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E家图  >  

百年大党成功的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22-09-15 08:46:48 来源:团结报

【编者按】

历经百年沧桑,依然风华正茂。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党,一个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党。在中共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团结报文史周刊特别策划推出“喜迎中共二十大”文史专题,回眸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展示百年大党成功的内在逻辑,以此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昂扬奋发的姿态迎接中共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百年奋斗重大成就来之不易。成就的取得既有历史原因,又有中国特殊国情,更在于中国共产党自身所特有的其他政党无可比拟的政治品格和组织优势,是“应然”和“必然”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成功秘诀要从历史与现实的观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政党与群众的关系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所特有的品格中去探究。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应运而生

近代以来,为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各阶级阶层跃跃欲试,各种政治主张林林总总,各派代表人物摩拳擦掌,试图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命运。然而,各种救国方案和救国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始终没有改变。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历史和民众呼唤由科学理论武装的先进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个最初只有几十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此后的百年征程中,牢牢把握历史发展大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的要求,成为改变中国历史、决定民族命运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一百年间,中国共产党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尽管党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所不同,但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初心使命、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始终没有改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近代以来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与实践充分说明,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历史赋予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着辉煌的中国历史、改变着中国人民的生活。

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独立自主地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之路,即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又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之后继续前进的方向,即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成功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以非凡政治勇气和理论创新能力,在独立自主的艰难探索中,始终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无论在怎样复杂迷茫的情况下,都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意愿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独具特色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开辟了成功的道路。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思想动力,也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相继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创新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是对这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和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和解决,才保证了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行稳致远。

坚持人民至上

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表明,中国共产党成功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这个关键问题。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上,中国共产党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团结、凝聚人民的力量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无数共产党人奋不顾身地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展现出无私无畏的优秀品格,从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而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正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坚持人民至上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革命战争年代,流传着许多人民群众为中国革命送上“最后一块布、最后一粒粮、最后一个郎”的感人故事,演绎着诸多如用“小车”推出淮海战役和用“船桨”划出渡江战役胜利的壮阔场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翻身解放的人民群众以无比高涨的政治热情,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亿万人民群众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焕发出从未有过的创新激情和创造精神,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跃上新的高度。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力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中国共产党对处理好党群关系的重要性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一部中共党史、一部新中国史、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积聚民智而不懈奋斗的历史。百年中共党史极好地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朴素真理。


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支援前线。

富于斗争精神

党的百年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秋,中国革命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和极其艰险恶劣的环境中进行的。一个最初只有几十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为之奋斗的远大目标,必须具备坚毅的斗争精神。

从绞刑架下凛然高呼“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荣的胜利”的李大钊,到就义前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从狱中写下“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方志敏,到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六位亲人宝贵生命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让我们从中看到信仰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体现在共产党人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中和由此形成的精神谱系上。从当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报效祖国的数学家华罗庚,到当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爱国教授黄大年;从困难时期“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到新时代为百姓富裕而拼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廖俊波……无论建设时期拼命建造大庆油田、开凿“人工天河”红旗渠,还是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抗击疫情……虽然时代不同,但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依然执着坚定。在新的征程上,只要我们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勇于自我革命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在艰难找寻解决中国问题成功道路的同时,也使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达到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党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其奥秘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通过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和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吐故纳新、永葆生机活力的内生力量。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坚决和各种错误路线作斗争,勇于纠正各种错误倾向。如在“八七会议”上对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批评与纠正,“遵义会议”上对“左”倾教条主义的批判斗争等,对中国革命都起到了历史性转变的作用。尤其是抗战时期,在延安整风的基础上,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段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教训,全面详尽地阐述了历次“左”倾错误在政治、组织、军事、思想方面的表现和造成的危害,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在总结开展党内思想斗争的经验时,强调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内若干重大的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使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一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了推进改革开放,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在开展“真理标准”讨论和思想解放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形成和通过,表明中国共产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采取了郑重的态度,敢于承认,正确分析,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为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改革开放创新实践扫清了思想障碍。

放眼世界各国,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如此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历史;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从自己的挫折错误和经验教训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从而长久地焕发出朝气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在于她是一个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于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很好地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之路;在于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成为生机勃勃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并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化作亿万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张殿兴,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研究员)

[ 责任编辑:赵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