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E家图  >  

李济深:为新中国而奋斗

发布时间:2021-07-01 09:08:38 来源:团结报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李济深(前排右二)等在天安门城楼上。

李济深,字任潮,是民革第一至四届中央主席。1949年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第一至三届副主席。

李济深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相识,始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李济深先后认识了毛泽东和周恩来。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时任粤军一师师长、西江善后督办的李济深在此期间认识了在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的毛泽东。国民党一大推动了黄埔军校的创立,在筹备期间李济深被任命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3月,他又任军校入伍试验委员会代理委员长。5月,李济深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教练部少将主任。11月,周恩来到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与李济深共同在黄埔军校任职,二人在工作中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1936年,李济深明确支持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建议订立抗日救国协议。毛泽东亲笔致函李济深表示赞同并探讨合作细节,李济深回信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愿在军事行动上与红军密切配合。12月,西安事变爆发,李济深向全国通电反对内战,12月30日,李济深致信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原文如下: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先生同勋鉴:

钱先生(钱纳水)南返,得奉大教,至佩先生等大公无我与委曲坚忍奋斗之精神。钱先生并具道先生等待遇之厚与相见之诚,尤所钦感。迩者西安兵谏之举,足征先生等感召致力之功,至后此如何使达到联合全国整个力量一致对外之处,特托胡鄂公先生赴各方接洽,并托将西南情形转陈左右,切盼示以周行,至所感祷,不尽缕缕,并托胡先生面陈。

专肃,敬颂勋祺。

弟李济深拜启

十二月卅日

信末署名中一个“弟”字,体现了李济深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深厚感情。李济深还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1936年,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为反对蒋介石吞并地方势力而发动两广事变,毛泽东立即发表了《为两广出北上抗日宣言》,表明红军愿意首先北上抗日,“愿意首先与两广当局结成抗日联盟,共同奋斗”。同时,为了进一步弄清楚情况,开展统一战线,毛泽东又派遣时任红军大学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云广英代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本人前往广西,与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等会谈,介绍中共的抗日主张,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对于中共代表的到来,李济深特别高兴,他多次与云广英会谈,表现出中共合作的高度热忱,赞成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同时,他积极推动桂系派代表钱寿康前往陕北,向中共中央提出双方签订抗日救国协议的建议,并表达对毛泽东的问候。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5月1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致信李济深和沈钧儒,以协商的口气提出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具体时间、地点,参会党派和原则以及实施步骤等。

收到来信后,李济深立即开展响应“五一口号”的一系列行动。5月2日、5月3日连续两天,他召集在港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热烈讨论中共“五一口号”,大家一致赞同并表示拥护,认为召开新政协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我国“政治上的必经的途径”“民主人士自应起来响应”。5月5日,李济深与何香凝、沈钧儒、章伯钧、马叙伦、王少鏊、彭泽民、陈其尤、李章达、蔡廷锴、谭平山、郭沫若等人联名致电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积极响应“五一口号”,表示“五一口号”是“适合人民时势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李济深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济深感到十分振奋,由衷佩服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特意赋诗抒怀:“叱咤风云定九州,指挥筹策世无俦。百年帝国宜回首,千载工农庆领头。耕者有田增出产,劳资合作利营谋。安心倒向和平阵,建设荣华万万秋。”(葛 萱)

[ 责任编辑:孙靖琪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