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派统战  >  

【团结会客厅】共话两岸暨港澳青年交往和创新创业

【团结会客厅】共话两岸暨港澳青年交往和创新创业

发布时间:2018-03-21  来源:团结网

  团结报团结网(记者 黄昌盛 周福志)两岸交流根基在基层,未来在青年。在过去几年的两岸交流交往过程中,青年逐渐唱起了主角。求学、实习、就业、创业,青年交流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但自2016年民进党上台以来,两岸青年交流面临着岛内某些势力和个人的曲解和阻滞。

访谈现场

  面临两岸交流新形势,两岸青年如何以共同的创业就业目标为纽带,增进交流交往,两岸暨港澳青年如何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共担使命、共享发展?3月13日,围绕这些议题,团结报、团结网联合中国青年网,邀请全国政协委员李霭君、国桂荣、吴杰庄和两岸青年代表左宁、杨学兵、刘峥、王裕庆,共同探讨两岸暨港澳青年交流的前路与愿景。

访谈现场

本期嘉宾

李霭君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联络部部长

国桂荣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副市长

吴杰庄 全国政协委员、高锋集团董事局主席

左 宁 民革中央祖统委员、两岸青创大联盟负责人

杨学兵 民革中央祖统委员、华灿工场负责人

刘 峥 民革中央祖统委员、团仔圆妞项目负责人

王裕庆 北京大学国际学院台籍博士生

  话题一

  两岸交流,青年逐渐唱主角

  在今年2月底,国台办等29个部门发布了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在台湾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中引发阵阵好评。近年来,两岸及港澳各领域交流更多地出现了青年的身影。那么,两岸及港澳青年交流呈现什么样的态势?

李霭君

  李霭君:大家都知道,民革中央是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重点工作之一的参政党。我们在多年和台湾各界朋友,特别是青年朋友的交流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就我个人了解,31条惠台措施在岛内影响是很大的。消息发布后,第一时间跟我们联系的就是岛内的台湾青年朋友。他们表达出的是一种对大陆善意的喜悦和对参与发展的期待,这让我很欣慰。

  在长期对台交流工作中,民革形成了一批专门面向台湾青年的品牌项目。比如,从2004年开始连续举办17届的“台湾高校杰出青年赴大陆参访团”活动,从2009年开始组织的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从2012年开始的邀请台湾青年赴大陆实习的项目,从2014年开始的台青之友沙龙活动……我想,这些门类众多的活动,最能体现两岸青年交流中台湾青年的热情参与和大陆方面的真诚付出。

国桂荣

  国桂荣:厦门地处海峡西岸,跟台湾有五缘的优势,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法缘相循,商缘相连。厦门市一直在积极推动促进两岸交流交往中一直是作为一个先行者。特别是2015年以来,采取了更为有效的措施来推动两岸青年的交流交往和融合。

  这里我举一个台湾青年来陆就业的例子。2017年,厦门航空入台招聘60名的空乘,有2000多人来应聘。招聘以后,这些台湾青年通过培训上岗,他们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态度广受好评,厦航准备2018年还要再招聘200名。

吴杰庄

  吴杰庄:大家知道,香港地少人多的情况很严重,青年发展前景堪忧,他们一直在向外寻找机会。而最近的机会就在广东的九个城市,目前港珠澳大桥的修建和广深港城际高铁的建设,让青年可以住在香港,工作在广东。这种“一日生活圈”的形成,也让香港青年可以更多参与大陆发展机遇。

王裕庆

  王裕庆:作为台湾青年的一员,我对两岸青年交流的感受还是蛮多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慢慢的接触与交流中形成了解和信任,把对方当做自己的家人。我在2004年第一次来大陆,先是在沈阳求职,后又在北京就读,印象最深的就是大陆师生对台湾学生非常好,非常鼓励台湾学生参与课内外活动。

  话题二:

  创新创业,青年共同梦想追求

  在两岸青年交流交往进程中,创新创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台湾和港澳的创意与大陆(内地)提供的机遇形成互补,两岸青年四地的青年,在交流中切磋,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融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陆(内地)各部门各层级更是有很多让台港澳青年有感的措施。这些措施具体影响几何?

  李霭君:在推动台湾青年参与创新创业、来陆发展的过程中,民革还是很有作为和心得的。在与台湾青年交流过程中,很多同学都表达出希望到大陆来发展,到大陆来工作,尤其是创业的愿望。我们在2009年开始举办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随后的两岸青年新锐设计大奖“华灿奖”、台湾青年来大陆实习项目,都受到台湾青年的热烈欢迎。其中,“华灿奖”项目还邀请港澳青年共同参与、同台竞技,把他们头脑中的一些好点子,展示给两岸及港澳的广大朋友。

  个人认为,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就是要通过邀请台湾青年到大陆来,开展实习就业这种实实在在的体验是交流。让他们像回到自己的家里一样,能够把自己的诉求和心声告诉我们,我们再为他们服务。

  国桂荣:早在2015年,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创业就业的实施意见》,同时还配套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厦门还通过搭建一些平台和载体来更好地推动台湾青年在厦门能融入更好的创业和就业。比如每年进行的创新创业的大赛、夏令营、辅导会等。在创新机制上面,厦门也一直在先行先试,日前公布的惠台31条措施,有许多厦门就先期实行了。

刘峥

  刘峥:我想介绍一下民革中央推动开展的“团仔圆妞”项目。项目以舞台剧、动画大电影等各种形式,宣扬的是中华民族的团结、正直和共同保护家园的情怀。这个项目面向的是两岸青少年,目的一是要把中华传统文化由两岸携手去向全世界传播,二是加强两岸青少年在智能制造、教育机器人方面的合作。

杨学兵

  杨学兵:在北京中关村,提起助力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华灿工场肯定是绕不开的。华灿工场在五年的时间里积累了上万件的作品和其背后的创意设计人才。为使好的设计作品成果落地转化,2015年11月正式注册,为两岸青年提供众创空间。这个空间是由台湾团队青年来自己运营的,并免费为台湾创业团队提供一批注册地址,可以说大大降低了台湾青年的创业成本。

  话题三:

  来陆发展,先实习就业更合理

  创业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创业环境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大陆这种创业环境,创业项目比较多,台湾来的这些创业项目可能在适应度上需要有一个过程。台湾青年来陆发展,如何在把握机遇的同时,正确看待机遇?对两岸青年创新创业,怎样的理解才是更适合的,怎样的发展才是更合宜的?

  李霭君:现在大陆的创业环境是越来越好,但我还是建议,台湾青年来发展、来创业,最好是从实习开始,首先要了解和选择创业环境,其次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有基础后再谈创业。毕竟创业的风险是很高的,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条件准备。当然,我们也希望动员更多的民革党员一起为两岸青年的创业、发展来服务,来做好他们的后盾。

  国桂荣:我认为实习是台湾青年来陆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步骤。厦门政府很关注这个问题,措施当中有一条就是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当然,作为公职人员,我也有一些建议:一是希望政府出台政策要更接地气,实实在在地服务台湾青年;二是希望政府出台政策的出发点放在两岸青年融合的大课题上,,让两岸青年携起手来、优势互补。个人认为,为台湾青年提供同等待遇而非单纯惠台,更利于两岸青年的交流融合。

  吴杰庄:创业是一条孤独的路,没有退路,但是要相信自己,相信我们的祖国。这几年国家很支持“双创”,各地推出不同的政策,也有了很多孵化器、众创空间、基金。我个人和香港、台湾的一些青年朋友接触有过接触,他们对世界创业潮流有一个把握,尤其是电竞、文创、金融科技成为一些青年创业的主方向。希望今后有创业意愿的青年,要更明确自己的创业方向。

左宁

  左宁:民革中央在2016年发起成立了两岸青创大联盟,主要服务于台湾青年来大陆实习就业和创新创业。在工作中,我们形成了一些经验,比如对于台湾青年不同领域的实习创就业创业的需求都要进行兼顾,比如积极和台湾青年社团进行广泛交流和实习就业对接服务。我们也希望各界能提供更多的优质实习和就业岗位及相关信息。

点击查看两岸暨港澳青年交往与创新创业主题访谈实录

[责任编辑:田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