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派统战  >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副主席孔令智:

用非遗“新”能量激发两岸青年共鸣

发布时间:2023-03-18 10:07:38 来源:团结报

团结报北京讯(见习记者 郭权祺)近年来,互联网上涌现出许多“簪娘”,这些年轻姑娘们仅用一双巧手,便可以深度复原诸如掐丝、绒花、绣扇等非遗传统技艺,甚至包括需一个月才能做好的“醒狮酥”,《红楼梦》中记载的“千红一窟”……这些非遗“新”能量,不仅在大陆备受关注,还吸引了不少热爱汉服文化、国风文化的台湾青年的青睐。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副主席、吉林省委会主委孔令智在提交的《以两岸非遗交流活动常态化、年轻化推进两岸人文交流的建议》中提出,激发非遗“新”能量,让更接地气的非遗传承为两岸文化交流赋能。

自两岸开放交流以来,历久弥新的非遗文化便成为两岸情感交融、基因共振的载体。非遗文化闪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坚守,足以激活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深层情感,因此倍受重视。从2009年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儿庄基地揭牌至今,包括今年初新批准的9个基地在内,已陆续设立基地91个。依托基地,两岸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得以开展。但在调研中,孔令智发现,两岸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内容上偏重于民族化、乡土化,缺少非遗文化与时俱进的展示,交流方式上也缺乏创新,存在激活岛内年轻人文化交流兴趣的内生动能不足的问题。

如何突破现状?孔令智针对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内容偏重的问题,建议拓展延伸主体内容,包括而不局限于民族性、乡土性特征,要更加关注例如“簪娘”等年轻人在非遗传承方面的兴趣点。

孔令智指出,多年来,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中,负责表演和展示的多为中老年非遗传承人,难以使当代台湾青年产生共鸣。因此,他建议应适度放开参与主体,避免仅限于传统非遗传承人之间的交流。让像“李子柒”“南翔不爱吃饭”等这样传承非遗文化的“网红达人”参与到两岸交流活动中,从而吸引更多的两岸青年关注。

“不仅如此,还要突破以往会议座谈、参观交流、观看表演的固有模式,实现活动影响力与时代要求深度契合。”孔令智提出,要借鉴文艺产品发行、影视作品宣传和互联网交互的经验,创新活动形式。同时,也要重视大陆交流团赴台的活动形式,适当采用路演、快闪店、IP合作、国风COSPLAY等参与度高的新形式,用吸引力提升关注度,进而增进参与度、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调研,孔令智还发现,两岸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常态化还需加强。对此,他建议关注活动周期频次,用相对固定的宣传场地和宣传周期,推动活动的品牌和影响。“从以往两岸文化交流项目审批量来看,数量不是问题,但在岛内缺乏固定阵地。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是大时长、多主题进行,不利于品牌和影响力形成。应适度统筹两岸非遗文化交流项目,统一为年度周期,培育形成周期化、常态化、机制化。”他说。

孔令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然富有历史情感,必然承担两岸人文交流的重要使命,是向岛内青年人展示大陆文化的重要窗口。将两岸非遗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突破口,把年轻化、常态化、机制化的活动持续开展好,定然可以打造两岸心灵契合的新态势。

[ 责任编辑:程子豪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