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爱国救民的价值追求
发布时间:2022-09-01 08:46:03 来源:团结报
【编者按】
何香凝是民革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民革第四届中央主席。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国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她为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

何香凝
今年是何香凝逝世50周年。团结报文史周刊与民革佛山市委会合作,策划推出“多党合作启示录——纪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专题,通过纪念先贤,深化“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
敬请关注。
毫无疑问,20世纪伟大女性何香凝的名字今天依然受到尊敬和爱戴。她之所以受到尊敬并为人民所缅怀,并不仅是因为她显赫的地位,也不仅是因为她的历史功绩,而是她虽历经磨难却始终如一的立场和不屈不挠的斗志,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代,她一直殚精竭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
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高度评价何香凝“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1982年8月28日,为纪念何香凝逝世十周年,邓颖超发表《中国妇女先驱、杰出的女革命家何香凝》一文高度评价和概括了她光辉的革命人生:“何香凝先生是共产党人的老战友,是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典范。无论是在我们党遭遇困难挫折的时候,还是顺利发展的时候,她总是始终如一地相信我们党,支持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何香凝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她临龙潭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在长达近七十年的风雨征程中。总是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毕生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进而为社会主义奋斗不息。”何香凝一生跌宕起伏,始终循着自近代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寻求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主线,在每个重大转折关头都与人民站在一起,顺应历史潮流,作出自己的判断、抉择和行动,爱国救民始终是她的最高价值追求。
孙中山的忠实信徒
1897年,19岁的何香凝与廖仲恺在广州结婚,得到丈夫的指导,提高了对时事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认识。1903年初,她变卖嫁妆,与丈夫先后东渡日本“求学走他邦”,在东京结识孙中山,被孙中山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从而实现振兴中华的主张所折服。1905年8月7日,由孙中山介绍,何香凝加入了同盟会,成为深得孙中山和同志们信赖的能干的女“管家”。就这样,何香凝和廖仲恺这对志同道合的年轻夫妇成了革命同志。他们对孙中山“一次见面,即为折服”,认同同盟会的政纲和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与孙中山救国救民的理想同频共振,成为他的忠实信徒,从出国时自发的爱国者成长为自觉的革命者,随便什么苦都“甘心忍受,乐此不疲”,她说:“我有了一个信念,就是:我的吃苦,是为中国革命!”
那么,要怎样去救中国呢?何香凝一语中的地说:“我们不是去救一个空空洞洞的中国,我们要救那些受痛苦不能生活的人民,救那些寒无衣、饥无食的老百姓。”她一生为改善民众生活奔走,为劳动妇女开展教育、组织其参与社会活动,为贫病妇女创办生产医院,为救护难民难童,为前线抗敌将士救伤慰劳,为灾民烈士遗孤抚恤,为工农子弟创校办教育,为省港大罢工女工设立罢工妇女工读传习所“授予知识技艺,灌输其反帝思想,维持其生活”。
何香凝的革命道路,就是认识孙中山、追随孙中山,接受、捍卫、实现孙中山理想和行动的过程。在孙中山生前,何香凝和廖仲恺一直追随其左右,创立同盟会、反袁、护法、创建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忠诚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她把孙中山的革命目标内化成自己的目标,坚持三大政策成为她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她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献身革命,旨在求我们民族解放,使中国人对内对外,都能得到自由平等”。她说:“总理创立同盟会、中华革命党以至中国国民党,其言论主张,皆示吾人以救国救民之道。总理数十年努力革命尚未成功,故有十三年之改组,制定三大政策,以求民族生存自立。仲恺追随总理继续努力,熟知革命进程中之种种困难,认为非极力履行三大政策不可。”
1925年孙中山逝世、廖仲恺牺牲后,何香凝和宋庆龄一起,与中国共产党人等孙中山先生事业的最忠实继承者一起,依靠民众奋斗,把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因为丈夫也是为了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以身负孙中山临终嘱托和廖仲恺“未竟之伟业”的“两大重责”,前仆后继,坚持“与共产党人亲善”。她坚信孙中山的革命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但也深知要“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打倒军阀”“唤起民众,和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并不容易。大革命失败后,她撰长文《忆总理》,沉痛地告诫革命同志:一是不要忘了总理的苦心和革命的目的;二是不要忘了中国国民党是代表中国民众的党;三是不要忘了国民革命还没有成功。面对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大权在握之后,却形同军阀,推翻革命,残杀青年”,把什么都“忘了”的时候,何香凝除了跟他们“争吵”、把他们“责骂了一顿”外,还是笃定地强调:“有许多人不满意我的政治主张,但是我无论如何总不能妥协。我曾到海外作长期考察和漫游以增长我的眼界。结果我仍觉得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并没有错误。”
为此,何香凝辞去了国民党中央各职、不领薪水,坚决与孙中山革命政策的背叛者划清界限。同时,她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用以教育人民,衡量政府的决策,检视政府的执政,在武汉及南京“向各界演说者不下数十次”。作为孙中山的战友、临终嘱托人和历史亲历者,她的文章、函电、演说,往往是论从史出,材料丰富,讲求理据,语言通俗生动,从正反经验论证坚持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显示出很强的逻辑力量和思想深度。

何香凝《牡丹双鹊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促进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消息传到巴黎,何香凝“悲愤填膺”“万里遄归”,与同胞共赴国难,回到上海立即投身抗日救亡之中,举行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筹款,救护伤兵。同时,何香凝向新闻媒体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主张对日宣战,告诫全国将士不要再为内战做无意义的牺牲,她说:“于此国家多难之秋,人民生命应加爱惜,以期共赴国难,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为团结抗战而不断奔走。
何香凝多次敦促蒋介石坚持三大革命政策,值此国家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刻,一定要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侵略者,“对日作殊死战,决不使丧权辱国之事,与日俱增”。何香凝反复强调:“反帝是中国国民革命的第一要义,也是中国民族国家独立的唯一工作”,时至今日,再不能以“攘外必先安内”之口号去欺骗民众了!她要求南京当局无论何党何派,只要决心抵抗,应一律予以共同奋斗的机会。她甚至赋诗并把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讽刺不抵抗侵略者枉为男儿。
1935年,中共中央发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时,何香凝都和宋庆龄一起在上海联络国民党左派率先响应,并为促成其实现做了大量工作。1937年初,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契机,中国共产党为进一步推动团结抗日向国民党提出了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何香凝积极支持,已10年不肯参加国民党任何会议的她,欣然出席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并与宋庆龄等13名左派联名向全会提出“恢复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阐明1924年制定三大政策对于革命阵线有“再生”之功,如今要求“国共再度合作,联合抵抗日本”,迫切建议全会“准予立刻讨论恢复总理的三大政策,以帮助克服目前非常的民族危机”。提案虽“为反动势力所阻,没有通过”,但“联合抗日”之“国民一致之要求”,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举国共赴国难,何香凝非常高兴“中央政府决定抵抗了”,发电报给身在延安的廖承志嘱咐他继承父志“奋斗御敌”,自己则发起组织“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号召妇女界和全国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投入全民抗战、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中去。在漫长的抗日战争时期,何香凝一直反对各种投降、分裂行径,与各种“速胜论”“失败论”“和平论”作斗争,她尖锐地指出:“敌人是如此残暴,倘若与如此不讲道理丧尽天良的虎狼‘和平共处’,中国人民将死无葬身之地。这是抗战所教给我们的真理。”何香凝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极大努力。
发起组建民革
抗战胜利使何香凝欣喜若狂,历经十四年中国人民终于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她怀着激动心情期待,只要各党各派团结一致,民主合作,和平建国就指日可待了。1945年9月5日,何香凝致电蒋介石、毛泽东说:“顷闻毛先生到渝商议和平建国民主合作,不胜欣慰!”可是,不久听说蒋介石暗中准备打内战,她非常痛心和担忧。11月1日在致宋庆龄、孙科、宋子文函中,她希望三人能苦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切以政治协商求得合理解决,因为“抗战八年,将士和民众的痛苦与牺牲已经太大了,再经不得流血破坏了,团结和平是全国民众的一致要求”,并恳切期望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爱国民主人士深切了解中国人民的痛苦,尽最大努力敦促蒋介石政府实施改革,按照重庆谈判的协议原则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实行民主政治,使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真正“向民主,团结,进步的途上走”。
但是,蒋介石政府违背全国人民人心思定的意愿,悍然发动内战,何香凝和李济深等左派爱国民主人士,着手筹划创建一个组织,推动和平民主建国的道路,这个组织后来正式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7年,何香凝参加了民革在香港酝酿创立过程中的所有重要会议,对于组织纲领、定名、领导人选、行动计划等重大事项都提出了她的意见。1948年1月1日,民革正式成立,何香凝任中央常委。
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口号”后,何香凝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协、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这正是何香凝革命几十年追求的目标,也是民革前辈和爱国民主人士在长期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对中共中央主张产生了强烈共鸣。何香凝从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到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既是她的政治判断和政治智慧,也是她为救“寒无衣、饥无食”老百姓的道路选择,体现了她的家国情怀和真诚的情感认同。
新中国成立后,她经常教育民革党员,做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就要跟着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孙中山先生奋斗一生的理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完全成为现实,而且大大超过了,她说:“千条万条,共产党的领导第一条。”(蔡瑞燕,作者系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馆长)
民革广东佛山市委会主委 唐冬生:
今年是何香凝逝世50周年,在此,谨表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
20世纪初,何香凝与丈夫廖仲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东渡日本,参加了孙中山创建的中国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她热情洋溢,凡是有益于革命的工作,都不辞劳苦,坚决完成,深受孙中山及其他革命同志的信赖和倚重。她和廖仲恺一起积极协助孙中山发动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辛亥革命,并且同盗窃革命果实的军阀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廖仲恺、何香凝始终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他们全力协助孙中山制定和推行三大革命政策。他们坚信中国共产党人参加国民党,是使国民党复兴的“一个新生命”,并真诚同共产党人合作,积极推动工农群众运动。
何香凝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廖仲恺未竟的革命事业。北伐战争时期,她大力推进妇女解放运动,支援北伐战争,是我国妇女运动的卓越领袖之一。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在中国华北地区进行侵略活动。这年,中共中央发表了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何香凝和宋庆龄等率先响应。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何香凝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与宋庆龄等一道组织“保卫中国大同盟”,向海外侨胞和同情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外人士进行募捐,支持抗日力量,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对日妥协投降、对内反共反人民的阴谋。皖南事变发生后,她和宋庆龄、柳亚子等人严厉谴责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何香凝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积极支持蓬勃发展的爱国民主运动,团结组织各方面力量,联络爱国民主人士,组成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并在香港团结国民党内各个民主派别和民主力量,同李济深先生等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9年,何香凝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工作。
何香凝不仅是一位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美术家。她的美术作品充满斗争激情,洋溢着浩然正气。她一生中曾多次卖画筹款支援革命。她的艺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相连,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何香凝跟随历史前进的脚步,毕生为实现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不息。她以自己的革命业绩和高尚情操,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衷心尊敬与爱戴。
何香凝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建树了光辉的业绩。在祖国面临危难时始终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以中国人民的幸福为目标,在政治、艺术等领域不断探索、艰苦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何香凝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奋斗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坚强信念,代表了民革老一辈革命家的铮铮风骨和拳拳初心,生动诠释了民革前辈优良传统的深刻内涵。她坚持原则,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廉洁奉公,不断进步,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 责任编辑:赵昕 ]
【编者按】
何香凝是民革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民革第四届中央主席。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国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她为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
何香凝
今年是何香凝逝世50周年。团结报文史周刊与民革佛山市委会合作,策划推出“多党合作启示录——纪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专题,通过纪念先贤,深化“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
敬请关注。
毫无疑问,20世纪伟大女性何香凝的名字今天依然受到尊敬和爱戴。她之所以受到尊敬并为人民所缅怀,并不仅是因为她显赫的地位,也不仅是因为她的历史功绩,而是她虽历经磨难却始终如一的立场和不屈不挠的斗志,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代,她一直殚精竭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
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高度评价何香凝“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1982年8月28日,为纪念何香凝逝世十周年,邓颖超发表《中国妇女先驱、杰出的女革命家何香凝》一文高度评价和概括了她光辉的革命人生:“何香凝先生是共产党人的老战友,是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典范。无论是在我们党遭遇困难挫折的时候,还是顺利发展的时候,她总是始终如一地相信我们党,支持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何香凝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她临龙潭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在长达近七十年的风雨征程中。总是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毕生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进而为社会主义奋斗不息。”何香凝一生跌宕起伏,始终循着自近代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寻求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主线,在每个重大转折关头都与人民站在一起,顺应历史潮流,作出自己的判断、抉择和行动,爱国救民始终是她的最高价值追求。
孙中山的忠实信徒
1897年,19岁的何香凝与廖仲恺在广州结婚,得到丈夫的指导,提高了对时事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认识。1903年初,她变卖嫁妆,与丈夫先后东渡日本“求学走他邦”,在东京结识孙中山,被孙中山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从而实现振兴中华的主张所折服。1905年8月7日,由孙中山介绍,何香凝加入了同盟会,成为深得孙中山和同志们信赖的能干的女“管家”。就这样,何香凝和廖仲恺这对志同道合的年轻夫妇成了革命同志。他们对孙中山“一次见面,即为折服”,认同同盟会的政纲和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与孙中山救国救民的理想同频共振,成为他的忠实信徒,从出国时自发的爱国者成长为自觉的革命者,随便什么苦都“甘心忍受,乐此不疲”,她说:“我有了一个信念,就是:我的吃苦,是为中国革命!”
那么,要怎样去救中国呢?何香凝一语中的地说:“我们不是去救一个空空洞洞的中国,我们要救那些受痛苦不能生活的人民,救那些寒无衣、饥无食的老百姓。”她一生为改善民众生活奔走,为劳动妇女开展教育、组织其参与社会活动,为贫病妇女创办生产医院,为救护难民难童,为前线抗敌将士救伤慰劳,为灾民烈士遗孤抚恤,为工农子弟创校办教育,为省港大罢工女工设立罢工妇女工读传习所“授予知识技艺,灌输其反帝思想,维持其生活”。
何香凝的革命道路,就是认识孙中山、追随孙中山,接受、捍卫、实现孙中山理想和行动的过程。在孙中山生前,何香凝和廖仲恺一直追随其左右,创立同盟会、反袁、护法、创建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忠诚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她把孙中山的革命目标内化成自己的目标,坚持三大政策成为她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她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献身革命,旨在求我们民族解放,使中国人对内对外,都能得到自由平等”。她说:“总理创立同盟会、中华革命党以至中国国民党,其言论主张,皆示吾人以救国救民之道。总理数十年努力革命尚未成功,故有十三年之改组,制定三大政策,以求民族生存自立。仲恺追随总理继续努力,熟知革命进程中之种种困难,认为非极力履行三大政策不可。”
1925年孙中山逝世、廖仲恺牺牲后,何香凝和宋庆龄一起,与中国共产党人等孙中山先生事业的最忠实继承者一起,依靠民众奋斗,把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因为丈夫也是为了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以身负孙中山临终嘱托和廖仲恺“未竟之伟业”的“两大重责”,前仆后继,坚持“与共产党人亲善”。她坚信孙中山的革命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但也深知要“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打倒军阀”“唤起民众,和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并不容易。大革命失败后,她撰长文《忆总理》,沉痛地告诫革命同志:一是不要忘了总理的苦心和革命的目的;二是不要忘了中国国民党是代表中国民众的党;三是不要忘了国民革命还没有成功。面对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大权在握之后,却形同军阀,推翻革命,残杀青年”,把什么都“忘了”的时候,何香凝除了跟他们“争吵”、把他们“责骂了一顿”外,还是笃定地强调:“有许多人不满意我的政治主张,但是我无论如何总不能妥协。我曾到海外作长期考察和漫游以增长我的眼界。结果我仍觉得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并没有错误。”
为此,何香凝辞去了国民党中央各职、不领薪水,坚决与孙中山革命政策的背叛者划清界限。同时,她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用以教育人民,衡量政府的决策,检视政府的执政,在武汉及南京“向各界演说者不下数十次”。作为孙中山的战友、临终嘱托人和历史亲历者,她的文章、函电、演说,往往是论从史出,材料丰富,讲求理据,语言通俗生动,从正反经验论证坚持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显示出很强的逻辑力量和思想深度。
何香凝《牡丹双鹊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促进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消息传到巴黎,何香凝“悲愤填膺”“万里遄归”,与同胞共赴国难,回到上海立即投身抗日救亡之中,举行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筹款,救护伤兵。同时,何香凝向新闻媒体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主张对日宣战,告诫全国将士不要再为内战做无意义的牺牲,她说:“于此国家多难之秋,人民生命应加爱惜,以期共赴国难,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为团结抗战而不断奔走。
何香凝多次敦促蒋介石坚持三大革命政策,值此国家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刻,一定要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侵略者,“对日作殊死战,决不使丧权辱国之事,与日俱增”。何香凝反复强调:“反帝是中国国民革命的第一要义,也是中国民族国家独立的唯一工作”,时至今日,再不能以“攘外必先安内”之口号去欺骗民众了!她要求南京当局无论何党何派,只要决心抵抗,应一律予以共同奋斗的机会。她甚至赋诗并把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讽刺不抵抗侵略者枉为男儿。
1935年,中共中央发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时,何香凝都和宋庆龄一起在上海联络国民党左派率先响应,并为促成其实现做了大量工作。1937年初,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契机,中国共产党为进一步推动团结抗日向国民党提出了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何香凝积极支持,已10年不肯参加国民党任何会议的她,欣然出席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并与宋庆龄等13名左派联名向全会提出“恢复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阐明1924年制定三大政策对于革命阵线有“再生”之功,如今要求“国共再度合作,联合抵抗日本”,迫切建议全会“准予立刻讨论恢复总理的三大政策,以帮助克服目前非常的民族危机”。提案虽“为反动势力所阻,没有通过”,但“联合抗日”之“国民一致之要求”,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举国共赴国难,何香凝非常高兴“中央政府决定抵抗了”,发电报给身在延安的廖承志嘱咐他继承父志“奋斗御敌”,自己则发起组织“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号召妇女界和全国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投入全民抗战、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中去。在漫长的抗日战争时期,何香凝一直反对各种投降、分裂行径,与各种“速胜论”“失败论”“和平论”作斗争,她尖锐地指出:“敌人是如此残暴,倘若与如此不讲道理丧尽天良的虎狼‘和平共处’,中国人民将死无葬身之地。这是抗战所教给我们的真理。”何香凝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极大努力。
发起组建民革
抗战胜利使何香凝欣喜若狂,历经十四年中国人民终于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她怀着激动心情期待,只要各党各派团结一致,民主合作,和平建国就指日可待了。1945年9月5日,何香凝致电蒋介石、毛泽东说:“顷闻毛先生到渝商议和平建国民主合作,不胜欣慰!”可是,不久听说蒋介石暗中准备打内战,她非常痛心和担忧。11月1日在致宋庆龄、孙科、宋子文函中,她希望三人能苦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切以政治协商求得合理解决,因为“抗战八年,将士和民众的痛苦与牺牲已经太大了,再经不得流血破坏了,团结和平是全国民众的一致要求”,并恳切期望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爱国民主人士深切了解中国人民的痛苦,尽最大努力敦促蒋介石政府实施改革,按照重庆谈判的协议原则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实行民主政治,使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真正“向民主,团结,进步的途上走”。
但是,蒋介石政府违背全国人民人心思定的意愿,悍然发动内战,何香凝和李济深等左派爱国民主人士,着手筹划创建一个组织,推动和平民主建国的道路,这个组织后来正式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7年,何香凝参加了民革在香港酝酿创立过程中的所有重要会议,对于组织纲领、定名、领导人选、行动计划等重大事项都提出了她的意见。1948年1月1日,民革正式成立,何香凝任中央常委。
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口号”后,何香凝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协、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这正是何香凝革命几十年追求的目标,也是民革前辈和爱国民主人士在长期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对中共中央主张产生了强烈共鸣。何香凝从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到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既是她的政治判断和政治智慧,也是她为救“寒无衣、饥无食”老百姓的道路选择,体现了她的家国情怀和真诚的情感认同。
新中国成立后,她经常教育民革党员,做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就要跟着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孙中山先生奋斗一生的理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完全成为现实,而且大大超过了,她说:“千条万条,共产党的领导第一条。”(蔡瑞燕,作者系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馆长)
民革广东佛山市委会主委 唐冬生:
今年是何香凝逝世50周年,在此,谨表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
20世纪初,何香凝与丈夫廖仲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东渡日本,参加了孙中山创建的中国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她热情洋溢,凡是有益于革命的工作,都不辞劳苦,坚决完成,深受孙中山及其他革命同志的信赖和倚重。她和廖仲恺一起积极协助孙中山发动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辛亥革命,并且同盗窃革命果实的军阀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廖仲恺、何香凝始终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他们全力协助孙中山制定和推行三大革命政策。他们坚信中国共产党人参加国民党,是使国民党复兴的“一个新生命”,并真诚同共产党人合作,积极推动工农群众运动。
何香凝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廖仲恺未竟的革命事业。北伐战争时期,她大力推进妇女解放运动,支援北伐战争,是我国妇女运动的卓越领袖之一。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在中国华北地区进行侵略活动。这年,中共中央发表了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何香凝和宋庆龄等率先响应。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何香凝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与宋庆龄等一道组织“保卫中国大同盟”,向海外侨胞和同情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外人士进行募捐,支持抗日力量,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对日妥协投降、对内反共反人民的阴谋。皖南事变发生后,她和宋庆龄、柳亚子等人严厉谴责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何香凝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积极支持蓬勃发展的爱国民主运动,团结组织各方面力量,联络爱国民主人士,组成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并在香港团结国民党内各个民主派别和民主力量,同李济深先生等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9年,何香凝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工作。
何香凝不仅是一位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美术家。她的美术作品充满斗争激情,洋溢着浩然正气。她一生中曾多次卖画筹款支援革命。她的艺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相连,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何香凝跟随历史前进的脚步,毕生为实现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不息。她以自己的革命业绩和高尚情操,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衷心尊敬与爱戴。
何香凝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建树了光辉的业绩。在祖国面临危难时始终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以中国人民的幸福为目标,在政治、艺术等领域不断探索、艰苦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何香凝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奋斗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坚强信念,代表了民革老一辈革命家的铮铮风骨和拳拳初心,生动诠释了民革前辈优良传统的深刻内涵。她坚持原则,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廉洁奉公,不断进步,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