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E家图  >  

毛泽东诗文中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2-12-29 09:01:01 来源:团结报

1949年,毛泽东在北平。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回溯历史,毛泽东诗文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文章,可以说,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诗人。通过分析毛泽东诗文,我们可以了解毛泽东深厚的家国情怀。

抒发“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志向

毛泽东家国情怀蕴含了“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历史使命”,即为了民族复兴而体现出来的理想追求。近代以来,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这样的历史条件必然催生一大批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仁人志士,毛泽东就是其中一员。

年轻时,毛泽东就埋下了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17岁的毛泽东写下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了志在四方的人生追求;1918年,毛泽东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写道:“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表明广阔的胸襟和敢为天下先的志向。由此可见,年轻时的毛泽东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喊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的时代之音,表达了他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责任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积极投身于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革命洪流之中,以“山头鼓角相闻”“会昌城外高峰”“雄关漫道如真铁”“回首峰峦入莽苍”“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优美诗句书写了其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生涯,将反“围剿”、爬雪山、过长江等革命活动以诗文的形式抒发出来,充分表明了毛泽东的民族情怀。在推翻蒋家王朝的统治之后,毛泽东用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震撼了全世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推行社会主义改造、构筑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完备的国防工业体系等,这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出生于农村的毛泽东有着宽广的人民情结,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贯穿于他的一生。关于人民群众,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即人民是社会的大多数,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人民在历史的演进中终将通过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

毛泽东始终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工作也会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于是,毛泽东从革命开始就明确了“为了谁扛枪,为谁革命,为谁打仗”的问题,只能是人民大众。从“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到“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毛泽东带领劳苦农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满足了根据地劳动人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1925年,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抒发了自己的人民观,寓意人民是自由的人民,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是人间正道、历史正道,因为只有人民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才能创造“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新世界、新社会。1930年,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提出“一年取江西”的计划,于是率领“十万工农下吉安”突破敌军的重重围剿。他看到了人民是革命的力量,把工农大众称为“天兵”,“天兵”是武装革命力量的主体,是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根本依托,通过“唤起工农千百万”,军民齐心奋力反抗,最终赢得了“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场面,这表明了毛泽东视人民为历史主体的人民英雄情怀。1945年,毛泽东为了实现全国人民和平民主的建国梦想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谈判,再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无非一念救苍生”的初心。1955年,血吸虫病造成我国南方“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惨象,许多民众在这场病疫中丧失生命。毛泽东亲自视察血吸虫疫区,强调要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最终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人民群众最终赢得了这场抗疫运动的胜利。此外,他还经常要求身边同志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反复强调“我们有困难,人民更有困难……我们宁可自己吃苦菜,也要把粮食分给群众,宁可自己盖稻草,也要把衣被分给人民”。这表明了毛泽东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情怀。

总之,从“分田分地真忙”到“送瘟神”,从根除群众的穷根到保障广大劳动人民的命根,毛泽东在歌颂广大劳动人民具有改天换地的伟力时也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倡导“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英雄主义精神

毛泽东以诗文的形式书写了他的革命生涯和人生追求,这往往有着一种藏形匿影,隐而不露的象征意义,尤其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在他看来,英雄来自人民,更要引领人民、服务人民,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在《七律·长征》中,毛泽东描绘了红军战士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情景,其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明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面对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时,展现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样在《清平乐·六盘山》中,毛泽东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以气吞山河的气势征服长征路上最后一座大山的情景,用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来抒发中国工农红军即将奔赴抗战前线保家卫国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勇敢向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1944年,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深情说道:“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强调了张思德同志为人民而牺牲是死得其所,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同志为人民牺牲所彰显的英雄主义精神。1959年,毛泽东回到阔别已久的韶山写下《七律·到韶山》,回顾了韶山人民英勇斗争的革命历史,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反映了革命先烈用生命改变了饱受欺凌的旧中国、用热血换来新中国的历史场景。1963年,毛泽东同样为因公牺牲的雷锋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表达了他对雷锋同志牺牲的痛惜以及对这种牺牲精神的高度赞扬。许 彬,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责任编辑:赵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