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作家赵树理
发布时间:2021-12-13 08:41:06 来源:团结报

《赵树理精选集》

赵树理
汪曾祺先生曾在《赵树理同志二三事》中写道:赵树理同志是我见过的最没有架子的作家,一个让人感到亲切的、妩媚的作家。读赵树理先生的作品,亲切的感觉格外强烈。
赵树理(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文学创始人。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共八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赵树理从小在山西省沁水县贫苦农民家庭中长大,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
他青年时代外出求学和流浪,曾就学于长治的山西第四师范学院,接触到了新文学和左翼文学。1930年底,赵树理一边流浪一边开始写作,在抗战前的几年间写出了《金字》《盘龙峪》等小说。1937年投身抗日工作,赵树理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工作,编报纸副刊,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福贵》等。
赵树理经常身穿粗布褂子,头戴一顶旧毡帽,脚上趿拉着旧布鞋,手握一个大烟袋锅子。细看这身打扮怎能不让人想到田间的老农呢?正因他如此走乡串户,经常和农民促膝谈心,因此不论男女老少都愿意和他交朋友。他那熟悉的身影时常出现在田间、地头、饭市、炕头,甚至出现在神婆家中。
平时老乡们一见他就好像是见到了“和事佬”,他与老乡们拉家常、谈直理儿,为群众分愁解忧。在和群众接触中,他了解到很多丰富而真实的材料,黑夜就点上一盏籽油灯,通宵达旦地加工整理。有时写作疲劳了,赵树理就到合作社买一小碗白酒,也不吃菜,一饮而尽。他喝罢就乐悠悠地回家,一路上逢人就问好。群众见了他风趣地说:“老赵真像个活济公。”那时,赵树理深入群众,跑遍了全边区,才写成了《小二黑结婚》这部深受群众喜爱的书,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
一天,有人跟赵树理在一块吃饭,饶有兴趣地问道:“赵编辑(赵树理曾在《人民日报》当过编辑),你的《小二黑结婚》这本书写得真好,我们看了还想看,不知你是咋写成的?”赵树理蹲在地上,说:“《小二黑结婚》中的二孔明,写的是我父亲的形象。因我父亲平时好掐掐算算,还搞个小买卖。三仙姑是以邢元县五道渠村的一位神婆为模特,小琴是神婆的女儿。金旺、兴旺写的是涉县刘庄的两个青年民兵的典型。他们都是我跑南走北写出来的。”人们听了都说:“赵编辑写这本书可真不容易啊。”
1947年春,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不远万里来到解放区,在与边区领导人进行了座谈之后,贝尔登提出要见作家赵树理。赵树理接到通知后,从赵庄步行15里来到冶陶镇,正是傍晚时分。他来到陈家巷的外宾招待所贝尔登的房间时,贝尔登正在灯下整理一天的采访资料,抬头看见一位农民穿戴的人,正对着他微笑,他根本没有想到眼前这个人就是盼望已久的赵树理。这时,旁边的交际处长兼翻译李棣华赶忙介绍说:“他就是您要见的作家赵树理。”贝尔登听了立即摊开手,作了对不起的姿势,急忙让座。就这样,赵树理根据记者提出的问题,详细地谈了自己的出身、历史以及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经过。
作为“山药蛋派”文学的创始人,关于山药蛋,赵树理还有一件趣事。据说,赵树理抽烟抽得很凶,他嫌烟袋锅子抽烟不过瘾,就把山药蛋挖空,插一根小竹管,装一“蛋”烟抽。
汪曾祺先生说:“赵树理是个非常富于幽默感的人。他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聪明、精细而含蓄,不是存心逗乐,也不带尖刻伤人的芒刺,温和而有善意。”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张鸿俊)
[ 责任编辑:赵昕 ]
《赵树理精选集》
赵树理
汪曾祺先生曾在《赵树理同志二三事》中写道:赵树理同志是我见过的最没有架子的作家,一个让人感到亲切的、妩媚的作家。读赵树理先生的作品,亲切的感觉格外强烈。
赵树理(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文学创始人。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共八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赵树理从小在山西省沁水县贫苦农民家庭中长大,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
他青年时代外出求学和流浪,曾就学于长治的山西第四师范学院,接触到了新文学和左翼文学。1930年底,赵树理一边流浪一边开始写作,在抗战前的几年间写出了《金字》《盘龙峪》等小说。1937年投身抗日工作,赵树理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工作,编报纸副刊,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福贵》等。
赵树理经常身穿粗布褂子,头戴一顶旧毡帽,脚上趿拉着旧布鞋,手握一个大烟袋锅子。细看这身打扮怎能不让人想到田间的老农呢?正因他如此走乡串户,经常和农民促膝谈心,因此不论男女老少都愿意和他交朋友。他那熟悉的身影时常出现在田间、地头、饭市、炕头,甚至出现在神婆家中。
平时老乡们一见他就好像是见到了“和事佬”,他与老乡们拉家常、谈直理儿,为群众分愁解忧。在和群众接触中,他了解到很多丰富而真实的材料,黑夜就点上一盏籽油灯,通宵达旦地加工整理。有时写作疲劳了,赵树理就到合作社买一小碗白酒,也不吃菜,一饮而尽。他喝罢就乐悠悠地回家,一路上逢人就问好。群众见了他风趣地说:“老赵真像个活济公。”那时,赵树理深入群众,跑遍了全边区,才写成了《小二黑结婚》这部深受群众喜爱的书,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
一天,有人跟赵树理在一块吃饭,饶有兴趣地问道:“赵编辑(赵树理曾在《人民日报》当过编辑),你的《小二黑结婚》这本书写得真好,我们看了还想看,不知你是咋写成的?”赵树理蹲在地上,说:“《小二黑结婚》中的二孔明,写的是我父亲的形象。因我父亲平时好掐掐算算,还搞个小买卖。三仙姑是以邢元县五道渠村的一位神婆为模特,小琴是神婆的女儿。金旺、兴旺写的是涉县刘庄的两个青年民兵的典型。他们都是我跑南走北写出来的。”人们听了都说:“赵编辑写这本书可真不容易啊。”
1947年春,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不远万里来到解放区,在与边区领导人进行了座谈之后,贝尔登提出要见作家赵树理。赵树理接到通知后,从赵庄步行15里来到冶陶镇,正是傍晚时分。他来到陈家巷的外宾招待所贝尔登的房间时,贝尔登正在灯下整理一天的采访资料,抬头看见一位农民穿戴的人,正对着他微笑,他根本没有想到眼前这个人就是盼望已久的赵树理。这时,旁边的交际处长兼翻译李棣华赶忙介绍说:“他就是您要见的作家赵树理。”贝尔登听了立即摊开手,作了对不起的姿势,急忙让座。就这样,赵树理根据记者提出的问题,详细地谈了自己的出身、历史以及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经过。
作为“山药蛋派”文学的创始人,关于山药蛋,赵树理还有一件趣事。据说,赵树理抽烟抽得很凶,他嫌烟袋锅子抽烟不过瘾,就把山药蛋挖空,插一根小竹管,装一“蛋”烟抽。
汪曾祺先生说:“赵树理是个非常富于幽默感的人。他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聪明、精细而含蓄,不是存心逗乐,也不带尖刻伤人的芒刺,温和而有善意。”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张鸿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