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E家图  >  

传承弘扬书院文化 助推教育改革创新

——来自“书院传承与教育改革创新高峰论坛”上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1-11-08 09:23:47 来源:团结报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应天书院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我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回望中国教育史,以书院为载体的传统教育模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经验。在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提升之路如何走?来自“书院传承与教育改革创新高峰论坛”上的声音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与参考。

9月28日至29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文化书院、中华孔子学会、中华书局联合主办,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协办的“书院文化传承与教育改革创新高峰论坛暨第七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古代教育思想与当代教师发展”“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华经典重诠与传统文化教育”等议题阐幽发微,汇聚诸多理趣务实的观点,充满现实关怀,为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有益参考。

与时俱进:

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的题中之义

教育作为热门话题一直受到社会关注,新的教育政策不断出台。书院文化等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的根基。”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张广斌认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系列政策文件。我们要立足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进入新阶段;聚焦新要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本问题上取得新共识、新突破;面对新情况,探索教育改革的文化创新之路。

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吴谨认为,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去年又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的改革总体方案》,如今“双减”政策出台,教育面临诸多转型要求。“中央文件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这样的要求,明确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实施方向。”吴谨称,传统文化书院教育应与当下教育改革精神保持一致,当前进行的教育变革是深层次的教育变革,直接指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性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认为,当下教育面临“双减”的挑战,很重要的一条是对学校教育管理以及教师时间素养的调整。“学校教育管理的时间约束,课后服务、教学时间的安排,每节课占多少时间、课堂教学时间要素、课程类型时间差异等,在回答这些问题、落实‘双减’政策的时候,优秀的教育传统文化中关于时间丰富的内涵和丰富的理论,都可以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谢维和说。

“孔子主张‘学思行’结合,强调修身养性和道德的教化,这仍然与今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一致。”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认为,教学相长、虚壹而静、因材施教、学思结合、长善救失、有教无类、启发教学、知行合一、改过善迁、言传身教、师道尊严等教育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处理教育问题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智慧。

北京大学教授袁济喜在发言中提到,美育的价值在时下的教育体系中愈加凸显。从事美育教育,要倡导学生的真性情,要尊重其个性、天性。

目标一致:

书院的精神追求与新时代教育改革

书院作为读书人聚书治学、聚徒讲学之所,源于春秋私学。书院文化的传承,可以追溯至孔孟讲学之时。

如何“养成君子”?北京大学教授王守常建议,中小学生应该有多读传统经典的学术修炼,“至少要引导他们进入这样的阅读方式”,只有认知传统,才能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历史上,许多大学问家如朱熹、张载、陆九渊、王阳明等都深受私学、书院教育影响,鹅湖之会、白鹿洞讲学等故事久为流传。可以说,书院教育为中华思想文化传承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书院文化中崇尚开放、不拘一格的精神仍可给当下教育改革以启示。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以培养“谦谦君子”为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我在学校毕业典礼上要送给孩子们三个字:‘做君子’,《论语》核心就教导人们要做君子,教育目标是让人活出自我、成为君子。我由此想到,我到学校去做校长,我的理念是什么,我要做什么?‘人生教育,君子养成’,我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养成君子来做的。”黄玉峰说。

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程翔对此深表认同,“我很喜欢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教学方式,其中一点就是那些老师特别爱他们的学生,尽管书院也承担成人教育,但是他们的老师对他们的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程翔认为,当下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应该向先贤学习,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崔茂新认为,孔子当初实施的就是书院教育,“不是职业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后来的科举,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文的交流,这一点很了不起。”

“从孔子的私学,到唐宋以后的书院和私塾,作为官学的有效补充,积累的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育人智慧,值得今天的我们吸取和借鉴。”同济大学教授刘强认为,“仔细阅读《论语》,就会发现,无论从理念、态度还是方法,孔子的教育都是非常符合现代‘自由教育’原则的。”

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绪菊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了梳理,她认为,孔子“仁者爱人”的教育情怀、“有教无类”的价值追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举一反三、严慈相济”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为教之道都相融于现代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海明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围绕“德”字展开论述,为学校如何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成就学校文化及育人目标给出了参考。

守正创新:

守传统书院之正 创现代教育之新

在依托书院、承继书院文化的过程中,当前的教育可以有怎样的变化?

北京大学教授干春松认为,我们应该从书院文化中汲取营养,倡导传统文化进入课堂,但如果只是增加学生背诵的时间,这是增加了负担。“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经典中感受‘感动’,这才是最关键的。”他提示,不同年龄段接受的方式不同,是否让童蒙去懂大道理,传统儒学做得很好,有开蒙《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最后读《春秋》等等。

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认为,传承创新要了解现代社会文化的需求,要融入时代,不能食古不化,是从传统中接受力量、接受可供学习前进的要素,传统书院与官学、私学三足鼎立,是从北宋开始,共同承担国家的人才培养工作。他特别提到,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书院做成人教育时可以创新地考虑如何符合时代教育需求。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薛永宽介绍,为了更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他们提出了“新六艺之学”。“落实新六艺之学的重要载体是课程,要落实好新六艺之学的课程体系需要把课堂变成学堂,需要学校育人与书院育人有机结合。”薛永宽说,他们通过在学校图书馆专辟一块区域、设置专用教室等方式开展书院建设,并充分借鉴书院的育人模式开展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陈小凡认识到,引导学生研读经典尤为重要,对于实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培养具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大有裨益。

海淀区教科院科研员张晓玉表示:传统文化课程设计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于课堂进而作用于学生的必由路径。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的语境及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结合新课改理念通过素养导向的目标设计、驱动性的核心任务设计及注重过程的教学评价来对传统文化课程要素进行优化,才能让现代语境下的中小学生愿意走近并学习传统文化。

中关村中学副校长杨亮认为,德育在书院教育中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书院对德育的重视不仅是对儒家德育理论的继承和改造、综合与发展,而且把学校与社会、德育与社会有机联系起来,进而提升书院教育的价值。

高 丹 高 峰,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 责任编辑:赵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