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报道图  >  

科技创新:打造现代化建设的最强引擎——民主党派专家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22-11-16 09:17:39 来源:团结报

徐景坤 全国政协委员 民革中央委员 民革江西省委会副主委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

徐军 民革上海市委会委员 浦东区委会副主委 江苏省产业教授 雅本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刘雳宇 民革重庆市委会常委 重庆大学教授 重庆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孙湧 致公党深圳市委会副主委 深圳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副主任

李孔斋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委员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 青年长江学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我们亟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围绕如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团结报采访了科技界的民主党派专家。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环环相扣

记者: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论述中,哪些内容最令您印象深刻?

徐景坤:科技创新是强国之基,是复兴之要。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报告首次将关于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论述单独成章,不同于以往将教育归纳在民生部分,科技创新归纳在经济部分。这体现了中共中央对于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再认识、再提高。

徐军:作为在企业中工作的科技人员,报告提出的“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令我印象深刻。

企业最贴近市场,聚焦行业发展的痛点和技术瓶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是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的主要平台。因此,我们要不断壮大创新创业企业的集群,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孙湧: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内容是三个首次、三个第一和三个战略。首次在二十大报告中突出科教兴国战略板块;首次在大会报告中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描述;首次在大会报告中突出人才支撑作用,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报告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人才优劣,人才优劣又会决定科技创新效果,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李孔斋: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需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开放创新的生态包括一流的科研环境与条件、良好的人才培养和成长氛围、鼓励创新创业的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等。我认为开放创新生态的建设是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是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

中美在科技上的竞争愈显激烈。目前中美在“创新生态”方面的差距,是导致我国重大科研原创成果缺乏的关键因素,是国家实施科技自立自强、核心技术攻关、人才高地建设等必须攻克的难题。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记者: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学习二十大报告后,您认为我国应如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徐景坤: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机构的建设,这是我国目前的短板。华为是民营资本参与科技创新的成功案例之一,但目前国内这样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太少了。我们应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家和地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能源研究中心等。

二是应深度支持原创探索,大幅度支持国家和地方自然科学基金建设,涵养自由探索和原创研究的水源地。

徐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突破现有的研发机构体系,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致力于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水平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以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其中,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联合体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创新体系。

联合体可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针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由行业内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协会、行业学会等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对具体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以促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国产替代的国际前沿技术。

刘雳宇: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和支持原创性研究,加强原创性研究的政策倾向、经费投入和人才支持。应从顶层设计出发,围绕某一产业领域发展的上下游进行统筹布局,开展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争取以点带面,促进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经济全面发展。

孙湧:作为一名曾在高职院校一线工作近30年的老教师,我认为“科技创新”绝不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属品,高职院校不能总讨论该不该搞科研,而要讨论科研搞什么、怎么搞。

一个完整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涵盖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既要有研究型大学进行前沿基础学科研究,力争取得理论突破;更要有应用技术大学和高职院校的主动作为,花大力气进行成果到产品的转化,攻克必然面临的工艺提升、品质保障和成本控制等卡脖子难题。

以创新驱动发展掌握战略主动

记者: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您所投身的科技领域有什么意义?

徐景坤:科技创新是贯穿报告全文的关键词之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引擎。企业是技术创新应用的主体,是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关键。

我国目前在科技创新领域有很多城市有非常好的探索经验,例如深圳市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创新人才扶持的政策应予以认真总结推广。又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周边就孵化了2000多家高科技企业,这些高科技企业对于深圳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徐军:就生物医药领域而言,目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广泛,生物医药的全球供应链面临着重塑。实现新形势下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发展格局中掌握战略主动。要建立生物医药研发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的创新技术体系,推动我国药物研发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我国医药服务外包行业要进一步瞄准国内市场,摆脱目前大部分业务来源于美国的现状,将先进科学技术运用于我国的创新药物研发中;要培育我国生物医药的隐形冠军企业,鼓励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专注于药物手性合成、药物晶型开发等新技术的深耕,在一个领域中做大做强。

刘雳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国际方面,可以促进我国逐步取得国际竞争新优势,促使我国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长期动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内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升级,促使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从而对现有产业技术进行替代或提质增效,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李孔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以“碳中和”重大战略为例,由于碳排放强度较大的行业如能源、交通、冶金、化工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只有科技实力强大到足以支撑该行业脱碳转型或减碳转型时,重大战略的实施落地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在可再生能源、智慧电网、工业流程再造、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高效储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统一。

鼓励原始创新保障人才待遇

记者:您认为我们应当如何进一步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

徐景坤:创新驱动本质上是创新人才驱动,中美竞争的核心是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如果将创新比喻为一棵大树,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就是这棵创新大树的种子。种子的质量与数量,会对创新森林的建设起到决定性影响。

目前我国博士生招生培养仍然采取严格计划机制,制约了优秀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创新驱动战略。建议改革博士授权单位和博士授权点审核方式,加快理工科博士点的授权审核以及理工科博士生年度招生计划。

刘雳宇:目前,我国培养的部分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创新精神,以及开展原始创新研究的创造能力,导致创新型科技人才比例严重不足。为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议在硕博研究生培养阶段,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导向进行分流,引导部分优秀学生坚定不移走自主研发、自强不息的科研道路,鼓励他们要耐得住科研寂寞,敢于走向“无人区”,争取在个人感兴趣的关键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引领国际前沿发展。

孙湧: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离国家预期、产业需要以及个人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对产业技术发展也缺乏关键性支撑引领作用,高校办学改进空间巨大。

为确保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取得成效,高校迫切需要具备培养战略科学家和大国工匠的能力,迫切需要从在校学生入手,全面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强化科技工作者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对未来社会技术发展的宏大想象力,以及铁杵磨成针的定力和耐力。

李孔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科技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在高端人才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都针对高端人才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是有些地方“有文件无落实”,令“爱护人才”成了一句空话。为加强人才强国战略,针对高端人才引培,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在用人单位建立人才特区,弱化行政化管理,延长考核期限,给人才足够的适应和发展空间;在某一期限内,增加人才的固定经费支持,减少竞争性经费要求,为其开展创新性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在工资税费、子女入学、配偶工作、医疗保险等方面从地方政府层面建立专班。(谭耀华)

[ 责任编辑:张翕然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