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派统战  >  

从“输血”到“造血” 从“特惠”到“普惠”

——台盟中央建言以“金融活水”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3-17 11:29:17 来源:团结报

截至2022年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4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6004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9.1万亿元,同比增长18.4%。这些数据凸显着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巨大力度。

今年全国两会,台盟中央将目光聚焦这一领域,提交了《关于发展普惠金融 支持乡村振兴的提案》,呼吁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逐步实现金融从“输血”到“造血”,从“特惠”到“普惠”的转变。

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台盟中央看来,乡村要想振兴,产业必先兴旺,而产业兴旺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去年,台盟中央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研究”为重点课题开展调研,以“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数字金融”三个主题词为核心,探索三者间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力争理清三个问题: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在理论、方向和着力点的调整;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路径;如何运用比较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作为调研课题的主要参与主体,台盟云南省委会在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云南省委会主委杨晓红的带领下,前往文山州广南县和楚雄州元谋县,就一二三产融合及政策支持、一县一业项目发展情况、金融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倾听农企、农民的诉求。

调研中,他们发现,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一方面,农业产业层次多样化、从业主体多元化、经营复合化的突出特点促使农村金融需求发生变化,但传统农村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链中各方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不稳定,特别是强势企业容易挤压农户、农场主的利益,不利于长期稳定合作;与此同时,农村金融风险分散机制不足,金融产品和实际金融需求错配、农村担保机制建设进展迟缓等现状也加剧着农村金融风险。

结合调研成果,台盟中央在今年提交的提案中提出,要通过拓展入股方式,做好宣传、对接与跟踪工作,建立利益联结监督与考核机制等,优化产业链利益链接机制;要以产业升级为目标,调整普惠金融支持的着力点,在支持农业产业升级转型的基础上,逐渐向农业科技投入、数字农业生产标准体系、种质资源建设方面倾斜,鼓励先行先试和走出去发展;要以数据为核心,提升普惠金融机构精细化服务能力,优化服务质量和服务流程,稳步推进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服务的结合,降低信息搜寻成本,提高信用审批和贷款发放的效率。

针对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台盟中央还建议,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具体来说,强化普惠金融机构与各级政府的沟通和合作,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机制,快速对接业务需求的同时实现业务风险的监控;创新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农业项目建设,通过专项债券等用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金融的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统一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维持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稳定,支持农业保险持续扩面提标,构建农业风险保障生态圈;稳步提升农民金融素养,以符合农民认知能力的方式呈现,让农民意识到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和便利性。(黄昌盛

[ 责任编辑:闻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