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副主委钱锋:造就符合新时代和未来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
发布时间:2018-03-13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副主委钱锋
“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既是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副主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在今年两会中提交了一件提案:《关于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的建议》。在提案中,他指出,造就符合新时代和未来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改革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培养机制是重点。
提案中指出,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新时代加快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工程教育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系。但是,工程人才培养还存在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等问题。“工程人才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专业设置、调整的灵活性不够,特别是国家目录外学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性不够。”钱锋说。他还补充说,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健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工程人才贯通培养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部分工科教师也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等问题不可忽视。
对此,钱锋建议不仅要建立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更要完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与多样化培养模式,建设基于工科优势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平台,探索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
在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上,钱锋认为,要建立适应不同培养方案的选课体系,探索实施学生自主选择和基于相应准入条件的学生分流方案,针对本研分段连续培养的学生制定合适的培养模式和选课体系等。同时,要建立完善工科育人模式,就要创新高校与境内外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协同,建设一批集教育、实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和基地也很必要。
钱锋还建议,制定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到高校任职的政策与制度,为教师到企业实践提供条件保障与支持。“通过教师到企业任职、进行博士后研究等,实质性提高工程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促进高校和企业在技术和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以解决工科教师‘非工化’的问题。”钱锋说。(团结报记者 栾絮洁 见习记者 马雪彧)
[ 责任编辑:李臣 ]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副主委钱锋
“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既是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副主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在今年两会中提交了一件提案:《关于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的建议》。在提案中,他指出,造就符合新时代和未来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改革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培养机制是重点。
提案中指出,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新时代加快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工程教育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系。但是,工程人才培养还存在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等问题。“工程人才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专业设置、调整的灵活性不够,特别是国家目录外学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性不够。”钱锋说。他还补充说,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健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工程人才贯通培养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部分工科教师也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等问题不可忽视。
对此,钱锋建议不仅要建立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更要完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与多样化培养模式,建设基于工科优势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平台,探索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
在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上,钱锋认为,要建立适应不同培养方案的选课体系,探索实施学生自主选择和基于相应准入条件的学生分流方案,针对本研分段连续培养的学生制定合适的培养模式和选课体系等。同时,要建立完善工科育人模式,就要创新高校与境内外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协同,建设一批集教育、实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和基地也很必要。
钱锋还建议,制定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到高校任职的政策与制度,为教师到企业实践提供条件保障与支持。“通过教师到企业任职、进行博士后研究等,实质性提高工程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促进高校和企业在技术和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以解决工科教师‘非工化’的问题。”钱锋说。(团结报记者 栾絮洁 见习记者 马雪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