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会客厅】下一场教育信息化改革走向何方【团结会客厅】下一场教育信息化改革走向何方
发布时间:2018-03-21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21世纪什么最重要?相信不少人的回答里一定会有“人才”二字。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而人才的培养一直都离不开教育。
新时代,教育信息化改革走向何方?如何实现“互联网+教育”?如何通过“人才大数据”建设人才强国?围绕这些问题,团结报、团结网、中国青年网联合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广东省政协委员游忠惠,为我们破解“教育”难题。

访谈现场
周洪宇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湖北省委会主委、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游忠惠 广东省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深圳市委会副主委、海云天集团董事局主席
问题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如何充分利用技术来建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来培养未来的人才,这是社会关注的教育领域热点。那么什么是教联网?它和“互联网+教育”是一回事吗?

周洪宇与小记者交流
周洪宇:教联网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以应对未来挑战和培养未来人才为使命,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这样一些新的技术,在智联互联的基础上对教学和学习过程进行定位、跟踪、控制和智能管理,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共享、互联的学习生态圈,实现智能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的教育生态网络。这就是教联网的概念。
教联网时代,实际是讲教联网出现之后,一场通过教联网在教育当中的应用而为教育带来一个新的时代,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教联网时代”。
它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其他一些新技术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概念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包容的关系,但不是等同的关系,不能认为教联网就是“互联网+教育”,或者教联网就是人工智能+教育,或者教联网就是教育信息化。他们之间是有交叉的关系,但是不能等同。
游忠惠:教育信息化将进入4.0时代,是“互联网+教育”的核心,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教育过程深度融合为特征,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课程资源得以共享,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
问题二
能否预测一下下一场教育变革会是什么样的?将会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周洪宇:我们尽管已经进入21世纪,但是教育很大程度上还是存在批量化生产人才、标准化培养人才的形态。但是教联网的出现,或者说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将对现有的教育形态产生巨大的冲击,要迫使它调整原本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未来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一种人才?我们认为应该是复合型的,那么复合型的人才具体要掌握哪些基本能力呢?我们一般说认知、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实践创造,前面三种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核心素养,或者是关键能力。

游忠惠
游忠惠:“互联网+教育”的普及使教育共建共享,孩子能够享受非常好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也是教育变革的新特点。“互联网+教育”带给学生的最大好处是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从原来的批量学习到因人施教、因才施教,以教学大数据为基础,应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让学校采集到学生全面的数据,包括学业数据、测评数据等。教育测评技术通过教育测评分析,就知道这个孩子各个维度的学习能力表现,包括六项“多元才能”和十二种“核心能力”。六项“多元才能”指的是:知识整合能力,社交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理解能力、胜任力,策划与决策能力。而十二种“核心能力”指的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力,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运算能力以及听视觉和知觉能力。通过知道孩子在各维度的学习能力表现上哪方面强,哪方面弱,进而为孩子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和学习活动过程,使每个孩子有个性化、有差异化地学习。学生既可以减轻学习负担,也更容易成才。
在过去二十年,海云天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网上阅卷系统全面解决了教育信息化的难点问题,打造了民族软件品牌,参与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和变革,海云天是第一批参与和见证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的企业。其实互联网技术在中国教育领域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海云天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了全国高考的网上阅卷。网上阅卷对教育带来的变革首先是公平公正,海云天的网上阅卷系统为高考数据的准确保驾护航,解决了困扰多年一个最大的难点问题。
问题三
“人才大数据”这个词语被反复提及,能否介绍一下什么是“人才大数据”?
游忠惠:人才大数据就是通过采集存储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学业数据、德智体美等相关的有价值的核心数据,用数据的形态保存并使用,形成一个人才数据库。人才大数据对每个人工作成长,组织任用选拔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学习学业、人品、心理素质等各个维度的数据都可以真实地反映。
但目前还是处于信息孤岛,学生的这些数据在各个学校、各个省市区。教育部已经要求统一学籍号,对教育大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做了很多的基础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已经开始了,教育大数据需要每个学生自始至终使用同一个学籍号,只要入学有了这个学籍号,哪怕从一个城市搬迁到另外一个城市,这个学籍号都会终身跟着他,这是我们所说的人才大数据的基础。不久的将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我相信很快可以推进。技术实现是非常容易的。
周洪宇:如果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们更多是讲教育大数据,因为一个人是不是人才需要时间的证明,人才实际上是一个结果,但是教育工作者更多是关注过程,他是一个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其在学校的学习,在社会上的表现,一直到最后他成为一个优秀人才,这是一个教育单位都需要去关注、去收集、去了解和分析的。
问题四
对青年人成长有什么期待?
周洪宇: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希望他们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里面,能够借助技术这样一种现代化之翼能够飞得更好、飞得更高。
游忠惠:我希望青年人首先要拥有阳光的心态,就是心理一定要健康;同时还要积极向上,勤奋学习,在大学时代学习好知识,为以后工作、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另外,还要加强锻炼,有健康的体魄,才能胜任高强度的工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成为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本报记者 蒋天羚 周福志)
[责任编辑:田萌]
21世纪什么最重要?相信不少人的回答里一定会有“人才”二字。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而人才的培养一直都离不开教育。
新时代,教育信息化改革走向何方?如何实现“互联网+教育”?如何通过“人才大数据”建设人才强国?围绕这些问题,团结报、团结网、中国青年网联合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广东省政协委员游忠惠,为我们破解“教育”难题。
访谈现场
周洪宇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湖北省委会主委、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游忠惠 广东省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深圳市委会副主委、海云天集团董事局主席
问题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如何充分利用技术来建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来培养未来的人才,这是社会关注的教育领域热点。那么什么是教联网?它和“互联网+教育”是一回事吗?
周洪宇与小记者交流
周洪宇:教联网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以应对未来挑战和培养未来人才为使命,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这样一些新的技术,在智联互联的基础上对教学和学习过程进行定位、跟踪、控制和智能管理,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共享、互联的学习生态圈,实现智能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的教育生态网络。这就是教联网的概念。
教联网时代,实际是讲教联网出现之后,一场通过教联网在教育当中的应用而为教育带来一个新的时代,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教联网时代”。
它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其他一些新技术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概念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包容的关系,但不是等同的关系,不能认为教联网就是“互联网+教育”,或者教联网就是人工智能+教育,或者教联网就是教育信息化。他们之间是有交叉的关系,但是不能等同。
游忠惠:教育信息化将进入4.0时代,是“互联网+教育”的核心,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教育过程深度融合为特征,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课程资源得以共享,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
问题二
能否预测一下下一场教育变革会是什么样的?将会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周洪宇:我们尽管已经进入21世纪,但是教育很大程度上还是存在批量化生产人才、标准化培养人才的形态。但是教联网的出现,或者说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将对现有的教育形态产生巨大的冲击,要迫使它调整原本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未来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一种人才?我们认为应该是复合型的,那么复合型的人才具体要掌握哪些基本能力呢?我们一般说认知、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实践创造,前面三种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核心素养,或者是关键能力。
游忠惠
游忠惠:“互联网+教育”的普及使教育共建共享,孩子能够享受非常好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也是教育变革的新特点。“互联网+教育”带给学生的最大好处是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从原来的批量学习到因人施教、因才施教,以教学大数据为基础,应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让学校采集到学生全面的数据,包括学业数据、测评数据等。教育测评技术通过教育测评分析,就知道这个孩子各个维度的学习能力表现,包括六项“多元才能”和十二种“核心能力”。六项“多元才能”指的是:知识整合能力,社交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理解能力、胜任力,策划与决策能力。而十二种“核心能力”指的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力,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运算能力以及听视觉和知觉能力。通过知道孩子在各维度的学习能力表现上哪方面强,哪方面弱,进而为孩子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和学习活动过程,使每个孩子有个性化、有差异化地学习。学生既可以减轻学习负担,也更容易成才。
在过去二十年,海云天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网上阅卷系统全面解决了教育信息化的难点问题,打造了民族软件品牌,参与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和变革,海云天是第一批参与和见证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的企业。其实互联网技术在中国教育领域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海云天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了全国高考的网上阅卷。网上阅卷对教育带来的变革首先是公平公正,海云天的网上阅卷系统为高考数据的准确保驾护航,解决了困扰多年一个最大的难点问题。
问题三
“人才大数据”这个词语被反复提及,能否介绍一下什么是“人才大数据”?
游忠惠:人才大数据就是通过采集存储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学业数据、德智体美等相关的有价值的核心数据,用数据的形态保存并使用,形成一个人才数据库。人才大数据对每个人工作成长,组织任用选拔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学习学业、人品、心理素质等各个维度的数据都可以真实地反映。
但目前还是处于信息孤岛,学生的这些数据在各个学校、各个省市区。教育部已经要求统一学籍号,对教育大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做了很多的基础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已经开始了,教育大数据需要每个学生自始至终使用同一个学籍号,只要入学有了这个学籍号,哪怕从一个城市搬迁到另外一个城市,这个学籍号都会终身跟着他,这是我们所说的人才大数据的基础。不久的将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我相信很快可以推进。技术实现是非常容易的。
周洪宇:如果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们更多是讲教育大数据,因为一个人是不是人才需要时间的证明,人才实际上是一个结果,但是教育工作者更多是关注过程,他是一个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其在学校的学习,在社会上的表现,一直到最后他成为一个优秀人才,这是一个教育单位都需要去关注、去收集、去了解和分析的。
问题四
对青年人成长有什么期待?
周洪宇: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希望他们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里面,能够借助技术这样一种现代化之翼能够飞得更好、飞得更高。
游忠惠:我希望青年人首先要拥有阳光的心态,就是心理一定要健康;同时还要积极向上,勤奋学习,在大学时代学习好知识,为以后工作、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另外,还要加强锻炼,有健康的体魄,才能胜任高强度的工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成为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本报记者 蒋天羚 周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