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家的方向出发!
发布时间:2023-01-21 10:15:57 来源:团结报

1月13日,北京站工作人员杜京林在服务身体不便的乘客。 (薛蒙蒙 摄)

1月12日,小董在展示她带回家的小兔玩偶。(薛蒙蒙 摄)
1月12日,北京迎来了今年的首场寒潮。而在北京站的站前广场上,人们似乎并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他们还是热火朝天地踏上了春运回家的旅程。
“进站时请您先摘口罩再刷身份证!”“进站后请走右边通道!”在进站检票口,熙熙攘攘的旅客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井然有序地通过进站闸机后流向了不同的候车大厅及检票口。在这里,他们正式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从1月7日开始,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运拉开帷幕。近日,记者采访了一些正在和即将踏上回家之路的人们,了解他们今年回家的特殊心情。
背包客:行囊重,心沸腾
从湖南岳阳到北京,再从北京到黑龙江齐齐哈尔,52岁的老冯回家需要三十多个小时,其中还有十几个小时在硬座上度过。“不觉得辛苦,‘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管怎么样过年都要回家的。”老冯爽朗地说。和老冯一起回家的还有他的三位工友,“我们是一起出来打工的老乡”。据老冯介绍,他们今年秋收结束后经熟人介绍,来到了湖南岳阳打工,“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来多挣点钱给孩子”。虽然才离开家两个月,但他想家的心情已经到达了顶峰。“我最想念的就是我姑娘”,老冯期待着见到女儿的那一刻。
和老冯同一趟火车的姑娘小董从河北石家庄出发,她也需要在北京站换乘前往家乡齐齐哈尔的火车。虽然才刚刚参加工作,但多年来在外地读书的经验已经让小董成了长途火车的常客。一个书包、一个手提袋,里面装着她春运路上所有的行李:面包、零食、饮料、纸巾、洗漱用品,还有一个兔子玩偶。“这是给我自己买的礼物,因为快到兔年了嘛。”小董捧着玩偶说道。
带着年味儿回家的还有陈大叔和他的老伴儿。陈大叔是内蒙古赤峰人,平时和老伴儿在湖南务工。在拥挤的候车大厅里,他们脚边琳琅满目的行李却格外显眼。其中有一个红蓝相间的编织袋,里面装满了陈大叔精心准备的年货——不仅有招待亲人的腊肉、茶叶,给小孙子买的兔子灯,还有一些装饰新房的红灯笼和贴画。陈大叔说,他们家今年分到了两套村里的乔迁安置楼,回家之后他要抓紧时间布置,“要赶在过年前收拾好,这样我们一家人今年就能在新房里过年了!”陈大叔拎着红灯笼笑盈盈地说。
久归人:别离久,乡思浓
即将回家过年的蔡文韬,现在的心情格外平静。对他来说,“回家”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买票的时候我才发现,回家的高铁车次和时间都变了,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已经好久没有回家了。”前两年,蔡文韬响应公司就地过年的号召,选择留在北京和同事、朋友一起过年,今年他终于能如愿回家过年,可他的心情却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我好像已经不太记得在家里过年的习俗了。”蔡文韬略带遗憾地说。关于过年,他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就是和家人们围坐在篝火旁,一起聊天、烤火。“这是一个温暖的画面,每次想到过年,我就会想起那团篝火,和当时一起烤火的人。”
随着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王淼也越来越想家,“前两天还梦到自己回家了”。在北京工作了三年的王淼,已经一年多没有回家了。“虽然我们家过年没有什么年味儿,但是去年没能回家过年的经历让我明白,原来过年最大的意义就是回家团圆。”王淼买了大年三十晚上到家的机票,“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好好抱抱我妈妈”。王淼告诉记者,她的妈妈最近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用人单位希望她大年初三就去上班,但她为了能多陪陪王淼,努力向单位申请晚几天到岗。“虽然她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我知道她非常想我。”
对于蔡文韬和王淼来说,今年春节是来之不易的团圆,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他们打算以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陪伴家人,将团圆的喜悦延伸到更多平凡的日子里。“带父母出去旅游”成了他们今年最想做的事情之一。
铁路人:付出多,等待少
来自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1月16日(春运第10天,农历腊月二十五)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4248万人次,其中全国铁路发送旅客830万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长29.5%。
随着一列列载满思念的列车驶向远方,各地的交通枢纽又重新回归热闹喧嚣。这背后离不开无数铁路工作人员的日夜辛勤付出。
1月13日,徐大姐和丈夫在北京站京铁爱心服务室工作人员杜京林的引导下,顺利进站并来到服务室休息。徐大姐和丈夫因患有视力障碍,已经是京铁爱心的常客了。“我们通过12306App预约了京铁爱心服务,一下地铁就有工作人员在等着我们,把我们送到了这里。”徐大姐说,工作人员会为他们提供进站、上车和出站的一条龙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出行。
据杜京林介绍,京铁爱心服务室主要服务老弱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根据旅客需要,为他们免费提供相应服务和辅助器具。面对不同旅客的不同需求,杜京林和她的九名同事,常常一接到电话就要迅速奔向旅客的位置,“就是用我们的多付出,换旅客的少等待”。
已经在铁路工作了13年的杜京林,今年是她少有的能回家吃年夜饭的春节。“孩子总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我只能跟他们说‘等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到家的时候,我就能回家了’。”说到这,杜京林红了眼眶。
记者从北京站了解到,今年春运北京站(含北京朝阳站)全站预计发送旅客245万人次,日均发送6.1万人次,预计将在1月19日迎来第一个客流高峰。为做好春运服务工作,方便旅客出行,北京站的旅客购票、到站补票、以及没有携带身份证的旅客的临时身份证明都实现了电子化服务。
此外,为保证旅客健康出行,北京站在候车大厅西侧明显位置,新建立“医疗服务”室,配备诊疗床、AED除颤仪等基础急救设备,为旅客提供寻医问药服务。
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运客流总量预计约为20.95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表示,随着春运客流快速恢复攀升,交通运输已从低负荷运行迅速转变为满负荷运行。伴着超过20亿人次的大迁徙,热闹温馨的中国年回来了,热腾腾的烟火气回来了。(李筱 薛蒙蒙)
[ 责任编辑:程子豪 ]
1月13日,北京站工作人员杜京林在服务身体不便的乘客。 (薛蒙蒙 摄)
1月12日,小董在展示她带回家的小兔玩偶。(薛蒙蒙 摄)
1月12日,北京迎来了今年的首场寒潮。而在北京站的站前广场上,人们似乎并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他们还是热火朝天地踏上了春运回家的旅程。
“进站时请您先摘口罩再刷身份证!”“进站后请走右边通道!”在进站检票口,熙熙攘攘的旅客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井然有序地通过进站闸机后流向了不同的候车大厅及检票口。在这里,他们正式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从1月7日开始,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运拉开帷幕。近日,记者采访了一些正在和即将踏上回家之路的人们,了解他们今年回家的特殊心情。
背包客:行囊重,心沸腾
从湖南岳阳到北京,再从北京到黑龙江齐齐哈尔,52岁的老冯回家需要三十多个小时,其中还有十几个小时在硬座上度过。“不觉得辛苦,‘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管怎么样过年都要回家的。”老冯爽朗地说。和老冯一起回家的还有他的三位工友,“我们是一起出来打工的老乡”。据老冯介绍,他们今年秋收结束后经熟人介绍,来到了湖南岳阳打工,“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来多挣点钱给孩子”。虽然才离开家两个月,但他想家的心情已经到达了顶峰。“我最想念的就是我姑娘”,老冯期待着见到女儿的那一刻。
和老冯同一趟火车的姑娘小董从河北石家庄出发,她也需要在北京站换乘前往家乡齐齐哈尔的火车。虽然才刚刚参加工作,但多年来在外地读书的经验已经让小董成了长途火车的常客。一个书包、一个手提袋,里面装着她春运路上所有的行李:面包、零食、饮料、纸巾、洗漱用品,还有一个兔子玩偶。“这是给我自己买的礼物,因为快到兔年了嘛。”小董捧着玩偶说道。
带着年味儿回家的还有陈大叔和他的老伴儿。陈大叔是内蒙古赤峰人,平时和老伴儿在湖南务工。在拥挤的候车大厅里,他们脚边琳琅满目的行李却格外显眼。其中有一个红蓝相间的编织袋,里面装满了陈大叔精心准备的年货——不仅有招待亲人的腊肉、茶叶,给小孙子买的兔子灯,还有一些装饰新房的红灯笼和贴画。陈大叔说,他们家今年分到了两套村里的乔迁安置楼,回家之后他要抓紧时间布置,“要赶在过年前收拾好,这样我们一家人今年就能在新房里过年了!”陈大叔拎着红灯笼笑盈盈地说。
久归人:别离久,乡思浓
即将回家过年的蔡文韬,现在的心情格外平静。对他来说,“回家”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买票的时候我才发现,回家的高铁车次和时间都变了,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已经好久没有回家了。”前两年,蔡文韬响应公司就地过年的号召,选择留在北京和同事、朋友一起过年,今年他终于能如愿回家过年,可他的心情却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我好像已经不太记得在家里过年的习俗了。”蔡文韬略带遗憾地说。关于过年,他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就是和家人们围坐在篝火旁,一起聊天、烤火。“这是一个温暖的画面,每次想到过年,我就会想起那团篝火,和当时一起烤火的人。”
随着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王淼也越来越想家,“前两天还梦到自己回家了”。在北京工作了三年的王淼,已经一年多没有回家了。“虽然我们家过年没有什么年味儿,但是去年没能回家过年的经历让我明白,原来过年最大的意义就是回家团圆。”王淼买了大年三十晚上到家的机票,“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好好抱抱我妈妈”。王淼告诉记者,她的妈妈最近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用人单位希望她大年初三就去上班,但她为了能多陪陪王淼,努力向单位申请晚几天到岗。“虽然她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我知道她非常想我。”
对于蔡文韬和王淼来说,今年春节是来之不易的团圆,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他们打算以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陪伴家人,将团圆的喜悦延伸到更多平凡的日子里。“带父母出去旅游”成了他们今年最想做的事情之一。
铁路人:付出多,等待少
来自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1月16日(春运第10天,农历腊月二十五)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4248万人次,其中全国铁路发送旅客830万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长29.5%。
随着一列列载满思念的列车驶向远方,各地的交通枢纽又重新回归热闹喧嚣。这背后离不开无数铁路工作人员的日夜辛勤付出。
1月13日,徐大姐和丈夫在北京站京铁爱心服务室工作人员杜京林的引导下,顺利进站并来到服务室休息。徐大姐和丈夫因患有视力障碍,已经是京铁爱心的常客了。“我们通过12306App预约了京铁爱心服务,一下地铁就有工作人员在等着我们,把我们送到了这里。”徐大姐说,工作人员会为他们提供进站、上车和出站的一条龙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出行。
据杜京林介绍,京铁爱心服务室主要服务老弱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根据旅客需要,为他们免费提供相应服务和辅助器具。面对不同旅客的不同需求,杜京林和她的九名同事,常常一接到电话就要迅速奔向旅客的位置,“就是用我们的多付出,换旅客的少等待”。
已经在铁路工作了13年的杜京林,今年是她少有的能回家吃年夜饭的春节。“孩子总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我只能跟他们说‘等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到家的时候,我就能回家了’。”说到这,杜京林红了眼眶。
记者从北京站了解到,今年春运北京站(含北京朝阳站)全站预计发送旅客245万人次,日均发送6.1万人次,预计将在1月19日迎来第一个客流高峰。为做好春运服务工作,方便旅客出行,北京站的旅客购票、到站补票、以及没有携带身份证的旅客的临时身份证明都实现了电子化服务。
此外,为保证旅客健康出行,北京站在候车大厅西侧明显位置,新建立“医疗服务”室,配备诊疗床、AED除颤仪等基础急救设备,为旅客提供寻医问药服务。
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运客流总量预计约为20.95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表示,随着春运客流快速恢复攀升,交通运输已从低负荷运行迅速转变为满负荷运行。伴着超过20亿人次的大迁徙,热闹温馨的中国年回来了,热腾腾的烟火气回来了。(李筱 薛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