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品读《论语》,感悟人生价值

发布时间:2022-12-12 09:29:50 来源:团结报

【领读人】 

相慧芬,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双减专项课题负责人。

人生是一场学习之旅

享有“东方圣经”之美誉的《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境界、责任和担当,博大精深而富有理趣。其中“学”贯穿于《论语》始终,《论语》的第一篇就是《学而》,开篇的第一个字就是“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即把所学的知识和道理时常付诸实践,去身体力行。一个人只有做到行其所知、学以致用,才是真正快乐的,所以,学习的本义就是强调“知行合一”。而且,孔子还强调,“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些话告诉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而是为了自己内在德行修养的不断提高。

在孔子与其学生的对话中,孔子不断阐释学习的本质,如子路是孔门中的大弟子,忠直刚勇而稍显粗鲁。有一次,他向孔子请教“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意即修身要从培养“诚敬之心”开始。子路仍惑,接连追问了两次,孔子又告之曰“修己以安人”,可见,修身是有次第顺序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修己以敬”做好了,才能进一步“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孔门弟子中,颜回堪为修身的典范。颜回知道孔子提倡“仁”,就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贪欲,相比“修己以敬”,“克己复礼”显然是进一步“向内求”的要求,颜回以此为目标,达到了“其心三曰不违仁”的境界。孔子赞扬他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鲁哀公有一次问孔子,您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正是“修身克己”的难得境界。说明孔子心目中的“好学”,绝非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是内在道德的修养与精神人格的提升。子贡非常聪明,又善于做生意,后来成为“孔门首富”。因为才高,难免骄傲。有一次,子贡在孔子面前非议他人,孔子当头棒喝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意思是你端木赐就那么好吗?我连修养自己都来不及,哪有工夫去批评他人呢?夫子在此说明:修身还需要“自反”“自责”“自讼”。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就要像曾子那样“三省吾身”,多多反思批评自己。

以上这些师生对话都阐明了孔子的思想,即学习是使人格更加健全的过程。

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格、道德、规则教育,关注孩子友好交往能力的发展和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由此来看,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变的教育本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延绵不断、代代传承,其原因不仅是它揭示了人性的本质,更符合人的成长的基本规律。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孔子重因材施教,应机设教,举一反三和愤启悱发。

以“孝”为例,在孔子思想中,“孝”是评判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基本标准,所以孔子提出“以孝治天下”,最高统治者一定是大孝之人,能够体贴百姓民生之所需,从而实现“民用和睦”“天下和平”“上下欣悦”的理想社会。孝还是孔子认为的“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三”,这意味着天地是人的“大父母”,父母生我,而天地则是人类的父母。人生在世,孝敬父母也就意味着敬畏天地、善待自然。父母对子女的生养教化,子女对父母的顺承赡养,正是一种传承。这种传承也是生命的相续不已、精神的绵绵不绝。因此,如何让弟子习得这一认知,孔子在施教中充满了对人的独特性的理解,我们从“问孝”可以一窥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在《论语·为政篇》中,有四个人向孔子“问孝”,分别是贵族子弟孟懿子、孟武子以及孔子的弟子子游、子夏。对于同样的问题,提问的人不一样,孔子的回答也不一样。孟懿子和孟武子都属于仲孙氏家族,其中孟懿子还是鲁国大夫。考虑到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情况,孔子从礼制的角度对孟懿子作出回答,即孝敬父母要符合礼制。他希望执政者能为民众树立遵照礼制、孝顺父母的榜样,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有所好转。对于孟武子,孔子则从身体健康的角度作出回答。这个回答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父母为子女的健康担忧,另一种是子女为父母的健康担忧。孔子在回答子游和子夏时,强调孝顺父母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由心而生。孔子了解子游的性格,怕他对双亲会亲爱有余而恭敬不足;而子夏的为人,孔子曾用一个“过”字评论,即做事情有点过火。子夏能直义但少温润,有小脾气,所以孔子对他说能做到容颜和悦便是孝。在《论语》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说:“父兄在,焉能闻斯行诸?”后来冉有问了同一个问题,孔子说,听了当然要去做。公西华对孔子相反的回答表示迷惑,孔子解释道,冉有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子路行事太过刚勇,所以我压压他。对弟子行孝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孔子也有针对性地给出批评建议。例如,有一次曾子和他的父亲在田地里耘瓜苗,曾子不小心将瓜苗的根斩断了,父亲大怒,挥舞起手杖就打曾子。曾子晕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苏醒,醒来后,曾子又跟父亲道歉,说由于儿子犯错,让父亲生气了,您都好吧?我身体没事,您不用担心。而且曾子为了显示自己身体无碍,还特意抚琴而歌,让父亲听到他的琴声,知道自己真的无恙。孔子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他批评曾子说,你差点陷父于不义,如果你父亲轻轻打你的话,你就挨着。如果他用大杖打你的话,你应该赶紧躲开,若你父亲将你伤了性命,那你父亲也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乃至刑罚的制裁。这不是孝,而是大不孝。听到孔子的教诲后,曾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在众多的孔门弟子中,通过师徒对话,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生命,在孔子的差异化引导中走向生命的自觉:颜回敏而好学,子路率直勇敢,子贡谦虚精明,冉有城府深厚,曾参老实勤奋……这些富有个性的学生聚集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讲着符合他们不同生活体验的话,却在不同的路径上走到了人世间的生命大道。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用自己的才学去延伸学生的思路,既培养出富有自主精神的学生,又体现着师者的教育价值。迄今为止,“因材施教”这一思想仍是现代教育不可回避的原则之一。

主委致辞

民建北京市委会丰台区工作委员会主委 张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落实民建中央指示精神,引导会员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努力建设“书香民建”,民建北京市委会丰台区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工委)参与举办了“妙笔生花看丰台·书香奋进新时代·团结读书会”品读经典活动,与各基层组织主委、专委会主任和会员们,共同品读《论语》。

《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经典著作,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日常智慧,对我们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区工委以此次读书会为契机,团结带领会员,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做到学思践行、知行合一,在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能力水平。“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我们要充分发挥特色和优势,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共二十大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区工委共读

【民建北京市委会丰台区工作委员会】

民建丰台区工作委员会文化委员会成立大会合影

1954年,5位民建会员随工厂迁入北京市丰台区,在东铁营地区成立民建南苑化工支部。1958年,南苑区支部撤销,成立民建丰台区支部。1980年3月,民建丰台区支部恢复工作,成立民建丰台区工作组。1981年初,民建丰台区工作组改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丰台区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工委)。 

60多年来,区工委一直继承和发扬民建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政治信念,在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区工委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围绕丰台区经济社会发展,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繁荣、文明、和谐、宜居丰台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民建北京市委会的领导和中共丰台区委统战部的指导下,经历60多年的风雨,区工委从一开始的5名会员、1个支部发展到现在700多名会员、15个支部。会员素质不断提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其中,全国政协委员1人,市人大代表2人,市政协委员4人。

读书感悟

民建会员王 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作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的《论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论语》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必读的经典之作。其散发的思想光辉,至今对我们的生活都有着现实意义。

《论语》流传至今,经过多次编改、修订,我们在重读经典的时候,有必要借助、参考历史上儒学大家对它的解读。南宋理学家张栻曾编写过《论语解》,其序文中归结出了“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的核心观点,指出知与行是相互激发的,在行动上尽力了,认识便会随之有所提升;认识深入了,行动起来也会更加顺畅,因此,应在这两个方面共同下功夫。这样的解读可以启发我们进一步领悟《论语》中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在中华民族的革命奋斗史上,无处不体现着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民主党派、全国人民的革命奋斗史就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实践。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国家和社会的前进是如此,个人的进步也是如此。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我们的事业才能在知与行的激发下,不断深化、得到推进。

民建会员丛颖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行稳致远。

《论语》中强调“知行合一”,结合现实,行动上尽力而为,理论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升,而理论水平不断精进,同样会使行动变得更加顺畅,这种行知之间的联动无疑是我们每个人踔厉奋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行为准则。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始终坚持知行合一,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着眼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是我们提高人民获得感的基本要求。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这是一个相辅相成且相互促进的过程,理论创新必将建立在“行之力”上,实践成果也必须依托于“知之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何时,我们都应牢记既要灼真知,又要笃力行。

民建会员徐建勇:

通过此次团结读书会活动,通过学习儒家先贤在“知行合一”上的践行,我深刻认识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与“行”相互生发、相互促进,越是深入实践,认识才能越精辟和深入。

“知行合一”对我们民建会员认真履职,做好参政议政工作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课题调查研究工作,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的体现,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基础。“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组织开展好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我以后在参政议政工作中,一方面,调研选题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住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另一方面,要做好调查研究,“知行合一”,多去实地考察,深入到群众中去,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出真知灼见,调研成果也才更具有针对性,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建议。

民建会员张晓芳:

通过参加团结读书会品读经典活动,我重温了《论语》,再次感受历史积淀的无穷智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像一面警钟,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更有贤能的人,应该虚心学习,以他为榜样,而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完善。

在工作生活中,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不论自己多么优秀,切记时刻提醒自己,做人做事不能太狭隘,敞开心扉接纳比你优秀的人,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未来,我将在民建一家亲的团结大家庭中取长补短,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

民建会员江一帆:

通过此次团结读书会活动,我深刻理解到《论语》中所讲的“知行合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传承,更是时刻修正自身、提高自身的一把尺子。

中国共产党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带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摆脱贫困,怀着带领人民走向富裕的梦想,主动探索改革路径,勇于开放,从而使今天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屹立于世界舞台。

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中国共产党以先进的制度优势,号召新时代科研人才,以数据为“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用所学知识和硬核的行动回应挑战。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学习“知行合一”的精髓,在革命先贤的故事中学习“知行合一”的成功经验,立足本岗主动担当,敢于作为,虚心求教,不断探索,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广阔舞台,主动担当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经典品读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责任编辑:赵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