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七大会场的美学空间与政治意蕴
发布时间:2022-11-03 08:50:45 来源:团结报

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

毛泽东、朱德在七大主席台上
2022年10月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行来到杨家岭旧址,并瞻仰了中共七大会场。正如当时朱德在大会致辞中首先就提到的,这是“在我们自己修的房子里开会”。从“七大”礼堂的建筑中,我们依然能够感知到那个时代的呼吸、触碰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七大”会场的装修风格坚持并贯穿着隆重、简洁、庄严、肃穆的政治要求和美学原则。主席台中央是毛泽东、朱德的巨幅侧面头像,在画像下方的图案中,中间缀有中国共产党党徽:铁锤镰刀,稻穗和麦穗围绕着它。大厅后墙是毛泽东题写的“同心同德”四个大字。
就会场的美学空间而言,从自上而下的视角看、从自远而近的视角看,“七大”礼堂精心勾画了四重空间,设计并安放各有不同但彼此贯通的美学元素,这四重美学空间彼此呼应,浸润了思想元素,充满了政治意蕴。
第一重空间
第一重空间是礼堂主席团的高层空间,由两幅标语共同构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七大”主席台前沿石拱上悬挂的巨大横幅,上面写着全党共识和大会基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紧接着这一横幅的是巨幅会标,红色横幅上由齐燕铭手书“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4个大字,整体法度谨严,间架端方,雄健厚重。
从黄浦江畔到井冈星火,从万里长征到延河之畔,从第一个党纲到《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无数牺牲、无数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以坚强的政治领导、卓越的理论洞察在政治运动、理论建设乃至激烈的革命斗争中,发挥着无法比拟的特殊作用。
第二重空间
第二重空间是主席台上、横幅之下的一组群雕、一组画像共同组成,这两组群雕和画像,上下衔接,交相辉映。高高悬挂的群雕是中央陶瓷厂、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玻璃陶瓷厂负责人祁峻创作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群雕像。主义譬如旗帜,这组群雕像悬挂在台上正中间,勾勒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探索到成功的发展历程,郑重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所笃行的信仰、所践行的主义。
核心空间悬挂的是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这幅画像由钟敬之与何文今创作。中央大礼堂主席台的装饰装修布置工作中,钟敬之与何文今曾有两种设想:一是把主席台中间悬挂的毛泽东画像加大,画面扩大到一般会议挂像的4至5倍;二是塑造一座毛泽东全身雕像,屹立于台后中央。大会筹备领导同志传达中央意见,挂毛泽东和朱德两人的像。为解决主席台毛泽东、朱德两人巨幅侧面像两旁的布局问题,钟敬之等人提出了悬挂党旗以修饰和烘托主像,并提出以六面象征中国共产党经历过的六次代表大会的思路。两边分别各斜插着三面红色的缀有铁锤镰刀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党旗旗面撒开,两侧六面党旗在斜底汇聚,共同形成一个巨大的“V”字。这是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台上第一次竖立正式的党旗。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人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火炬,立足中国大地、继承中国文化、参悟中国经验。“由于坚持了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并向一切与之相反的错误思想作了胜利的斗争,党才在三个时期中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达到了今天这样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的巩固和统一,发展为今天这样强大的革命力量,有了一百二十余万党员,领导了拥有近一万万人民、近一百万军队的中国解放区”。
历史和实践证明,正是这种信仰,实现了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百年梦想,实现了旧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各民族空前团结,开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解放全面进步的新纪元。
第三重空间
第三重空间是礼堂两侧三对圆穹的墙柱上挂了六个象征胜利的“V”形装饰架座,与党旗相呼应,架座中间横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小标语牌,架座上各插党旗四面,共有24面党旗围绕整个会场的座席,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已经创建了24个年头,代表党24年来取得胜利的斗争历程。每个旗座上还钉着一个标语牌,上书毛泽东亲自确定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八个字。
在时代剧烈变动的关头,经历了延安整风运动,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极不平衡的大国进行革命斗争,要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必须要靠了解中国情况的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把握中国革命实践中的独创性经验,并在高度理论概括的基础上去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创造性地用新民主主义的实践性、操作性和可行性,向一切有志于挽救民族于存亡绝续关头的人,彰显了新民主主义的纲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科学性。
正是在各个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基础上,正是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发展原有政治理论的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自信地在七大上把对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探索具体化,对于未来中国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给出了科学的设计,提出了组建联合政府的建国方略。
经历了各根据地,尤其是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实践,在七大上,以联合政府、民主建国为统领的一整套抗战建国纲领,以更加成熟的理论形态呈现在民族面前,成为民族独立的路线图。中共七大制定通过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这条政治路线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态度和立场,解决了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基本动力,明确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口号,为抗战胜利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提供了思想基石。
第四重空间
第四重空间是“七大”礼堂后墙,灵魂所在就是毛泽东亲笔“同心同德”四个大字。如果说“心”就是信仰、就是思想、就是路线,相应地,“德”就是作风、就是精神、就是党性,这两者彼此熔铸,互相贯通。
在20世纪上半叶“俄国模式”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背景下,中共七大及其纲领的提出,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世界范围内民族独立运动史上一件了不起的成就。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上明确布置了新的任务:“同志们到各地去,要宣传大会的路线,并经过全党同志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这项任务背后就是“两个觉悟”的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觉悟”。为了唤起全党同志的重视,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前后一共三次重点讲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反复向与会的代表和高级干部传导一个基本精神: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但前进的道路上是有困难的,因此要在正确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启发、团结和教育全党和人民统一思想、整齐队伍、充满信心、万众一心地去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延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把群众路线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路线的“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和思想路线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三者结合起来,充分展示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的认识论者、是辩证的唯物论者的哲学素养和理论功力。
有了这种政治上的透彻认识,党中央高度重视把学习毛泽东思想和学习党的七大精神统揽起来,把学习党的七大精神和学习党章统揽起来,把思想学习和政治学习统揽起来,把推动工作与党的建设统揽起来。
1945年4月23日,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时,与会人员踏入会场便能看见纵深的廊道尽头挂着毛泽东与朱德的侧面像,在侧旁的一个大大的“V形”呈现在人们眼前,是一种昭示、是一种激励,更是一份相信胜利的坚定信念。(赵 春,作者单位: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 责任编辑:赵昕 ]
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
毛泽东、朱德在七大主席台上
2022年10月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行来到杨家岭旧址,并瞻仰了中共七大会场。正如当时朱德在大会致辞中首先就提到的,这是“在我们自己修的房子里开会”。从“七大”礼堂的建筑中,我们依然能够感知到那个时代的呼吸、触碰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七大”会场的装修风格坚持并贯穿着隆重、简洁、庄严、肃穆的政治要求和美学原则。主席台中央是毛泽东、朱德的巨幅侧面头像,在画像下方的图案中,中间缀有中国共产党党徽:铁锤镰刀,稻穗和麦穗围绕着它。大厅后墙是毛泽东题写的“同心同德”四个大字。
就会场的美学空间而言,从自上而下的视角看、从自远而近的视角看,“七大”礼堂精心勾画了四重空间,设计并安放各有不同但彼此贯通的美学元素,这四重美学空间彼此呼应,浸润了思想元素,充满了政治意蕴。
第一重空间
第一重空间是礼堂主席团的高层空间,由两幅标语共同构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七大”主席台前沿石拱上悬挂的巨大横幅,上面写着全党共识和大会基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紧接着这一横幅的是巨幅会标,红色横幅上由齐燕铭手书“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4个大字,整体法度谨严,间架端方,雄健厚重。
从黄浦江畔到井冈星火,从万里长征到延河之畔,从第一个党纲到《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无数牺牲、无数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以坚强的政治领导、卓越的理论洞察在政治运动、理论建设乃至激烈的革命斗争中,发挥着无法比拟的特殊作用。
第二重空间
第二重空间是主席台上、横幅之下的一组群雕、一组画像共同组成,这两组群雕和画像,上下衔接,交相辉映。高高悬挂的群雕是中央陶瓷厂、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玻璃陶瓷厂负责人祁峻创作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群雕像。主义譬如旗帜,这组群雕像悬挂在台上正中间,勾勒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探索到成功的发展历程,郑重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所笃行的信仰、所践行的主义。
核心空间悬挂的是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这幅画像由钟敬之与何文今创作。中央大礼堂主席台的装饰装修布置工作中,钟敬之与何文今曾有两种设想:一是把主席台中间悬挂的毛泽东画像加大,画面扩大到一般会议挂像的4至5倍;二是塑造一座毛泽东全身雕像,屹立于台后中央。大会筹备领导同志传达中央意见,挂毛泽东和朱德两人的像。为解决主席台毛泽东、朱德两人巨幅侧面像两旁的布局问题,钟敬之等人提出了悬挂党旗以修饰和烘托主像,并提出以六面象征中国共产党经历过的六次代表大会的思路。两边分别各斜插着三面红色的缀有铁锤镰刀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党旗旗面撒开,两侧六面党旗在斜底汇聚,共同形成一个巨大的“V”字。这是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台上第一次竖立正式的党旗。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人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火炬,立足中国大地、继承中国文化、参悟中国经验。“由于坚持了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并向一切与之相反的错误思想作了胜利的斗争,党才在三个时期中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达到了今天这样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的巩固和统一,发展为今天这样强大的革命力量,有了一百二十余万党员,领导了拥有近一万万人民、近一百万军队的中国解放区”。
历史和实践证明,正是这种信仰,实现了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百年梦想,实现了旧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各民族空前团结,开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解放全面进步的新纪元。
第三重空间
第三重空间是礼堂两侧三对圆穹的墙柱上挂了六个象征胜利的“V”形装饰架座,与党旗相呼应,架座中间横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小标语牌,架座上各插党旗四面,共有24面党旗围绕整个会场的座席,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已经创建了24个年头,代表党24年来取得胜利的斗争历程。每个旗座上还钉着一个标语牌,上书毛泽东亲自确定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八个字。
在时代剧烈变动的关头,经历了延安整风运动,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极不平衡的大国进行革命斗争,要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必须要靠了解中国情况的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把握中国革命实践中的独创性经验,并在高度理论概括的基础上去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创造性地用新民主主义的实践性、操作性和可行性,向一切有志于挽救民族于存亡绝续关头的人,彰显了新民主主义的纲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科学性。
正是在各个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基础上,正是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发展原有政治理论的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自信地在七大上把对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探索具体化,对于未来中国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给出了科学的设计,提出了组建联合政府的建国方略。
经历了各根据地,尤其是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实践,在七大上,以联合政府、民主建国为统领的一整套抗战建国纲领,以更加成熟的理论形态呈现在民族面前,成为民族独立的路线图。中共七大制定通过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这条政治路线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态度和立场,解决了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基本动力,明确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口号,为抗战胜利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提供了思想基石。
第四重空间
第四重空间是“七大”礼堂后墙,灵魂所在就是毛泽东亲笔“同心同德”四个大字。如果说“心”就是信仰、就是思想、就是路线,相应地,“德”就是作风、就是精神、就是党性,这两者彼此熔铸,互相贯通。
在20世纪上半叶“俄国模式”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背景下,中共七大及其纲领的提出,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世界范围内民族独立运动史上一件了不起的成就。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上明确布置了新的任务:“同志们到各地去,要宣传大会的路线,并经过全党同志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这项任务背后就是“两个觉悟”的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觉悟”。为了唤起全党同志的重视,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前后一共三次重点讲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反复向与会的代表和高级干部传导一个基本精神: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但前进的道路上是有困难的,因此要在正确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启发、团结和教育全党和人民统一思想、整齐队伍、充满信心、万众一心地去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延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把群众路线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路线的“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和思想路线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三者结合起来,充分展示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的认识论者、是辩证的唯物论者的哲学素养和理论功力。
有了这种政治上的透彻认识,党中央高度重视把学习毛泽东思想和学习党的七大精神统揽起来,把学习党的七大精神和学习党章统揽起来,把思想学习和政治学习统揽起来,把推动工作与党的建设统揽起来。
1945年4月23日,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时,与会人员踏入会场便能看见纵深的廊道尽头挂着毛泽东与朱德的侧面像,在侧旁的一个大大的“V形”呈现在人们眼前,是一种昭示、是一种激励,更是一份相信胜利的坚定信念。(赵 春,作者单位:中国延安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