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仑故居: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发布时间:2020-02-03 14:28:08 来源:团结报


万方楼会议旧址

七十二峰山馆
2011年10月21日,在秀美的太湖鼋头渚风景区“七十二峰山馆”前,“王昆仑故居修缮开馆暨塑像落成仪式”隆重举行。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出席并讲话。
王昆仑(1902年-1985年),江苏无锡人,1922年参加国民党,1926年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参加北伐战争。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为争取国民党上层人士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后,王昆仑加入民革,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及民革第五、六届中央主席,首任团结报社社长。王昆仑逝世后,无锡人民为纪念他,将王昆仑进行革命活动的“七十二峰山馆”辟为他的故居。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为“王昆仑故居”亲笔题名。
鼋头渚是横卧在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鼋头风光,山清水秀,浑然天成,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郭沫若曾诗赞“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更难得的是,这里还拥有着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王昆仑故居。
王昆仑其人
王昆仑,原名王汝與,江苏无锡人。1902年八月初四生于河北保定。少年时期随父母寓居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由孙中山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从此开始了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昆仑曾在无锡鼋头渚太湖别墅居住、读书并进行革命活动。1932年王昆仑慷慨出资,创办进步报纸《人报》并担任社务委员会主席,撰写、发表《问无锡青年》《对外抗日到底,对内争取自由》《朝鲜的光荣与中国的耻辱》等文章,评述国家大事,宣传爱国思想,鼓动民主自由。1933年,王昆仑同孙晓村、曹孟君等组织了革命团体南京读书会,就是在这个时期,他认识到国民党不可能救中国,于是毅然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择,冒着巨大的风险,由中共南京市委领导人卢志英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自己的合法身份、社会交往和历史关系,为争取和团结国民党上层人士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为掩护和营救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以及进步青年做了大量工作。
1945年5月,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复兴关(现名浮图关)举行。在审议军事报告时,王昆仑站起来连提三条质询,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勾结日伪、制造分裂、策划内战的阴谋,引起很大震动。当时台下有些人叫嚷:“王昆仑,你身为党国官员,究竟为谁张目?”蒋介石也怒冲冲地走到大会主席台,气急败坏地骂道:“你王昆仑是不明真相,还是蓄意攻击?……你王昆仑吃国民党的饭,在家里暗通共产党,你以为我们一点都不知道吗?”台下的特务们应声高喊:“他在作共产党的传声筒,轰他下去!”“拉出去枪毙!”王昆仑不慌不忙、义正词严地大声说:“我为谁张目?我为全国四万万同胞张目!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夺取最后胜利而呼号!你们是什么人?要枪毙我?好啊,有种走上来!”说完正气凛然,昂首走出会场。但大会选举时,王昆仑的名字却从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候选人的名单中被勾去。1945年8月,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期间会见王昆仑时,紧握他的手连声说:“久闻大名,久闻大名……”。
新中国成立以后,王昆仑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市副市长,民革中央副主席、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主席等职。1985年8月,王昆仑因病与世长辞,胡耀邦代表中共中央在追悼会上致悼词,高度评价了王昆仑同志的一生,称他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卓越领导人”。
太湖别墅与王昆仑故居
位于鼋头渚风景区的“太湖别墅”,是王昆仑的父亲王心如于1927年所建造的,先后修有七十二峰山馆、万方楼、松庐、方寸桃园、天倪阁、辛由斋等十几处散点式建筑。
1949年3月,无锡解放后,王昆仑写信给父亲王心如,说明风景区应当归国家所有,动员他将太湖别墅捐献给国家。1950年,王昆仑的妹妹王素找到当时上海市市长陈毅提出捐献之事,陈毅亲自来到太湖别墅接受捐献,并对王心如说:“你的捐献我们接受,把方寸桃园留给你,家具都按原状摆放,随时欢迎你回来。”
1986年,国家落实政策还房,当时王昆仑已经去世,王昆仑的三妹王枫作为家庭代表不接受归还,并坚持将房屋捐献给国家的决定。于是她带着王昆仑的女儿王金陵来到无锡办理了将七十二峰山馆等作为王昆仑故居建馆的有关事宜。
七十二峰山馆是“太湖别墅”的主体建筑,位于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南犊山西南坡,中西合壁式砖木结构,面阔六间,占地100余平方米,仿歇山式,三面环廊,环境清静幽雅,北有翠柏掩映,南对万顷太湖,前景开阔,可数沉浮于浩渺烟波的太湖七十二峰,故名。馆下山坡,原植无锡水蜜桃,有“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意境。馆名为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手书。1986年7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将“七十二峰山馆”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该建筑进行了全面修缮。1987年,将其辟为“王昆仑故居”,设“王昆仑生平事迹展览”,对外开放。当时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亲笔为故居题名,民革中央主席屈武、王昆仑的女儿王金陵、无锡市委和市政府领导、众多文化界知名人士等前来参加了开馆仪式。2002年10月,横云山庄及无锡太湖鼋头渚七十二峰山馆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成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无锡市人民政府斥资数百万元对故居加以修缮并重新布展,在“七十二峰山馆”内设“王昆仑生平事迹展览”,在万方楼增设了“万方楼会议旧址”和“王昆仑与红楼梦”两个展馆。2019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再次对七十二峰山馆和万方楼建筑进行修缮维护。
七十二峰山馆门前“王昆仑故居”几个黑底金色大字的匾额是2010年11月民革中央周铁农主席观故居时题写的。进入中厅,乳黄色大理石壁上醒目的前言概述了王昆仑生平和故居的总体情况,前言上方的玻璃罩内,悬挂着故居建馆时由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题写的“王昆仑故居”匾额,大厅内还展陈了杨静仁、齐燕铭、楚图南、朱学范、屈武、钱昌照、吴南生、贾亦斌、启功、黄苗子等人的题词。前言右侧,摆放着一本电子书,书中载有关于王昆仑生平事迹的详尽介绍和大量图片资料,可供游客阅览。馆内“王昆仑生平事迹展览”分为四部分:“参加五四运动、投身民主革命”“国民党内元老、共产主义新兵”“共商建国大计、俯首甘为公仆”和“民革卓越领袖、心系两岸统一”。展示了王昆仑生平,还附有一些实物资料。故居前的柏树丛中,矗立着神采奕奕的王昆仑半身石像,那伟岸的身影、坦荡的神情,仿佛在笑看历史长河中的种种过往,又仿佛在遥望未来世界的无限美好……
万方楼位于七十二峰山馆西下坡,叠石筑成的楼房依山傍湖,面阔三间,顶如三只方亭屹立于崖旁,四周绿树掩映,幽雅宁静。站在二楼平台极目远眺,可望“万方”:远处,湖中七十二峰隐隐约约;近处,秀丽的三山薄雾缭绕。这里原是王家当年的宴宾待客之所。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亿万同胞处于生灵涂炭之中,王昆仑引杜甫《登楼》中“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之意,将此楼命名为“万方楼”。1935年,面临严重的民族存亡危机,中共中央发表了“八一宣言”。8月下旬,上海临时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与南京读书会20余人以王昆仑至亲好友的身份,借消夏郊游、品尝水蜜桃做为掩护,在这里秘密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传达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和“八一宣言”,研究了沪、宁两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关事宜,对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兴起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就是著名的“万方楼会议”。
现今的万方楼二楼设为“万方楼会议旧址”。万方楼门前横匾为原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先生手书的仿制品,原匾被保护在室内西墙。大门两侧的对联“月从水底出,船自天上来”为国民党元老、草圣于右任先生所撰。馆内东墙以一幅大型油画再现了当年参加万方楼会议主要人员的风采。万方楼里悬挂着一幅非常陈旧的木制对联上联,斑驳中依稀可见是用隶书书写的“在家忧国书生事”,右上方的小字只能看清“王昆仑”几个字,为了寻觅下联,鼋头渚景区管理处和民革无锡市委会请教了无锡本地多名比较了解当时文史或对对联有研究的专家,最终才了解到此为当年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所书,下联内容是“临水登山杰士心”,不过原始下联的匾额却一直都没有找到,只能新制一对悬挂展示在侧。
王昆仑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诗人,著名的红学家。他在抗战期间撰写的《红楼梦人物论》,在红学界独树一帜,是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红楼梦》的专著;他与女儿王金陵一起创作的昆曲剧本《晴雯》,以浓郁的文采之美、软侬的音韵之美和独特的语言之美,获得文化界人士的赞赏和观众的好评;在担任北京市副市长时,他与何其芳共同倡议并举办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系列活动,由此形成红学的分支——“曹学”;他曾担任《红楼梦学刊》编委会顾问、第一届中国红学会名誉会长、《红楼梦》电视连续剧顾问委员会主任等,对红学的研究和发展功不可没。
万方楼一楼辟为“王昆仑与红楼梦”展馆,馆前展示了一幅精美灵动、引人注目的玻璃画——《王昆仑与十二金钗》。中厅是一幅王昆仑接见北方昆剧院昆曲《晴雯》剧组演员的大幅照片,照片上方是同为无锡人的当代文史大家冯其庸题写的“解梦山馆”。东厅展出了王昆仑在红楼梦研究中取得的诸多成果和他为推动红楼梦研究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一些王昆仑红学研究的著作和其他文学作品手稿的实物。西厅再现了王昆仑书房的情景:老式的书桌上摆放着文房四宝;背后的书柜里有王昆仑读过的马列著作,同时还展陈了他所著《红楼梦人物论》的多种版本和《王昆仑文集》等;书房东墙上挂着王昆仑与文化界名人交往的留影。
民革党史教育基地
2010年1月,民革无锡市委会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全会上提交了《关于尽快修缮王昆仑故居的建议》的集体提案,该提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作出批示,并由副市长亲自召集有关部门部署落实工作。民革中央和民革江苏省委会对王昆仑故居的保护、修缮和利用一直都非常关心和支持,2010-2011年期间,周铁农主席、修福金副主席、郑建邦副主席和民革江苏省委会原主委冯健亲等领导多次来锡指导工作。民革无锡市委会秦蕴石主委多方协调筹措资金,率领工作班子的同志们完成资料收集、文稿编撰、油画、玻璃画和塑像的制作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王昆仑故居修缮工程圆满完成。
2011年10月21日上午,雨后初霁的鼋头渚景区内空气格外清新。翠柏掩映中的七十二峰山馆前,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王昆仑故居修缮开馆暨塑像落成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莅临王昆仑故居修缮开馆仪式并作重要讲话,他高度评价了王昆仑同志的革命风范,充分肯定了故居的修缮保护工作,并指出:王昆仑故居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宣传多党合作的重要载体。它的修复、重新布展对外开放,对于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激励人们,特别是民革党员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保护和挖掘地方文化遗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仪式上,王昆仑故居被民革中央授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史教育基地”。
作为民革中央公布的第一批全国七个民革前辈故居之一,王昆仑故居每年接待多批次来自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民革党员,在“观故居,走多党合作之路”活动中发挥了它作为民革党史教育基地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民革无锡市委会持续关注故居的修缮、保护、利用,连续多次提出提案建议,不断优化故居环境、设置、管理等,并不断推动故居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信王昆仑故居作为太湖鼋头渚景区里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在这里更好地发挥其作为民革党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王晋)
[ 责任编辑:郭昊天 ]
万方楼会议旧址
七十二峰山馆
2011年10月21日,在秀美的太湖鼋头渚风景区“七十二峰山馆”前,“王昆仑故居修缮开馆暨塑像落成仪式”隆重举行。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出席并讲话。
王昆仑(1902年-1985年),江苏无锡人,1922年参加国民党,1926年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参加北伐战争。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为争取国民党上层人士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后,王昆仑加入民革,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及民革第五、六届中央主席,首任团结报社社长。王昆仑逝世后,无锡人民为纪念他,将王昆仑进行革命活动的“七十二峰山馆”辟为他的故居。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为“王昆仑故居”亲笔题名。
鼋头渚是横卧在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鼋头风光,山清水秀,浑然天成,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郭沫若曾诗赞“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更难得的是,这里还拥有着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王昆仑故居。
王昆仑其人
王昆仑,原名王汝與,江苏无锡人。1902年八月初四生于河北保定。少年时期随父母寓居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由孙中山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从此开始了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昆仑曾在无锡鼋头渚太湖别墅居住、读书并进行革命活动。1932年王昆仑慷慨出资,创办进步报纸《人报》并担任社务委员会主席,撰写、发表《问无锡青年》《对外抗日到底,对内争取自由》《朝鲜的光荣与中国的耻辱》等文章,评述国家大事,宣传爱国思想,鼓动民主自由。1933年,王昆仑同孙晓村、曹孟君等组织了革命团体南京读书会,就是在这个时期,他认识到国民党不可能救中国,于是毅然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择,冒着巨大的风险,由中共南京市委领导人卢志英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自己的合法身份、社会交往和历史关系,为争取和团结国民党上层人士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为掩护和营救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以及进步青年做了大量工作。
1945年5月,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复兴关(现名浮图关)举行。在审议军事报告时,王昆仑站起来连提三条质询,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勾结日伪、制造分裂、策划内战的阴谋,引起很大震动。当时台下有些人叫嚷:“王昆仑,你身为党国官员,究竟为谁张目?”蒋介石也怒冲冲地走到大会主席台,气急败坏地骂道:“你王昆仑是不明真相,还是蓄意攻击?……你王昆仑吃国民党的饭,在家里暗通共产党,你以为我们一点都不知道吗?”台下的特务们应声高喊:“他在作共产党的传声筒,轰他下去!”“拉出去枪毙!”王昆仑不慌不忙、义正词严地大声说:“我为谁张目?我为全国四万万同胞张目!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夺取最后胜利而呼号!你们是什么人?要枪毙我?好啊,有种走上来!”说完正气凛然,昂首走出会场。但大会选举时,王昆仑的名字却从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候选人的名单中被勾去。1945年8月,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期间会见王昆仑时,紧握他的手连声说:“久闻大名,久闻大名……”。
新中国成立以后,王昆仑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市副市长,民革中央副主席、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主席等职。1985年8月,王昆仑因病与世长辞,胡耀邦代表中共中央在追悼会上致悼词,高度评价了王昆仑同志的一生,称他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卓越领导人”。
太湖别墅与王昆仑故居
位于鼋头渚风景区的“太湖别墅”,是王昆仑的父亲王心如于1927年所建造的,先后修有七十二峰山馆、万方楼、松庐、方寸桃园、天倪阁、辛由斋等十几处散点式建筑。
1949年3月,无锡解放后,王昆仑写信给父亲王心如,说明风景区应当归国家所有,动员他将太湖别墅捐献给国家。1950年,王昆仑的妹妹王素找到当时上海市市长陈毅提出捐献之事,陈毅亲自来到太湖别墅接受捐献,并对王心如说:“你的捐献我们接受,把方寸桃园留给你,家具都按原状摆放,随时欢迎你回来。”
1986年,国家落实政策还房,当时王昆仑已经去世,王昆仑的三妹王枫作为家庭代表不接受归还,并坚持将房屋捐献给国家的决定。于是她带着王昆仑的女儿王金陵来到无锡办理了将七十二峰山馆等作为王昆仑故居建馆的有关事宜。
七十二峰山馆是“太湖别墅”的主体建筑,位于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南犊山西南坡,中西合壁式砖木结构,面阔六间,占地100余平方米,仿歇山式,三面环廊,环境清静幽雅,北有翠柏掩映,南对万顷太湖,前景开阔,可数沉浮于浩渺烟波的太湖七十二峰,故名。馆下山坡,原植无锡水蜜桃,有“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意境。馆名为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手书。1986年7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将“七十二峰山馆”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该建筑进行了全面修缮。1987年,将其辟为“王昆仑故居”,设“王昆仑生平事迹展览”,对外开放。当时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亲笔为故居题名,民革中央主席屈武、王昆仑的女儿王金陵、无锡市委和市政府领导、众多文化界知名人士等前来参加了开馆仪式。2002年10月,横云山庄及无锡太湖鼋头渚七十二峰山馆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成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无锡市人民政府斥资数百万元对故居加以修缮并重新布展,在“七十二峰山馆”内设“王昆仑生平事迹展览”,在万方楼增设了“万方楼会议旧址”和“王昆仑与红楼梦”两个展馆。2019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再次对七十二峰山馆和万方楼建筑进行修缮维护。
七十二峰山馆门前“王昆仑故居”几个黑底金色大字的匾额是2010年11月民革中央周铁农主席观故居时题写的。进入中厅,乳黄色大理石壁上醒目的前言概述了王昆仑生平和故居的总体情况,前言上方的玻璃罩内,悬挂着故居建馆时由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题写的“王昆仑故居”匾额,大厅内还展陈了杨静仁、齐燕铭、楚图南、朱学范、屈武、钱昌照、吴南生、贾亦斌、启功、黄苗子等人的题词。前言右侧,摆放着一本电子书,书中载有关于王昆仑生平事迹的详尽介绍和大量图片资料,可供游客阅览。馆内“王昆仑生平事迹展览”分为四部分:“参加五四运动、投身民主革命”“国民党内元老、共产主义新兵”“共商建国大计、俯首甘为公仆”和“民革卓越领袖、心系两岸统一”。展示了王昆仑生平,还附有一些实物资料。故居前的柏树丛中,矗立着神采奕奕的王昆仑半身石像,那伟岸的身影、坦荡的神情,仿佛在笑看历史长河中的种种过往,又仿佛在遥望未来世界的无限美好……
万方楼位于七十二峰山馆西下坡,叠石筑成的楼房依山傍湖,面阔三间,顶如三只方亭屹立于崖旁,四周绿树掩映,幽雅宁静。站在二楼平台极目远眺,可望“万方”:远处,湖中七十二峰隐隐约约;近处,秀丽的三山薄雾缭绕。这里原是王家当年的宴宾待客之所。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亿万同胞处于生灵涂炭之中,王昆仑引杜甫《登楼》中“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之意,将此楼命名为“万方楼”。1935年,面临严重的民族存亡危机,中共中央发表了“八一宣言”。8月下旬,上海临时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与南京读书会20余人以王昆仑至亲好友的身份,借消夏郊游、品尝水蜜桃做为掩护,在这里秘密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传达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和“八一宣言”,研究了沪、宁两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关事宜,对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兴起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就是著名的“万方楼会议”。
现今的万方楼二楼设为“万方楼会议旧址”。万方楼门前横匾为原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先生手书的仿制品,原匾被保护在室内西墙。大门两侧的对联“月从水底出,船自天上来”为国民党元老、草圣于右任先生所撰。馆内东墙以一幅大型油画再现了当年参加万方楼会议主要人员的风采。万方楼里悬挂着一幅非常陈旧的木制对联上联,斑驳中依稀可见是用隶书书写的“在家忧国书生事”,右上方的小字只能看清“王昆仑”几个字,为了寻觅下联,鼋头渚景区管理处和民革无锡市委会请教了无锡本地多名比较了解当时文史或对对联有研究的专家,最终才了解到此为当年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所书,下联内容是“临水登山杰士心”,不过原始下联的匾额却一直都没有找到,只能新制一对悬挂展示在侧。
王昆仑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诗人,著名的红学家。他在抗战期间撰写的《红楼梦人物论》,在红学界独树一帜,是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红楼梦》的专著;他与女儿王金陵一起创作的昆曲剧本《晴雯》,以浓郁的文采之美、软侬的音韵之美和独特的语言之美,获得文化界人士的赞赏和观众的好评;在担任北京市副市长时,他与何其芳共同倡议并举办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系列活动,由此形成红学的分支——“曹学”;他曾担任《红楼梦学刊》编委会顾问、第一届中国红学会名誉会长、《红楼梦》电视连续剧顾问委员会主任等,对红学的研究和发展功不可没。
万方楼一楼辟为“王昆仑与红楼梦”展馆,馆前展示了一幅精美灵动、引人注目的玻璃画——《王昆仑与十二金钗》。中厅是一幅王昆仑接见北方昆剧院昆曲《晴雯》剧组演员的大幅照片,照片上方是同为无锡人的当代文史大家冯其庸题写的“解梦山馆”。东厅展出了王昆仑在红楼梦研究中取得的诸多成果和他为推动红楼梦研究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一些王昆仑红学研究的著作和其他文学作品手稿的实物。西厅再现了王昆仑书房的情景:老式的书桌上摆放着文房四宝;背后的书柜里有王昆仑读过的马列著作,同时还展陈了他所著《红楼梦人物论》的多种版本和《王昆仑文集》等;书房东墙上挂着王昆仑与文化界名人交往的留影。
民革党史教育基地
2010年1月,民革无锡市委会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全会上提交了《关于尽快修缮王昆仑故居的建议》的集体提案,该提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作出批示,并由副市长亲自召集有关部门部署落实工作。民革中央和民革江苏省委会对王昆仑故居的保护、修缮和利用一直都非常关心和支持,2010-2011年期间,周铁农主席、修福金副主席、郑建邦副主席和民革江苏省委会原主委冯健亲等领导多次来锡指导工作。民革无锡市委会秦蕴石主委多方协调筹措资金,率领工作班子的同志们完成资料收集、文稿编撰、油画、玻璃画和塑像的制作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王昆仑故居修缮工程圆满完成。
2011年10月21日上午,雨后初霁的鼋头渚景区内空气格外清新。翠柏掩映中的七十二峰山馆前,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王昆仑故居修缮开馆暨塑像落成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莅临王昆仑故居修缮开馆仪式并作重要讲话,他高度评价了王昆仑同志的革命风范,充分肯定了故居的修缮保护工作,并指出:王昆仑故居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宣传多党合作的重要载体。它的修复、重新布展对外开放,对于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激励人们,特别是民革党员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保护和挖掘地方文化遗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仪式上,王昆仑故居被民革中央授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史教育基地”。
作为民革中央公布的第一批全国七个民革前辈故居之一,王昆仑故居每年接待多批次来自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民革党员,在“观故居,走多党合作之路”活动中发挥了它作为民革党史教育基地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民革无锡市委会持续关注故居的修缮、保护、利用,连续多次提出提案建议,不断优化故居环境、设置、管理等,并不断推动故居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信王昆仑故居作为太湖鼋头渚景区里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在这里更好地发挥其作为民革党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王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