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E家图  >  

六百年风雨德胜门,北京人保留下来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9-07-19 08:32:32 来源:致公党中央微信号

  北京有句老话说:“先有德胜门,后有北京城。”

  不知这话是不是属实吧。

  但这里,对于好多北京人来说,

  大多数的回忆,是城里城外匆匆而过的换乘站。

  而如果您家就在德胜门,出门就能看到它的箭楼,

  一代代生活在这里,对它的感情,

  是用文字都无法表达的。

  以德胜门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

  南边儿,我们爱叫“德内”;

  是“蒋养房”、刘海胡同、厂桥至平安里这一带。

  东起“果子市”、“铸钟厂”到鼓楼的东大街。

  西边儿是“积水潭”、“豁口”至西直门大街,

  而德胜门正对着的,则是“德外大街”。

  它是从“关厢”、“祁家豁子”、“马甸”至“昌平”。

  传说李自成当年就是从这条街进入北京城的。

  这座城门,一直屹立到今天,

  哪怕搬走了,路过二环,或从这里出城去郊区,

  再或是回城每次堵在这路口,

  都会多一眼留给它!

  这可能就是德胜门的魅力所在。

  德胜门是内城的北(城墙)西门,

  明初将元大都健德门南移修建。

  1915年拆除瓮城。1921年拆除城楼。

  1955年拆除城台。

  1979年拟拆除箭楼后得以保留。

1986年刚刚修缮一新的德胜门箭楼

  据说当年德胜门箭楼尚未被列入

  文化保护单位的名单。

  但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先生,深知箭楼的价值。

  他在信中曾给当时的领导写过:

  “德胜门箭楼,

  是世界名都北京除前门外仅存的明朝箭楼,

  是北京城四面八方的重要‘对景’或‘借景’,

  应迅速组织领导、专家慎重评议,

  综合研究,妥善保留。”

  郑孝燮的建议受到重视,并很快被采纳落实。

  与德胜门相关的还有北城墙(德胜门迤西)的一段,

  城墙斜向西南。

  如今好多人都没有见过这样的景了

  发2张城墙斜向西南的老照片。

德胜门-西城墙 (1921-24年)

德胜门-西城墙 (1946年)

  多壮观的城墙!再往右,就是西直门了。

  如今留在记忆里的,是永远缓缓车流通驶的二环。

  生活在这里的人,几代人的生活都围绕着“箭楼”

  他们的记忆都跑不出去这里。

  在德外长在德外的他们,

  如果看见这些德胜门箭楼的老照片会显得格外亲切,

  因为他们是有幸爬上去玩的一代,

  见识过箭楼后面还有火车道,

  还有老城墙的残崖断壁,

  “穷德胜门,烂果子市,不开眼的汤儿胡同”,

  --@“山高”

(图片转自微博:颐和吴老,感谢)

  “德外商场对过是少年宫,

  少年宫边上是清真寺,

  再往北有个国营的杂货铺子,

  春节铺子里卖烟花爆竹。”

  --@十年

(图片转自网络)

  德外就一个大商场叫德外商场,

  正对着东边元顺长付食店。

  洒铺在西三元旁边,

  对着后叫安德路那丁字口(原叫大市口)我们叫黄门,

  里边卖点心也有酒。

  这片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

  --@亚男

(图片转自微博:颐和吴老,感谢)

  还有德外浴池,德外的西三元小吃店!

  “西三元”的小吃绝对是琳琅满目:

  油饼、糖油饼、蜜麻花、糖耳朵、

  油酥火烧,螺丝转儿,豆面丸子、

  炸豆腐、豆浆、豆腐脑。。。

  要说起德外吃食,

  惠四爷的炸黄花鱼在当时也是一绝,

  黄花鱼炸完了往出一摆,嘿!

  让您流哈拉子,买一条,咬上一口,

  就会露出雪白的蒜瓣肉,呵!

  是真的鲜香啊。

  前胡同,后胡同,西胡同,弓箭会馆,

  冰窖口,挑水胡同,西河沿,

  大市口,小市口,六铺炕,太平湖,人定湖……

  这些德外的人记忆里一定都有他们,

(图片转自微博:颐和吴老,感谢)

  还有那条“冰窖口”胡同,

  每年冬季从积水潭窖来的冰储存于此。

  供皇宫夏天镇热用。古代没有制冷设备,

  大殿內放几块冰降温,也是一不错的方法。

  这个冰窖场一直延续到70年代,每年夏天,

  出德胜门走不多远有一丁字路口,

  东拐就是通往安定门的大街。

  能记起老德胜门的北京人,一代代渐渐老去,

  而北京城的回忆,都是靠这些留下的建筑筑起的,

  每次路过北二环,和德胜门擦肩而过的是历史,

  是那些老北京人根深蒂固的记忆。。。。

(图片转自微博:昨儿格,感谢)

(来源:北京四九城)


[ 责任编辑:丁咪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