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天辟地 到迎接黎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党史百年(1921-1949)
发布时间:2021-07-03 09:33:59 来源:团结报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在这波澜壮阔的28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经历了从党的创建到国共两党合作;从大革命到走上长征之路;从统一战线全面抗战到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本期文学扫描我们将聚焦建党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党史历程,回顾那些无数革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红色经典,从文学的角度重温党的伟大征程。
见证星星之火燎原
1921年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中共一大的召开到全面抗战爆发,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波谲云诡的国内外政治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砥砺前行,从一个新生政党成长为能够独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坚强有力的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斗争方式和革命道路,创造了万里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有关这段时期的优秀文学不胜枚举,革命家感人肺腑的散文随笔、依据现实加工创作的长篇小说、中外记者实地考察后采写的通讯报道、党的领导人满怀豪情的诗词歌赋……这些作品基于作者的不同身份,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落笔,勾勒出这一时期的壮阔历史和党领导人民的英勇斗争。
《可爱的中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一篇散文。由于叛徒的告密,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方志敏不幸被捕。1935年5月2日,方志敏在狱中写下这篇文章,讲述了他求学、被捕、囚禁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并抒发了对民族与国家自由美好未来的呼唤与期盼。“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方志敏连用八个排比,在排山倒海的气势中歌颂中国未来光明的前途,其满腔热忱至今读来仍叫人为之动容。
《中国的西北角》与《红星照耀中国》分别是由中外记者通过实地考察所撰写的两篇重要的纪实类文学作品。前者是记者范长江的通讯报道,记录了从1935年7月起,范长江作为《大公报》旅行记者的沿途见闻,其中包含中国国内第一次在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长征的通讯。《中国的西北角》向读者真实地还原了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在中国的通讯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后者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在陕北,斯诺采访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等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也深入到了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红军战士的生活,以及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货币政策、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红星照耀中国》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红旗谱》则通过小说的形式生动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小说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老兰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冀中地区“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生爱国运动,真实地反映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到九一八事变时期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以及农民英勇不屈、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也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最终获得自身的解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胜利前夕,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作为红军领导人的毛泽东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全诗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蔑视敌人、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讴歌民族之魂不朽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英勇顽强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在描写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抗战小说具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塑造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讲述生动鲜活的情节故事,来展现与讴歌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英勇斗争的民族之魂。其中,不少经典抗战小说还被多次搬上银幕、电视荧屏和歌舞话剧舞台,有些作品还被收录进了中小学语文课本,面向青少年动情叙述这段历史。
《青春之歌》是当代作家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故事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林道静是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受过新的教育,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启蒙,有了对个人自由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在历经种种坎坷磨难后,最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革命斗争中,从一个个人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改造和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从此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里,在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荷花淀》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通过对女主人公水生嫂的刻画,来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小说的描述里,水生嫂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得知丈夫要离家参军,她虽然心里为难,但还是支持丈夫的选择。对战争的亲身感受,使她对丈夫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而男主人公水生则是众多抗日人民的一个缩影,为抗日奉献一切,不顾个人生死,有着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荷花淀》全文充满诗意,因而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与《荷花淀》专注刻画单一人物形象不同,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则聚焦英雄群像。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枣庄矿区以刘洪、王强为首的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不堪日寇的烧杀掠夺和蹂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秘密地组成一支精悍的铁道游击队。他们利用煤矿铁路的掩护,在临城、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抢夺敌人的武器、物资,破坏敌人的运输交通。他们积极配合主力部队的战斗,机智灵活地与日寇捉迷藏,充分利用熟悉的环境和铁路作业、行车制度,让敌军火车相撞、脱轨,给当地的日寇和伪军以沉重的打击。《铁道游击队》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歌颂了铁路工人抗击日寇的顽强意志和英勇战斗精神,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和忘我的牺牲精神。
除小说外,通过散文、诗歌等形式歌颂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优秀文学作品也有不少。艾青的长诗《向太阳》充满着激越而丰厚的情感,表达对光明的渴望和必胜的信心,“为迎接日出,他终于从伤痛中站起来,他走向街头,他投入生活的行列,他放声歌唱。身上残存的创伤和精神上的忧郁,并没有使他灰心绝望,他忍着伤痛投入了战斗,他流着热泪赞美日出。”吴伯萧的散文《记一辆纺车》通过回忆在延安时代用过的一辆纺车,来颂扬抗日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曾经是艰苦的、困难的吧,但是,比起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来,那算得了什么!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期盼黎明之光到来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了保卫胜利成果,彻底摧毁农村中的封建势力,把革命推向前进,党中央在1946年5月4日发布了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五四指示”。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就在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开展起来了。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所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小说描写了以萧祥为队长的土改工作队开进松花江畔的元茂屯,发动和组织广大贫苦农民开展对恶霸地主韩老六的斗争。处决了韩老六后,韩老六的弟弟带领土匪武装进屯,进行反攻倒算,企图扼杀新生政权。在共产党员赵玉林和青年农民郭全海的先后领导下,斗垮了阴险狡猾的地主杜善人。此后郭全海报名参军,踏上了解放全中国的新征程。《暴风骤雨》以磅礴的革命气势、鲜明的阶级爱憎以及丰满的人物形象,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
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为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斗争到底。在与此相关的文学作品中,英雄品格和史诗性是最为显著的特征,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形象,真实展现了这一时期光辉而艰巨的斗争历程。
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小说《红岩》和《林海雪原》是经典作品。《红岩》主要描写了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塑造了江姐、许云峰、双枪老太婆、小萝卜头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英雄形象,江姐是其中比较丰满的艺术典型。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她忍受百般折磨,对党的秘密守口如瓶。“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这一席话,充分展示了江姐作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生死观,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林海雪原》描写的是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的战斗历程。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小说成功塑造出杨子荣、少剑波等一批个性鲜明而又极具传奇色彩的经典英雄人物形象,始终洋溢着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基调。
而提到对于革命战争的史诗式描写,就不得不提及《保卫延安》与《红日》这两部经典作品。《保卫延安》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作品,全面地描绘了1947年3月到7月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通过党中央撤离延安后在西北战场上发生的青化砭伏击战、羊马河、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突围战、沙家店歼灭战和九里山阻击战等几场重大战役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雄伟气魄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生动地展现了在延安保卫战中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的全貌。《红日》则以1947年发生在江苏的涟水、山东的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为主线,依据史实并充分发挥艺术想象,详略得当地描述了这三次战争。同时在故事的叙述中时刻将战争与人民联系在一起,集中凸显出人民的力量。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创作多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例如《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于1948年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囚禁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里,和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共同经历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斗争生活;《红日》的作者吴强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苏中军区的政治部副部长和华东野战军六纵的宣传部长,他亲身经历了涟水、莱芜、孟良崮、淮海等多次战役;周立波亲身参与了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斗争,与当地贫苦农民一起战斗和工作,最终写下了《暴风骤雨》这一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作品均来自于生活,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王佳雯)
[ 责任编辑:程子豪 ]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在这波澜壮阔的28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经历了从党的创建到国共两党合作;从大革命到走上长征之路;从统一战线全面抗战到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本期文学扫描我们将聚焦建党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党史历程,回顾那些无数革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红色经典,从文学的角度重温党的伟大征程。
见证星星之火燎原
1921年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中共一大的召开到全面抗战爆发,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波谲云诡的国内外政治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砥砺前行,从一个新生政党成长为能够独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坚强有力的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斗争方式和革命道路,创造了万里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有关这段时期的优秀文学不胜枚举,革命家感人肺腑的散文随笔、依据现实加工创作的长篇小说、中外记者实地考察后采写的通讯报道、党的领导人满怀豪情的诗词歌赋……这些作品基于作者的不同身份,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落笔,勾勒出这一时期的壮阔历史和党领导人民的英勇斗争。
《可爱的中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一篇散文。由于叛徒的告密,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方志敏不幸被捕。1935年5月2日,方志敏在狱中写下这篇文章,讲述了他求学、被捕、囚禁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并抒发了对民族与国家自由美好未来的呼唤与期盼。“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方志敏连用八个排比,在排山倒海的气势中歌颂中国未来光明的前途,其满腔热忱至今读来仍叫人为之动容。
《中国的西北角》与《红星照耀中国》分别是由中外记者通过实地考察所撰写的两篇重要的纪实类文学作品。前者是记者范长江的通讯报道,记录了从1935年7月起,范长江作为《大公报》旅行记者的沿途见闻,其中包含中国国内第一次在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长征的通讯。《中国的西北角》向读者真实地还原了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在中国的通讯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后者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在陕北,斯诺采访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等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也深入到了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红军战士的生活,以及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货币政策、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红星照耀中国》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红旗谱》则通过小说的形式生动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小说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老兰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冀中地区“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生爱国运动,真实地反映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到九一八事变时期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以及农民英勇不屈、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也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最终获得自身的解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胜利前夕,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作为红军领导人的毛泽东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全诗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蔑视敌人、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讴歌民族之魂不朽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英勇顽强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在描写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抗战小说具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塑造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讲述生动鲜活的情节故事,来展现与讴歌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英勇斗争的民族之魂。其中,不少经典抗战小说还被多次搬上银幕、电视荧屏和歌舞话剧舞台,有些作品还被收录进了中小学语文课本,面向青少年动情叙述这段历史。
《青春之歌》是当代作家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故事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林道静是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受过新的教育,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启蒙,有了对个人自由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在历经种种坎坷磨难后,最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革命斗争中,从一个个人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改造和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从此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里,在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荷花淀》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通过对女主人公水生嫂的刻画,来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小说的描述里,水生嫂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得知丈夫要离家参军,她虽然心里为难,但还是支持丈夫的选择。对战争的亲身感受,使她对丈夫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而男主人公水生则是众多抗日人民的一个缩影,为抗日奉献一切,不顾个人生死,有着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荷花淀》全文充满诗意,因而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与《荷花淀》专注刻画单一人物形象不同,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则聚焦英雄群像。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枣庄矿区以刘洪、王强为首的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不堪日寇的烧杀掠夺和蹂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秘密地组成一支精悍的铁道游击队。他们利用煤矿铁路的掩护,在临城、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抢夺敌人的武器、物资,破坏敌人的运输交通。他们积极配合主力部队的战斗,机智灵活地与日寇捉迷藏,充分利用熟悉的环境和铁路作业、行车制度,让敌军火车相撞、脱轨,给当地的日寇和伪军以沉重的打击。《铁道游击队》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歌颂了铁路工人抗击日寇的顽强意志和英勇战斗精神,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和忘我的牺牲精神。
除小说外,通过散文、诗歌等形式歌颂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优秀文学作品也有不少。艾青的长诗《向太阳》充满着激越而丰厚的情感,表达对光明的渴望和必胜的信心,“为迎接日出,他终于从伤痛中站起来,他走向街头,他投入生活的行列,他放声歌唱。身上残存的创伤和精神上的忧郁,并没有使他灰心绝望,他忍着伤痛投入了战斗,他流着热泪赞美日出。”吴伯萧的散文《记一辆纺车》通过回忆在延安时代用过的一辆纺车,来颂扬抗日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曾经是艰苦的、困难的吧,但是,比起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来,那算得了什么!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期盼黎明之光到来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了保卫胜利成果,彻底摧毁农村中的封建势力,把革命推向前进,党中央在1946年5月4日发布了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五四指示”。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就在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开展起来了。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所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小说描写了以萧祥为队长的土改工作队开进松花江畔的元茂屯,发动和组织广大贫苦农民开展对恶霸地主韩老六的斗争。处决了韩老六后,韩老六的弟弟带领土匪武装进屯,进行反攻倒算,企图扼杀新生政权。在共产党员赵玉林和青年农民郭全海的先后领导下,斗垮了阴险狡猾的地主杜善人。此后郭全海报名参军,踏上了解放全中国的新征程。《暴风骤雨》以磅礴的革命气势、鲜明的阶级爱憎以及丰满的人物形象,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
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为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斗争到底。在与此相关的文学作品中,英雄品格和史诗性是最为显著的特征,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形象,真实展现了这一时期光辉而艰巨的斗争历程。
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小说《红岩》和《林海雪原》是经典作品。《红岩》主要描写了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塑造了江姐、许云峰、双枪老太婆、小萝卜头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英雄形象,江姐是其中比较丰满的艺术典型。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她忍受百般折磨,对党的秘密守口如瓶。“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这一席话,充分展示了江姐作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生死观,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林海雪原》描写的是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的战斗历程。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小说成功塑造出杨子荣、少剑波等一批个性鲜明而又极具传奇色彩的经典英雄人物形象,始终洋溢着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基调。
而提到对于革命战争的史诗式描写,就不得不提及《保卫延安》与《红日》这两部经典作品。《保卫延安》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作品,全面地描绘了1947年3月到7月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通过党中央撤离延安后在西北战场上发生的青化砭伏击战、羊马河、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突围战、沙家店歼灭战和九里山阻击战等几场重大战役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雄伟气魄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生动地展现了在延安保卫战中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的全貌。《红日》则以1947年发生在江苏的涟水、山东的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为主线,依据史实并充分发挥艺术想象,详略得当地描述了这三次战争。同时在故事的叙述中时刻将战争与人民联系在一起,集中凸显出人民的力量。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创作多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例如《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于1948年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囚禁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里,和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共同经历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斗争生活;《红日》的作者吴强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苏中军区的政治部副部长和华东野战军六纵的宣传部长,他亲身经历了涟水、莱芜、孟良崮、淮海等多次战役;周立波亲身参与了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斗争,与当地贫苦农民一起战斗和工作,最终写下了《暴风骤雨》这一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作品均来自于生活,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王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