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支部的暖心事儿”
——记民建北京市昌平区工委文教支部发布时间:2022-11-18 09:39:18 来源:团结报
说起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科技园火炬街甲3号,民建北京市昌平区工委文教支部会员们脸上便漾开了笑容。这个对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地址,是支部主委刘郁所在企业的办公地,更有着他为会员们精心打造的总面积达1050平方米的家。
2021年8月2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辜胜阻曾来到北京市昌平区调研会员之家建设,在民建文教支部会员之家里听取了刘郁带领会员们搭建平台、学习交流、捐资助学的故事。辜胜阻表示,要建好管好用好会员之家,把会员之家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履行职能的平台、展示形象的窗口、温馨互助的家园。
事实上,对会员们来说,让他们引以为傲的故事还有很多,支部为此获得民建北京市委会授予的“先进基层组织奖”,主委刘郁还获得民建中央授予的“民建参与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秋末的一天,记者走进民建文教支部会员之家,听会员们讲述在这里发生的温暖故事。
搭建平台 把心聚拢起来
在民建文教支部会员之家,有一个学习长廊,长廊两侧划分了“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建历史及发展现状”“北京民建历史及发展现状”等学习板块。民建会员艾佳2020年入会后的第一堂会史课就是在这里上的。
“支部每次发展新会员,都会先来学习长廊,学习民主党派的履职内容和民建组织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光辉历史。”刘郁介绍道,“学习长廊上张贴的史料、照片,都是大家去民建中央机关和民建北京市委会机关‘取经’取来的,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有“家”,是每个民建会员的梦想,也是民建北京市委会一直以来重点谋划、矢志推进的大事。深谙建“家”的重要性,2018年担任支部主委时,刘郁就开始谋划会员之家的建设,并主动拿出自己公司1050平方米的地方用于建“家”。
“当然,建‘家’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会员们常常‘回家’,时时‘念家’,感受‘家’的温暖。”刘郁认为,“会员之家”应是会员们思想引领的基地、履职尽责的平台、凝聚人心的家园、交流合作的桥梁,要充分发挥会员之家的作用,使其保持长效的活力,真正把会员的心聚拢起来。
凝聚思想政治共识,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了更好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文教支部依托“会员之家”,积极探索了主题教育讲座、会史宣讲、企业家联谊、统战知识进支部、帮扶助困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参与会员多达2000余人次。2021年8月,文教支部还组织会员参与到《团结报》“品读红色经典 赓续精神血脉”主题活动中,作为共读支部与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共同学习了《共产党宣言》。
加强学习 让履职成果显现出来
从2018年刘郁初任支部主委时的24人,会员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到现在拥有会员34人,平均年龄45岁,从事工作扩展至文化、教育、金融、非公等多个领域。近5年,文教支部组织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伴随队伍的不断壮大,身为主委,刘郁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为会员提供共同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从而实现凝聚共识与建言资政双向发力。
“大讲堂”便是民建文教支部依托会员之家创办的学习平台,迄今为止已举办了50多场。2019年,刘郁利用曾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培训进修的机会,借鉴了一套适合支部会员的学习模式:设置以“五史合一”为引领、“五大建设”为支撑、“大统战”为特色的课程模块,讲授人员则包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研究院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
“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够聆听到大咖级的讲座,真是太幸运了!”
“这些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关于民主党派史的讲座,让我更加明晰了民建从何处来;关于社情民意的讲座,让我找到了履职的着力点;关于宏观经济的讲座,则开阔了我的视野,为我更好履职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谈起“大讲堂”,会员们纷纷感叹受益良多。
不只“大讲堂”活动。近年来,文教支部积极组织开展座谈交流、外出调研、互帮互学、资源共享等活动,引导会员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
引导实践 让会员担当起来
“您捐的口罩帮助很大,我们顺利开学了……”2020年5月21日,民建文教支部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50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跨越千山万水,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小学寄到文教支部。
4月下旬的一天,文教支部会员周金钟无意中在自己的朋友圈中看到该校一名学生家长正在熬夜缝制口罩。“他们一定遇到困难了!”周金钟敏锐意识到,并及时与巴拉奇如德小学取得了联系。果然,巴拉奇如德小学正遭遇着因防疫物资短缺问题无法开学的难题。
“孩子上学是头等大事,一刻也不能耽搁!”文教支部得知后,迅速通过微信平台广泛征集防疫物资,短短两个小时就征集到由7名会员捐出的5000余只口罩和5支体温枪,并联系了当地的红十字会,确保学校在最短时间内成功接收物资,并顺利开学。
文教支部与巴拉奇如德小学的故事,不只这一桩。“巴拉奇如德小学地处草原深处,教师教学资源相对落后,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力量,尽力给那里的孩子们更灿烂的未来。”周金钟介绍说,2019年以来,文教支部还适时与巴拉奇如德小学开展支教活动,疫情防控期间虽然只能云端相聚,但教学研讨交流并没有中断。
帮扶巴拉奇如德小学是民建文教支部引导会员开展实践和社会服务的一个缩影。为了更好开展社会服务,民建文教支部专门组织成立了“睦亲助困公益志愿服务队”,长期对口捐助并定期组织会员到昌平区流村镇老峪沟残保中心和儿童福利院走访慰问。同时,还多次踏上黔贵大地,结对帮扶乌蒙山腹地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小学;引领企业家会员积极参与昌平区域经济的发展,引入生鲜超市、末端配送等生活性服务企业,助力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米。
点滴爱心汇成爱的海洋。文教支部的会员们在捐资助教、扶危济困的道路上一直前行着,而他们,也用自己的真诚义举,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温暖底色和大爱之光。(马寅秋)
[ 责任编辑:闻超 ]
说起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科技园火炬街甲3号,民建北京市昌平区工委文教支部会员们脸上便漾开了笑容。这个对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地址,是支部主委刘郁所在企业的办公地,更有着他为会员们精心打造的总面积达1050平方米的家。
2021年8月2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辜胜阻曾来到北京市昌平区调研会员之家建设,在民建文教支部会员之家里听取了刘郁带领会员们搭建平台、学习交流、捐资助学的故事。辜胜阻表示,要建好管好用好会员之家,把会员之家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履行职能的平台、展示形象的窗口、温馨互助的家园。
事实上,对会员们来说,让他们引以为傲的故事还有很多,支部为此获得民建北京市委会授予的“先进基层组织奖”,主委刘郁还获得民建中央授予的“民建参与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秋末的一天,记者走进民建文教支部会员之家,听会员们讲述在这里发生的温暖故事。
搭建平台 把心聚拢起来
在民建文教支部会员之家,有一个学习长廊,长廊两侧划分了“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建历史及发展现状”“北京民建历史及发展现状”等学习板块。民建会员艾佳2020年入会后的第一堂会史课就是在这里上的。
“支部每次发展新会员,都会先来学习长廊,学习民主党派的履职内容和民建组织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光辉历史。”刘郁介绍道,“学习长廊上张贴的史料、照片,都是大家去民建中央机关和民建北京市委会机关‘取经’取来的,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有“家”,是每个民建会员的梦想,也是民建北京市委会一直以来重点谋划、矢志推进的大事。深谙建“家”的重要性,2018年担任支部主委时,刘郁就开始谋划会员之家的建设,并主动拿出自己公司1050平方米的地方用于建“家”。
“当然,建‘家’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会员们常常‘回家’,时时‘念家’,感受‘家’的温暖。”刘郁认为,“会员之家”应是会员们思想引领的基地、履职尽责的平台、凝聚人心的家园、交流合作的桥梁,要充分发挥会员之家的作用,使其保持长效的活力,真正把会员的心聚拢起来。
凝聚思想政治共识,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了更好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文教支部依托“会员之家”,积极探索了主题教育讲座、会史宣讲、企业家联谊、统战知识进支部、帮扶助困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参与会员多达2000余人次。2021年8月,文教支部还组织会员参与到《团结报》“品读红色经典 赓续精神血脉”主题活动中,作为共读支部与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共同学习了《共产党宣言》。
加强学习 让履职成果显现出来
从2018年刘郁初任支部主委时的24人,会员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到现在拥有会员34人,平均年龄45岁,从事工作扩展至文化、教育、金融、非公等多个领域。近5年,文教支部组织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伴随队伍的不断壮大,身为主委,刘郁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为会员提供共同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从而实现凝聚共识与建言资政双向发力。
“大讲堂”便是民建文教支部依托会员之家创办的学习平台,迄今为止已举办了50多场。2019年,刘郁利用曾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培训进修的机会,借鉴了一套适合支部会员的学习模式:设置以“五史合一”为引领、“五大建设”为支撑、“大统战”为特色的课程模块,讲授人员则包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研究院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
“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够聆听到大咖级的讲座,真是太幸运了!”
“这些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关于民主党派史的讲座,让我更加明晰了民建从何处来;关于社情民意的讲座,让我找到了履职的着力点;关于宏观经济的讲座,则开阔了我的视野,为我更好履职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谈起“大讲堂”,会员们纷纷感叹受益良多。
不只“大讲堂”活动。近年来,文教支部积极组织开展座谈交流、外出调研、互帮互学、资源共享等活动,引导会员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
引导实践 让会员担当起来
“您捐的口罩帮助很大,我们顺利开学了……”2020年5月21日,民建文教支部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50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跨越千山万水,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小学寄到文教支部。
4月下旬的一天,文教支部会员周金钟无意中在自己的朋友圈中看到该校一名学生家长正在熬夜缝制口罩。“他们一定遇到困难了!”周金钟敏锐意识到,并及时与巴拉奇如德小学取得了联系。果然,巴拉奇如德小学正遭遇着因防疫物资短缺问题无法开学的难题。
“孩子上学是头等大事,一刻也不能耽搁!”文教支部得知后,迅速通过微信平台广泛征集防疫物资,短短两个小时就征集到由7名会员捐出的5000余只口罩和5支体温枪,并联系了当地的红十字会,确保学校在最短时间内成功接收物资,并顺利开学。
文教支部与巴拉奇如德小学的故事,不只这一桩。“巴拉奇如德小学地处草原深处,教师教学资源相对落后,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力量,尽力给那里的孩子们更灿烂的未来。”周金钟介绍说,2019年以来,文教支部还适时与巴拉奇如德小学开展支教活动,疫情防控期间虽然只能云端相聚,但教学研讨交流并没有中断。
帮扶巴拉奇如德小学是民建文教支部引导会员开展实践和社会服务的一个缩影。为了更好开展社会服务,民建文教支部专门组织成立了“睦亲助困公益志愿服务队”,长期对口捐助并定期组织会员到昌平区流村镇老峪沟残保中心和儿童福利院走访慰问。同时,还多次踏上黔贵大地,结对帮扶乌蒙山腹地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小学;引领企业家会员积极参与昌平区域经济的发展,引入生鲜超市、末端配送等生活性服务企业,助力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米。
点滴爱心汇成爱的海洋。文教支部的会员们在捐资助教、扶危济困的道路上一直前行着,而他们,也用自己的真诚义举,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温暖底色和大爱之光。(马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