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养老,何以见“智”

——民主党派组织为破解养老难题献计献策

发布时间:2022-11-29 09:44:19 来源:团结报

养老服务体系新华社发 勾建山 作

9月30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爱和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老人介绍智能机器人的使用方法。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日前,民政部会同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办等九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指导意见》。据民政部介绍,这次政策出台的目的,就是要防范困难老年人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近年来,养老安全愈发引起人们关注,而智慧养老的应用为养老安全提供了又一大保障。

智慧养老有哪些应用场景?未来如何发展?要注意防范哪些可能的风险?民主党派组织及成员开展了系列调研,并给出了意见建议。

助力解除居家养老安全隐患

在普通水表基础上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当供水数据出现异常时,将触发预警,并第一时间将信息分派到相关机构,通知老人家属和社区工作人员到达现场为独居老人提供帮扶救助,排除风险隐患。一键求助、可燃气体感知、烟雾感知、人体红外感知……这些智能设备对独居老人来说,是关键时刻发挥大作用的“保护神”。在民政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51个优秀案例名单中,天津市和平区“‘智慧+’让居家养老更安全”案例上榜。

截至今年3月,天津市和平区已为区内2500余户特殊老年群体免费安装了居家卫士“五件套”智能设备,做到实时守护特殊老年群体居家安全。

“虽然天津市已经积累了智慧养老的许多先进做法,但天津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30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1.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如何实现‘老有所养’,不仅是千家万户关心的‘家事’,也是‘国之大事’。”民革天津市委会调研处处长傅晓晖说。

为解决老年人居家适老化的“急难愁盼”问题,今年,民革天津市委会开展了小区适老化改造的相关调研。调研组发现,重点老人家庭居住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存在盲点,同时,适老化改造项目和老年用品配置平台不能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近日,为促进典型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申报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主要包括具有趋势分析、智能预警等功能的健康管理类智能产品,具有行为监护、安全看护等功能的养老监护类智能产品,围绕助老助残、家庭生活需求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实施适老化改造的智能产品等。

“建议提升老年人需求强烈的健康监测、居家环境安全监测的主动反应能力。”傅晓晖表示,“我们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智能化数字手段,加强多元系统联动,协助解决老年群体关心的健康监测、紧急呼救、安全监测等核心需求,提升适老社区的安全反应能力和水平。”

改造提升传统养老服务业态

“智慧+”除了有望赋能居家养老以外,在方便养老机构管理乃至全社会养老系统统一管理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自2011年起,民建北京市委会就开始关注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系统谋划布局养老领域参政议政工作。智慧养老是民建北京市委会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智慧养老未来或将在以下几个领域中率先实现突破。例如,运用智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养老服务业态。运用智慧技术推动机构、社区、居家融合发展。运用智慧技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民建北京市委会副主委黄石松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智慧技术在社区人口管控、巡视探访、特定群体照护服务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未来,智慧养老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在河北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民革河北省委会在《关于建设数字化智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中提出,创新社区智慧养老模式,建设“智慧养老院”。通过实施“智慧+康养”融合式社区综合服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广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实现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实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智慧养老、助餐、助浴、助医一体化,将养老设施“搬”进社区,探索实现“家门口养老”。

推进养老服务机构智能化系统建设,也是民革河北省委会提案的重要内容。提案建议,整合养老信息资源,建立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统一的社会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开展“互联网+社区居家”综合养老服务,将运营商、服务中心、家庭、个人有效连接,实现数据实时采集、管理与主动交互。在推进养老服务政务管理信息化方面,建立全国统一的老年人能力评估系统,运用互联网和生物识别技术,统一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为养老服务决策提供全方位指导。

智慧养老标准体系有待构建完善

从运用好智能技术,满足一家一户养老的具体需求,到放眼未来,建设社会统一的养老平台,近年来,民主党派组织有关智慧养老的建言越来越宏观并长远,也越来越关注智慧养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今年,民革上海市委会向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上海市建设统一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为更好了解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民革上海市委会开展了一项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了解并使用过所住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老人为5%,这反映出当前智能手机虽普及但软件的便利性及可接受性有待提高,“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等针对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科普培训需要长期、持续开展。

根据问卷调研情况了解到,老人在选择智慧养老服务时将价格因素放在首位,同时也强调功能实用、服务优质。老人对目前社区智慧养老的满意度普遍还不高,过半数老人对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评价一般,而对其中服务内容、服务人员、服务设施、服务价格、产品功能、服务专业性等六个方面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均有10%左右,这说明现有社区智慧养老服务还有待全方位提高,硬件、软件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于服务人员及老人的培训也需要加强。

针对智慧养老服务价格相对较高等问题,民革上海市委会建议上海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增加专门的智慧养老板块,建立全市统一智慧养老平台。通过智慧养老信息归集,实现信息化数据在智慧产品购销、老人需求与供给方面的信息对称。导入全市老年人口信息,方便社区、老人等自由选择,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综合成本。

目前,住建部已发布《养老服务智能化系统技术标准》,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标准化是大势所趋。民革上海市委会建议,卫健委、经信委等部门可以在已有智慧养老应用场景的基础上,构建智慧养老标准体系,统一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完善智慧养老服务流程规范、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民革上海市委会调研发现,责权不明是社区在推进智慧养老时的主要顾虑。对此,民革上海市委会建议不断积累社区智慧养老工作经验,适时制定“上海市社区智慧养老服务规定”。规定中可明确智慧养老工作中社区与家庭的各自责权等内容,进一步明确家庭和社区在养老中的各自法律责任。

“信息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但当前信息化标准制定不完善,导致不同信息平台无法相互衔接,造成信息化手段臃肿、信息资源浪费以及养老服务不便利。”民盟安徽省委会也曾围绕智慧养老主题展开调研,并建议,建立由民政、老龄委牵头,人社、卫生、科技、文化、经信委等部门参加的、统一的、常设的信息化养老服务体系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智慧养老,落脚点还是在老龄群体,“智慧+”只是技术手段。为此,民革上海市委会从老人角度出发,提出加强智慧养老网络安全建设,制定智慧养老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规范,重视老人隐私权保护。(蒋天羚)

[ 责任编辑:闻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