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E家  >  

刘靖基的民建岁月

发布时间:2023-03-17 09:02:36 来源:团结报

刘靖基

刘靖基是我国老一辈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著名的爱国人士和社会活动家。1951年11月16日,经施复亮和盛丕华介绍,刘靖基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1953年,民建上海市分会成立,刘靖基成为当时30位常委中的一员。

1956年,民建上海市分会改成民建上海市委员会。刘靖基连续当选第一届至第四届副主任委员。1980年,刘靖基当选民建上海市委会主委。1984年,刘靖基再次当选主委。1988年5月,86岁高龄的刘靖基卸任主委,但仍担任名誉主委,坚持工作,直至去世。加入民建之前,刘靖基已经是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中国民族工商业者。加入民建后的46年岁月中,刘靖基对民建的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为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做了大量工作。

坚定不移跟党走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参加民建组织的学习,刘靖基对党的政策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更积极地投入发展企业、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中。1953年10月,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刚公布,工商业者中的个别大资本家思想顾虑很大。刘靖基决心以实际行动作出榜样。在安达和大丰两家企业,他接连召开董监事会议、股东大会,研究如何实现公私合营,并得到全权申请办理公私合营的委托,经上海市工业生产委员会批准为公私合营企业。这在上海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了荣毅仁、郭棣活、刘靖基等工商界代表人士做榜样,很快,广大工商业者申请合营的越来越多。1956年1月20日,上海市各行各业代表2500多人在中苏友好大厦集会。这天是上海市私营工商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的日子,全市85个工业行业35163户和120个商业行业71111户获批公私合营(已经公私合营的企业未计算在内),实现了广大工商业者“一次申请,一次批准”的强烈愿望。

协助党和政府落实各项政策。1977年,民建上海市委会和上海市工商联恢复活动。恢复组织活动、协助党和政府落实各项政策是这个时期市委会的主要工作。1979年1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在北京召开大型座谈会,宣布了落实政策的8项措施,刘靖基等8人代表所联系的原工商业者发言。刘靖基任民建上海市委会主委后,1983年,上海市民建、工商联再次抽调力量协助中共做好成员有关落实政策情况的复查。至1988年5月,复查工作和遗留问题的解决已基本结束,连最棘手的私房被占问题也有97%得到了归还。

尽心竭力为“四化”

随着形势的发展,1979年7月16日,上海市民建、工商联联席会议决定,今后工作分三条线进行。第一条线是经常性工作,第二条线是筹建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第三条线是工商联的对外联络工作。第二条线和第三条线都是由刘靖基为主任或组长。

1979年,为积极响应邓小平对原工商业者“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的号召,经过上海市民建、工商联领导反复酝酿,形成了筹建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的设想,即通过认款的办法吸纳工商界落实政策发还的资金,创办一个旨在以“爱国”为动机,以“建设”为目的的经济实体。5月19日,刘靖基正式向工商界提出此倡议,毅然承担起筹备爱建公司的重任,带头认款200万元。他一边筹集资金,一边组织起草《公司章程》等文件,同时开始筹划公司业务项目,分秒必争。不到半年时间,公司即宣告成立,共集资5720万元。刘靖基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建上海市委会贯彻“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行动纲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1981年1月,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召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会上提出要把咨询服务工作作为今后民建、工商联中心任务之一。就在这年春天,刘靖基在市民建、工商联大会上讲话时说:“把两会(民建、工商联)成员中各行各业有各种特长和经验的同志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国民经济调整改革咨询服务小组。我自告奋勇,参加进去,当个小组长……估计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我们还是要尝试一下。为(经济)调整献计献策,是我们今天为‘四化’出力的一个新的途径。”

由此,市民建和工商联成立了以刘靖基任主任的上海市民建、工商联咨询工作委员会,把原来分散的为“四化”建设的献计献策发展到有组织地提供专业、专题咨询和政策性咨询,从微观咨询发展到宏观咨询。

开展咨询服务的项目有来自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下达的课题,有来自上海市有关部门下达的课题,有民建、工商联组织的专题调研,有到基层“面对面”咨询和到外省市进行的咨询。咨询项目的内容涉及国民经济体制的许多方面,如建议工贸联合、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开展对外合同等。其中,向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提交的《关于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关于进一步改进中药工作的建议》和《关于恢复和发展上海传统食品的建议》等,得到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的充分肯定。

1983年,上海市民建、工商联又把经济咨询对象从城镇集体企业扩大到乡镇和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的各类企业。1986年,市民建、工商联与宁夏有关部门共同对固原地区4个县进行宏观咨询考察,并根据当地资源特征,分析原因、寻找关键、研究办法,提出了《关于宁夏固原地区4县脱贫致富的咨询考察综合报告》,开拓了为老少边穷地区提供政策性咨询的新路子。1987年,市民建、工商联成立“上海工商经济咨询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各类经济咨询及开展支援老少边贫地区,配合政府实施的星火计划,为“四化”建设献计出力。

为多党合作事业发挥重要作用

参与政治协商座谈会。1956年5月3日,陈云、陈丕显、曹荻秋、刘述周等召开上海市工商界上层人士座谈会,刘靖基等民建会员参加座谈会。会上,他们对公私合营后定息发放、认购公债、原材料供应、经济改组、人事安排等事宜发表了意见。

1984年6月,在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召开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双月座谈会上,刘靖基提出建议:为配合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加速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拟开办一所“上海工商学院”。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及高等教育局的大力支持。10月,市教卫办批准筹建上海工商学院。经过努力,1985年2月,上海工商学院校董会正式成立,刘靖基任董事会主席。上海工商学院是全国第一所民办大学。在上海工商学院的带动下,市、区民建和工商联先后举办了上海工商专业进修学校、上海工商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待业青年职业培训学校、业余补习学校等共12所。

参加全国和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刘靖基等代表提出请政府调整工业与商业的利润分配,工业生产与商业销售必须分工的议案。1979年12月七届上海市人大二次会议上,刘靖基等代表提出请政府大力支持民建、工商联成立国民经济调整改革咨询服务工作组的议案。1981年七届上海市人大三次会议上,刘靖基提出把龙华机场迁至近郊,用以解决在徐汇区发展高层建筑,保证航空安全问题的议案,建议市规划局邀请专家研究龙华机场新址地点。1982年七届上海市人大四次会议上,刘靖基等代表提出建议国家税务局合理调整毛纺织品税率,鼓励企业多利用下脚料,多生产受消费者欢迎的低档产品。

加强民建思想政治工作。1978年上半年,上海市民建、工商联逐步恢复了经常性学习。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民建上海市委会及时举办系列讲座,帮助成员学习理论、扩大眼界,解放思想。在此期间,民建上海市委会和市工商联协助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拍摄彩色纪录片《他们是自己人》反映了上海民建、工商联成员为“四化”服务的新风貌,转变了社会上一般对原工商业者的固有印象。

推进民建组织发展。1978年底,经过调查了解、重新整顿,上海民建共有会员2765人,平均年龄68岁,会员年龄老化的问题非常突出。1980年4月,民建上海市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写了《关于发展组织工作的几点说明》上报民建中央。刘靖基任主委后,积极慎重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梳理组织、吸收会员。到1987年底,共有会员4810人,平均年龄62.84岁。

“我既是统一战线的对象,又是统一战线的工作者,我一定要遵循党的教导,谦虚谨慎,努力自我教育,广交国内外朋友。”自加入民建,刘靖基从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经济政策上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的保护,积极支持新生的人民政权,放下顾虑、风雨同舟,义无反顾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作为民主党派成员,他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和制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履行政党职能,发挥他懂经济、能管理的才能和经验,参与政府经济咨询、决策和管理的实际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辛勤耕耘、为上海民建的发展鞠躬尽瘁。尽管已是80高龄,但他总是说:“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刘靖基的民建岁月,是躬身践行“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表率。在统一战线的指引下,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为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徐泽春

[ 责任编辑:赵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