民盟中央副主席郑功成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民盟中央副主席郑功成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重点
发布时间:2018-03-06 来源:民盟微信公众号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根据人民网文字记录,重点从以下三个问题对郑功成副主席的解读进行了整理——
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把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预期目标,这有何特殊意义?
报告提出深化养老保险金制度改革,建立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中央调剂制度,有何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在强化民生兜底方面都有哪些新的举措和新的部署?
解读“首次把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预期目标”
调查失业率是国际劳工组织通用的一个指标,主要是指在城镇所有经济活动人口中,符合失业条件的失业人员占整个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我们过去是叫登记失业率。过去的登记失业率,就是你没有工作,必须要先登记才认可,才能体现在统计指标里。我们知道有很多人失业了是不进行登记的,要么不知道,要么可能是短期的,这样登记失业率统计的口径可能要比调查失业率窄。登记失业率是面向城镇户籍人口,现在调查失业率讲的是常住人口,包括在城市生活住宿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基本把农民工涵盖进来了,统计范围更大。
它的意义何在呢?在于更能够全面把握我们国家的劳动力就业状况,这是我们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不能把农民工排除在外,所以,第一个意义是为我们全面把握劳动力就业的状况提供依据。第二,调查失业率肯定比登记失业率高,这是一般规律,这就意味着优先就业的政策应该更加有力度,更加完善。 第三个意义,也是更多惠及民生,过去农民工不统计在里面,就享受不到就业政策、失业保险政策,如果统计进来了,将来政策覆盖面扩大到农民工了,他们参加技能培训,有些失业时段的社会保险,以及其他相关的救治,可能会落到新的政策体系里。
所以,别小看这一个指标的调整,实际上表明我们国家对就业政策已经升华了,可以看到把农民工纳入进来,体现了就业的平等、就业的公平,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当然,登记失业率也是准确的,只是统计口径不同,调查就业率更能全面把握就业状况。

解读“建立中央调剂制度”
建立中央调剂制度,应该是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它的核心要义在哪里?就是将我们地方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重新回归到国家层面的养老保险制度。因为过去我们的养老制度是和地方分割统筹管的,广州是广州的,湖南是湖南的,深圳是深圳的,是各个地方,这样就把全国统一的制度实际上变了一个地区分割的碎片化的制度安排,它所带来的效果当然是不良的,因为违背了这个制度的发展规律。 哪些不良呢?造成地区的养老保险的负担有的轻得不得了,有的重得不得了,造成不同地区的养老金的收支压力也是苦乐不均,也损害了制度的公平性,影响了户籍性和可持续性。在2010年出台社会保险法的时候就明确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要采取全国统筹,是法定目标。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也是明确在“十二五”期间要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一目标,当然没有实现。我觉得去年召开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了要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应该是作出了一个政策性的回应。 我们要一步实现全国统筹,目前来讲比较难。所谓全国统筹是什么呢?就是全国统收统支,就是我收多少养老保险费,然后支出多少养老保险金,一步到位可能暂时还做不到。所以,现在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设立中央调剂金,中央调剂金制度就是从各个省登记的社会保险费或者养老保险基金里面提取一部分由中央来支配,这叫中央调剂金,这一部分筹集的资金加上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然后再在全国的各省市之间进行调整使用。我们可以看出,收不抵支的地区、有困难的地区,通过这个制度,可以缓解养老金支持危机。
在这里需要强调几点,一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养老制度的财政从总体来看是十分可靠的,就是我们收大于支,现在整个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节余在四万多亿人民币,让老百姓担忧的支付不起养老金的现象根本不存在,因为现在有四万多亿人民币的节余,还有储备基金,所以,完全不存在这样的担忧,我可以负责任地讲这一点。 局部地区有的收不抵支,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地区分割的制度,所以加快全国统筹的步伐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建立中央调整的制度,又是我们走向全国统筹迈出的一步。迈出的一步就发出明确的信号,这个制度是国家的制度,不是地方的制度,这个制度维护的不仅是全民的利益,其实是国家的利益,是国家的信用在担保,是国家在负责,所以这一点,可以让所有人吃一个定心丸。
当然,我们希望加快全国统筹的步伐,希望中央调剂金的幅度能够稍微大一点,不要让大家再等得遥遥无期,就是说希望加快中央调剂金建立的力度和它的比重,能够加快全国统筹的步伐,它也可以看作是基本养老金制度从过去试验性的改革状态走向成熟、走向定型迈出的关键一步。

解读“在强化民生兜底方面都有哪些新的举措和新的部署”
在兜底保障民生方面,中共十八大以来,政府还是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首先,是在补短板方面。大家知道精准扶贫是总书记一直在亲力亲为和亲自推动的。过去的五年,我们精准扶贫是现行贫困线标准下的六千多万贫困人口能够脱贫,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今年还会继续加大扶贫的专项投入,中央对扶贫专项投入在地方增长23.2%,我印象中,这是一个很大的措施,就是补短板,这是兜底线。如果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我们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就不能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也不符合总书记所讲的一个不能少的目标。
第二点,在民生保障底线方面,要继续提高基础设施保障、社会救治以及抚恤优待对象的保障待遇标准,当然具体标准还没有出来,我相信一定会高于物价上涨的幅度,一定会随着标准的提升,低保对象、社会救助对象、抚恤优待对象,他们作为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准应该会得到提升,这是政府已经明确的事情。
第三,如果是兜底线来讲,我们伴随着其他的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它也能够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或者降低贫困程度,比方说农村,我们知道贫困人口在农村还是有一批的,今年要提高农民的基础养老金的水平,提高的幅度应该还是能满足大家预期的,这样就能使农村老年里面的贫困程度得以减轻。所以,兜住民生保障的底线应该是多措并举。
[责任编辑:梁虹]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根据人民网文字记录,重点从以下三个问题对郑功成副主席的解读进行了整理——
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把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预期目标,这有何特殊意义?
报告提出深化养老保险金制度改革,建立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中央调剂制度,有何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在强化民生兜底方面都有哪些新的举措和新的部署?
解读“首次把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预期目标”
调查失业率是国际劳工组织通用的一个指标,主要是指在城镇所有经济活动人口中,符合失业条件的失业人员占整个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我们过去是叫登记失业率。过去的登记失业率,就是你没有工作,必须要先登记才认可,才能体现在统计指标里。我们知道有很多人失业了是不进行登记的,要么不知道,要么可能是短期的,这样登记失业率统计的口径可能要比调查失业率窄。登记失业率是面向城镇户籍人口,现在调查失业率讲的是常住人口,包括在城市生活住宿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基本把农民工涵盖进来了,统计范围更大。
它的意义何在呢?在于更能够全面把握我们国家的劳动力就业状况,这是我们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不能把农民工排除在外,所以,第一个意义是为我们全面把握劳动力就业的状况提供依据。第二,调查失业率肯定比登记失业率高,这是一般规律,这就意味着优先就业的政策应该更加有力度,更加完善。 第三个意义,也是更多惠及民生,过去农民工不统计在里面,就享受不到就业政策、失业保险政策,如果统计进来了,将来政策覆盖面扩大到农民工了,他们参加技能培训,有些失业时段的社会保险,以及其他相关的救治,可能会落到新的政策体系里。
所以,别小看这一个指标的调整,实际上表明我们国家对就业政策已经升华了,可以看到把农民工纳入进来,体现了就业的平等、就业的公平,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当然,登记失业率也是准确的,只是统计口径不同,调查就业率更能全面把握就业状况。
解读“建立中央调剂制度”
建立中央调剂制度,应该是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它的核心要义在哪里?就是将我们地方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重新回归到国家层面的养老保险制度。因为过去我们的养老制度是和地方分割统筹管的,广州是广州的,湖南是湖南的,深圳是深圳的,是各个地方,这样就把全国统一的制度实际上变了一个地区分割的碎片化的制度安排,它所带来的效果当然是不良的,因为违背了这个制度的发展规律。 哪些不良呢?造成地区的养老保险的负担有的轻得不得了,有的重得不得了,造成不同地区的养老金的收支压力也是苦乐不均,也损害了制度的公平性,影响了户籍性和可持续性。在2010年出台社会保险法的时候就明确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要采取全国统筹,是法定目标。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也是明确在“十二五”期间要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一目标,当然没有实现。我觉得去年召开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了要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应该是作出了一个政策性的回应。 我们要一步实现全国统筹,目前来讲比较难。所谓全国统筹是什么呢?就是全国统收统支,就是我收多少养老保险费,然后支出多少养老保险金,一步到位可能暂时还做不到。所以,现在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设立中央调剂金,中央调剂金制度就是从各个省登记的社会保险费或者养老保险基金里面提取一部分由中央来支配,这叫中央调剂金,这一部分筹集的资金加上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然后再在全国的各省市之间进行调整使用。我们可以看出,收不抵支的地区、有困难的地区,通过这个制度,可以缓解养老金支持危机。
在这里需要强调几点,一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养老制度的财政从总体来看是十分可靠的,就是我们收大于支,现在整个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节余在四万多亿人民币,让老百姓担忧的支付不起养老金的现象根本不存在,因为现在有四万多亿人民币的节余,还有储备基金,所以,完全不存在这样的担忧,我可以负责任地讲这一点。 局部地区有的收不抵支,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地区分割的制度,所以加快全国统筹的步伐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建立中央调整的制度,又是我们走向全国统筹迈出的一步。迈出的一步就发出明确的信号,这个制度是国家的制度,不是地方的制度,这个制度维护的不仅是全民的利益,其实是国家的利益,是国家的信用在担保,是国家在负责,所以这一点,可以让所有人吃一个定心丸。
当然,我们希望加快全国统筹的步伐,希望中央调剂金的幅度能够稍微大一点,不要让大家再等得遥遥无期,就是说希望加快中央调剂金建立的力度和它的比重,能够加快全国统筹的步伐,它也可以看作是基本养老金制度从过去试验性的改革状态走向成熟、走向定型迈出的关键一步。
解读“在强化民生兜底方面都有哪些新的举措和新的部署”
在兜底保障民生方面,中共十八大以来,政府还是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首先,是在补短板方面。大家知道精准扶贫是总书记一直在亲力亲为和亲自推动的。过去的五年,我们精准扶贫是现行贫困线标准下的六千多万贫困人口能够脱贫,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今年还会继续加大扶贫的专项投入,中央对扶贫专项投入在地方增长23.2%,我印象中,这是一个很大的措施,就是补短板,这是兜底线。如果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我们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就不能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也不符合总书记所讲的一个不能少的目标。
第二点,在民生保障底线方面,要继续提高基础设施保障、社会救治以及抚恤优待对象的保障待遇标准,当然具体标准还没有出来,我相信一定会高于物价上涨的幅度,一定会随着标准的提升,低保对象、社会救助对象、抚恤优待对象,他们作为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准应该会得到提升,这是政府已经明确的事情。
第三,如果是兜底线来讲,我们伴随着其他的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它也能够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或者降低贫困程度,比方说农村,我们知道贫困人口在农村还是有一批的,今年要提高农民的基础养老金的水平,提高的幅度应该还是能满足大家预期的,这样就能使农村老年里面的贫困程度得以减轻。所以,兜住民生保障的底线应该是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