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故事
——民主党派中央建言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发布时间:2023-03-06 08:48:53 来源:团结报
编者按: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记者梳理发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民主党派中央聚焦“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话题,围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政策、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完善非遗配套制度体系等多个方面积极建言。本版今日刊登民主党派中央及部分代表委员建言文物和文化遗产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多次赴文化遗产积淀丰富的省份考察调研,并就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共十九大专门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列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近年来,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已经成为民主党派文化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识。
加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 助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他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目前,部分传统村落保护方式单一,存在片面强调文化遗产的“固态”保护,而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民革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提案》中建议,推动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应保尽保,做好乡村地区的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加大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力度,完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积极探索多种保护方式,加大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支持具有传统特色和区域代表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反映农耕文化的民俗活动、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非遗活态传承,培养非遗保护传承乡村人才队伍。此外,还应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合理利用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建设传统村落博物馆,集中展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历程和成效,让乡村历史文化和传统农耕文明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重塑乡村魅力和吸引力。
千百年来,我国农村居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传承、保留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对这些资源的保护也是对历史文化绵延的负责任手段。我国目前乡村古村保护和发展现状堪忧,当地对古村文物建筑缺乏保护意识,任其破败凋零,无专业人员的维护。

近日,敦煌研究院拥有的中国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已开启国际合作研究。
台盟中央在《关于做好乡村振兴中的乡村古村保护和发展的提案》中,以广州从化区木棉村为例。古村落有七百间左右宋清时的古建筑,保留原貌,但是没有进行全部修葺和改造,很多已经倒塌。“缺乏专业人士对村庄建筑文物进行维护。修复古村落建筑需要巨额资金,政府承担能力有限。木棉村中有13个文保单位,政府对其中一个文保单位进行修葺改造,就花费了140万元。村集体也并未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纳入规划。”台盟中央建议,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村落保护小组,下到基层去实地调研,掌握村落的一手数据和资料,然后根据村落的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因地制宜来开展村落改造工作。改造完成后,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并从资金上予以支持。此外,还应该引导村民树立自主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意识,为“乡村文化人”提供组织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同时,制定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并予以坚定执行,确保社会力量保护利用古村落古民居过程中的古建筑安全。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文化强国、科技强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作为二者的交叉领域,日益成为文化自信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为数字经济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全面推进迈出了扎实一步。当前,文化遗产数字化仍然任重道远,据调研显示,文博机构虽然对于数字化价值共识明确,但投入不足,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等多重制约。
要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需要多方主体共建共创、形成多元协作的保护传承新格局。今年两会,民革中央提交《关于推动社会共建,助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的提案》,建议探索政府指导、多方社会主体联动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共建模式。推动文博机构与科技企业作为供需主体参与共创,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政府、高校、投资机构等作为支撑主体参与共创,为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保障底座。民革中央认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作为跨领域、跨学科的社会性事业,政府、文博机构、科技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投资机构等多元主体分别在文化资源持有、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理论研究、创投资金等领域各具优势,需要在政府指导下,探索整合社会角色和资源的共创共建模式,解决文化遗产数字化生态和资源投入核心问题,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
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政策
海洋文化遗产是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其保护和利用,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经过30余年的努力,目前已经从近海的南海I号、绥中三道岗沉船等沉船遗址发掘延伸到远海的华光礁I号沉船发掘,2022年10月,在南海深海海域发现的二处古代沉船遗址,标志着我国海洋文物工作走进深海时代。
为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农工党中央提交《关于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提案》并建议:成立水下文物保护专项执法机构,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加强海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提升水下考古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强出水文物保护。通过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构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也是塑造城市特色、凝聚城市精神的源泉。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是永恒的,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意义重大。致公党中央提交《关于完善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区和建筑)保护政策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的提案》,建议国家层面加快出台法律法规,制定标准和导则。加大相关专项资金投入,创新建设运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作为历史遗存物质形态的历史街区、建筑,是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而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又是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源,它们相生相成。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既要保护物质形态的街区、建筑,还要保护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及其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观环境,传承传统营建智慧。这才是整体有效的保护传承。”该提案撰写人、致公党四川省委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刘可雕说。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致公党中央在《关于加强保护和利用 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园建设的提案》中指出,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受对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认识水平、人力与财力投入力度,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互为制约等因素影响,成效不尽如人意。致公党中央建议,坚持国家站位“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统筹协调合作机制以及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实用性资金保障机制。
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完善非遗配套制度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保护与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为乡村发展聚力赋能,体现当代价值,具有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拓宽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重要作用。
去年,民进中央提交的《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提案》,得到文化和旅游部采纳,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非遗购物节”等销售活动,让人民群众在购买非遗产品中共享非遗保护成果;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为扎实推动和促进传统工艺的广泛应用作出了规范、提供了保障。

二月十七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非遗大集开集仪式在陕西榆林老街举行,非遗传承人王秀芳(左)在展示纺线织布技艺。 邹竞一 摄
今年,民进中央继续关注“非遗”话题,提交《关于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民进中央建议,积极探索“非遗+”模式,利用农产品、农副产品的产品包装和文化营销,发掘文旅项目周边和纪念品价值,以此融入相关产业,推动非遗与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体育领域的融合发展,发挥相互促进作用,增强非遗发展活力。鼓励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非遗进行再创作,运用地方戏曲、小品说唱等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样式,以乡村生活、乡村生产、乡村习俗为切入点扩大宣传,举办相应文化赛事、学术交流及展演活动,发挥非遗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对现有传承人制度进行补充完善,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传承人的分类管理机制,创建更具有实用性、多样化的传承人培训与培养机制、评价与奖惩制度。
伴随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其关联法律规范已经不能满足非遗保护的实践需要,配套制度问题亟待尽快解决。致公党中央提交《关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配套制度体系的提案》,建议完善非遗保护立法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在认定方法、流程、认定时限等具体实施细则,引入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等司法救济途径;妥当界定非遗权利主体,构建非遗知识产权制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定义为新型民事权利,明确非遗权利主体,构建一套关于非遗的知产专门法;建立非遗损害赔偿机制及价值评估制度,界定侵害非遗行为的边界,制定明确、具体的损害赔偿标准以及司法救济程序;完善非遗权利救济途径。引入公益诉讼制度,完善非遗权利救济机制。(记者 刚 罡 王佳雯)
代表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青海省委会主委刘同德:
设立昆仑国家文化公园
本报北京讯 目前,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加快推进。建设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大意义。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青海省委会主委刘同德介绍,昆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脉之根、灵魂之乡。设立昆仑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刘同德建议,将建设昆仑国家文化公园纳入国家战略,出台《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以系统思维对众多分散的文化资源进行空间整合,实施分区化管理,做到跨区域联结、跨时空呼应、多形态呈现、联动化展示。
“由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建立以青海为主体,新疆、甘肃、西藏等省(区)参加的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定期通报情况,统一部署,联合调研,整合协调各省(区)昆仑文化资源,编制建设方案,并给予资金支持。”刘同德还建议,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打造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区,改善环境配套设施,加强数字化工程建设,创作昆仑文化艺术精品,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昆仑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研学、实践基地。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邢台市委会主委杨瑞硕: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开展非遗活态传承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应有之义。结合工作中的感受和思考,全国人大代表、民革河北邢台市委会主委杨瑞硕建议,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产业发展人才。加快构建并落实非遗传承人人才培养体系,多方位培养非遗发展所需的创意设计、生产制作、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杨瑞硕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目前非遗类民间艺术的传承人才危机、创新人才不足、营销人才奇缺等问题。
杨瑞硕建议,以博物馆式和生产基地式并举,切实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应更多地扶持建立非遗类民俗博物馆,并给予政策倾斜,推动其成为集馆藏展示、技艺传承、研发创新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同时,切实做好非遗工坊、非遗会客厅的规划和发展扶持工作,以非遗公益课、曲艺书场、非遗体验小课堂等形式,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政府作为文化产业最大的投资者和消费者,应更多地从市场上采购各种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各级政府应以文旅融合为导向,将非遗展演展销融入旅游环线项目,推进非遗产品进景区。”杨瑞硕说。杨瑞硕建议针对非遗类产业出台专项税收政策,减免有关税费,国家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到非遗类产业的特点,从扶持保护以及让其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专项税收政策,给予其税收的优惠和减免,帮助其更好地生存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高琳:
完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机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高质量推进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巩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修缮工作持续深入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高琳建议,加快推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修订工作。由国家文物局牵头,结合新形势下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文物保护工程的总体要求、运行机制、事项程序及保障监督等事项内容进行规范和完善。
“要明确国地分级审批程序,推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在国家—省市层面无缝衔接。”高琳建议,国家文物局严把立项、方案审批、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将初设(概算)、施工图(预算)等部分流程下放至省(直辖市)文物主管部门审查。她还建议强化部门规章衔接,针对与规划、消防、市政等存在界限不清等内容予以明确,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必要的保护工程附属项目、产权登记等设立专项程序。
高琳认为,需加快推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级分类,古建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保护为主,鼓励近现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方式,以用促保。设立优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程专项资金。推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开展数字互联,拓展文博系统数字互联生态圈。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邬成香:
培养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在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传承人。截至2022年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布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已达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00余名。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邬成香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前仍有许多非遗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人亡技绝”的危机。为此,邬成香建议,各省市相关部门对非遗传承人的家庭生活情况进行摸底统计,对生活相对困难、条件较为艰苦的非遗传承人进行帮扶。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通过开展电商直播、品牌营销、宣传推广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非遗传承的事业中来。
“应广泛组织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评审,扩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量,扩大年轻、有文化的传承人比例。”邬成香建议,高校非遗专业的开设,要贯穿于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中,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层次。
“要创新收徒形式,吸引青年求学。对真心想学或已学了一段时间的非遗学徒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邬成香认为,应探索定向培养模式,教育招生部门给予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适当的自主招生名额,让年轻人在学习非遗技艺的同时,也能获得学历文凭,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记者 刚 罡 整理报道)
[ 责任编辑:赵昕 ]
编者按: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记者梳理发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民主党派中央聚焦“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话题,围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政策、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完善非遗配套制度体系等多个方面积极建言。本版今日刊登民主党派中央及部分代表委员建言文物和文化遗产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多次赴文化遗产积淀丰富的省份考察调研,并就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共十九大专门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列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近年来,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已经成为民主党派文化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识。
加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 助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他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目前,部分传统村落保护方式单一,存在片面强调文化遗产的“固态”保护,而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民革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提案》中建议,推动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应保尽保,做好乡村地区的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加大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力度,完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积极探索多种保护方式,加大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支持具有传统特色和区域代表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反映农耕文化的民俗活动、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非遗活态传承,培养非遗保护传承乡村人才队伍。此外,还应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合理利用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建设传统村落博物馆,集中展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历程和成效,让乡村历史文化和传统农耕文明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重塑乡村魅力和吸引力。
千百年来,我国农村居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传承、保留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对这些资源的保护也是对历史文化绵延的负责任手段。我国目前乡村古村保护和发展现状堪忧,当地对古村文物建筑缺乏保护意识,任其破败凋零,无专业人员的维护。
近日,敦煌研究院拥有的中国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已开启国际合作研究。
台盟中央在《关于做好乡村振兴中的乡村古村保护和发展的提案》中,以广州从化区木棉村为例。古村落有七百间左右宋清时的古建筑,保留原貌,但是没有进行全部修葺和改造,很多已经倒塌。“缺乏专业人士对村庄建筑文物进行维护。修复古村落建筑需要巨额资金,政府承担能力有限。木棉村中有13个文保单位,政府对其中一个文保单位进行修葺改造,就花费了140万元。村集体也并未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纳入规划。”台盟中央建议,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村落保护小组,下到基层去实地调研,掌握村落的一手数据和资料,然后根据村落的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因地制宜来开展村落改造工作。改造完成后,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并从资金上予以支持。此外,还应该引导村民树立自主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意识,为“乡村文化人”提供组织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同时,制定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并予以坚定执行,确保社会力量保护利用古村落古民居过程中的古建筑安全。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文化强国、科技强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作为二者的交叉领域,日益成为文化自信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为数字经济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全面推进迈出了扎实一步。当前,文化遗产数字化仍然任重道远,据调研显示,文博机构虽然对于数字化价值共识明确,但投入不足,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等多重制约。
要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需要多方主体共建共创、形成多元协作的保护传承新格局。今年两会,民革中央提交《关于推动社会共建,助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的提案》,建议探索政府指导、多方社会主体联动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共建模式。推动文博机构与科技企业作为供需主体参与共创,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政府、高校、投资机构等作为支撑主体参与共创,为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保障底座。民革中央认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作为跨领域、跨学科的社会性事业,政府、文博机构、科技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投资机构等多元主体分别在文化资源持有、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理论研究、创投资金等领域各具优势,需要在政府指导下,探索整合社会角色和资源的共创共建模式,解决文化遗产数字化生态和资源投入核心问题,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
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政策
海洋文化遗产是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其保护和利用,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经过30余年的努力,目前已经从近海的南海I号、绥中三道岗沉船等沉船遗址发掘延伸到远海的华光礁I号沉船发掘,2022年10月,在南海深海海域发现的二处古代沉船遗址,标志着我国海洋文物工作走进深海时代。
为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农工党中央提交《关于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提案》并建议:成立水下文物保护专项执法机构,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加强海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提升水下考古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强出水文物保护。通过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构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也是塑造城市特色、凝聚城市精神的源泉。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是永恒的,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意义重大。致公党中央提交《关于完善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区和建筑)保护政策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的提案》,建议国家层面加快出台法律法规,制定标准和导则。加大相关专项资金投入,创新建设运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作为历史遗存物质形态的历史街区、建筑,是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而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又是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源,它们相生相成。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既要保护物质形态的街区、建筑,还要保护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及其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观环境,传承传统营建智慧。这才是整体有效的保护传承。”该提案撰写人、致公党四川省委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刘可雕说。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致公党中央在《关于加强保护和利用 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园建设的提案》中指出,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受对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认识水平、人力与财力投入力度,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互为制约等因素影响,成效不尽如人意。致公党中央建议,坚持国家站位“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统筹协调合作机制以及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实用性资金保障机制。
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完善非遗配套制度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保护与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为乡村发展聚力赋能,体现当代价值,具有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拓宽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重要作用。
去年,民进中央提交的《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提案》,得到文化和旅游部采纳,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非遗购物节”等销售活动,让人民群众在购买非遗产品中共享非遗保护成果;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为扎实推动和促进传统工艺的广泛应用作出了规范、提供了保障。
二月十七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非遗大集开集仪式在陕西榆林老街举行,非遗传承人王秀芳(左)在展示纺线织布技艺。 邹竞一 摄
今年,民进中央继续关注“非遗”话题,提交《关于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民进中央建议,积极探索“非遗+”模式,利用农产品、农副产品的产品包装和文化营销,发掘文旅项目周边和纪念品价值,以此融入相关产业,推动非遗与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体育领域的融合发展,发挥相互促进作用,增强非遗发展活力。鼓励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非遗进行再创作,运用地方戏曲、小品说唱等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样式,以乡村生活、乡村生产、乡村习俗为切入点扩大宣传,举办相应文化赛事、学术交流及展演活动,发挥非遗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对现有传承人制度进行补充完善,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传承人的分类管理机制,创建更具有实用性、多样化的传承人培训与培养机制、评价与奖惩制度。
伴随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其关联法律规范已经不能满足非遗保护的实践需要,配套制度问题亟待尽快解决。致公党中央提交《关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配套制度体系的提案》,建议完善非遗保护立法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在认定方法、流程、认定时限等具体实施细则,引入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等司法救济途径;妥当界定非遗权利主体,构建非遗知识产权制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定义为新型民事权利,明确非遗权利主体,构建一套关于非遗的知产专门法;建立非遗损害赔偿机制及价值评估制度,界定侵害非遗行为的边界,制定明确、具体的损害赔偿标准以及司法救济程序;完善非遗权利救济途径。引入公益诉讼制度,完善非遗权利救济机制。(记者 刚 罡 王佳雯)
代表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青海省委会主委刘同德:
设立昆仑国家文化公园
本报北京讯 目前,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加快推进。建设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大意义。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青海省委会主委刘同德介绍,昆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脉之根、灵魂之乡。设立昆仑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刘同德建议,将建设昆仑国家文化公园纳入国家战略,出台《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以系统思维对众多分散的文化资源进行空间整合,实施分区化管理,做到跨区域联结、跨时空呼应、多形态呈现、联动化展示。
“由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建立以青海为主体,新疆、甘肃、西藏等省(区)参加的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定期通报情况,统一部署,联合调研,整合协调各省(区)昆仑文化资源,编制建设方案,并给予资金支持。”刘同德还建议,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打造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区,改善环境配套设施,加强数字化工程建设,创作昆仑文化艺术精品,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昆仑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研学、实践基地。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邢台市委会主委杨瑞硕: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开展非遗活态传承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应有之义。结合工作中的感受和思考,全国人大代表、民革河北邢台市委会主委杨瑞硕建议,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产业发展人才。加快构建并落实非遗传承人人才培养体系,多方位培养非遗发展所需的创意设计、生产制作、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杨瑞硕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目前非遗类民间艺术的传承人才危机、创新人才不足、营销人才奇缺等问题。
杨瑞硕建议,以博物馆式和生产基地式并举,切实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应更多地扶持建立非遗类民俗博物馆,并给予政策倾斜,推动其成为集馆藏展示、技艺传承、研发创新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同时,切实做好非遗工坊、非遗会客厅的规划和发展扶持工作,以非遗公益课、曲艺书场、非遗体验小课堂等形式,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政府作为文化产业最大的投资者和消费者,应更多地从市场上采购各种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各级政府应以文旅融合为导向,将非遗展演展销融入旅游环线项目,推进非遗产品进景区。”杨瑞硕说。杨瑞硕建议针对非遗类产业出台专项税收政策,减免有关税费,国家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到非遗类产业的特点,从扶持保护以及让其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专项税收政策,给予其税收的优惠和减免,帮助其更好地生存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高琳:
完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机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高质量推进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巩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修缮工作持续深入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高琳建议,加快推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修订工作。由国家文物局牵头,结合新形势下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文物保护工程的总体要求、运行机制、事项程序及保障监督等事项内容进行规范和完善。
“要明确国地分级审批程序,推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在国家—省市层面无缝衔接。”高琳建议,国家文物局严把立项、方案审批、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将初设(概算)、施工图(预算)等部分流程下放至省(直辖市)文物主管部门审查。她还建议强化部门规章衔接,针对与规划、消防、市政等存在界限不清等内容予以明确,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必要的保护工程附属项目、产权登记等设立专项程序。
高琳认为,需加快推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级分类,古建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保护为主,鼓励近现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方式,以用促保。设立优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程专项资金。推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开展数字互联,拓展文博系统数字互联生态圈。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邬成香:
培养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在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传承人。截至2022年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布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已达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00余名。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邬成香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前仍有许多非遗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人亡技绝”的危机。为此,邬成香建议,各省市相关部门对非遗传承人的家庭生活情况进行摸底统计,对生活相对困难、条件较为艰苦的非遗传承人进行帮扶。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通过开展电商直播、品牌营销、宣传推广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非遗传承的事业中来。
“应广泛组织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评审,扩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量,扩大年轻、有文化的传承人比例。”邬成香建议,高校非遗专业的开设,要贯穿于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中,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层次。
“要创新收徒形式,吸引青年求学。对真心想学或已学了一段时间的非遗学徒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邬成香认为,应探索定向培养模式,教育招生部门给予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适当的自主招生名额,让年轻人在学习非遗技艺的同时,也能获得学历文凭,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记者 刚 罡 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