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报道图  >  

汉字,中华文明的窗口

发布时间:2022-11-28 09:19:18 来源:团结报

图为中国文字博物馆

11月16日,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意味着河南安阳这个甲骨之乡又多了一扇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和一个国际性汉字文化交流平台。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分两期建设,一期主要包括主体馆。2009年11月建成开馆以来,在继承、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汉字文化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此次开门迎客的续建工程陈展有“汉字民俗”“字书琼林”“书苑英华”“字里乾坤”四个专题展览,涉及青铜器、拓片、墓志、瓷器、书法作品等各类展品600余件套。这次续建工程专题展与主体馆基本陈列相得益彰。“字书琼林”专题具有知识性,“书苑英华”专题具有审美性,“汉字民俗”专题具有亲民性,“字里乾坤”具有互动性。每个展厅都别具特色,更加全面地展示中华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

汉字公园位于中国文字博物馆东西两侧,总占地面积214亩。这个公园建设将汉字文化的多维度表达方式融入景观设计之中,通过特色水系、高低错落的植物和色彩形态各异的建筑,把生态、自然、人文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汉字之源”“汉字之变”“汉字之趣”“汉字之美”“汉字之韵”“汉字力量”六个汉字文化展示园地,成为自然天成、新颖美观、文化休闲、艺术享受的汉字文化特色主题公园。

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南安阳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及新进展。其中,甲骨文发现总计约15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3.5万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一片甲骨惊天,建造在甲骨文故乡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可谓“近水楼台”,尝试以甲骨文联结海内外。中国文字博物馆中的“甲骨学堂”,现已成为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海外留学生等群体,传播汉文字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个“窗口”。

学习中华文字历史、中华汉字历史,我们得到感悟:文字,是一种历史。文字,是一种创造。文字,是一种文化。文字,是一种记忆。文字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精神史、心灵史。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来说,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汉字汉语,培养了我们的历史情感,给予了我们身份的认同,镌刻着我们共同的记忆,烙印下我们民族的印记。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我们所创造的汉字。

从审美文化角度看,中国的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就拿“人”字来说吧,虽然不过那么两画,却让历代书法大师们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意蕴无穷……因为我们优美的汉字,我们成为诗歌的大国,成为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大国。

记得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曾有一句名言: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朽。汉语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文化的根。所以说,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的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依托和根本。古老的中国汉字置身于传统与现代的漩涡,守望着命运的沉浮起落,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更是一个大国永远不可忘记的历史。我们决不能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这是中华文明之根、之魂……

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曾引起极大的关注。因而有文化学者建议,现在亟须在全社会倡导书写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了解汉字,感受书写的魅力和汉字一笔一画间的意蕴。文字是表意的,包含着许多中国文化的核心。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因此必须要坚持手写汉字,感受汉字。汉字文化的开发和普及需要多方的努力,这就需要社会上多开一些具有公益文化性质的汉字书法课,把书写文化恢复起来,尤其是大众文化媒体,应该多设置传播汉字文化的节目和版面。这也是保护与传承母语的一种方式。

总之,对于保护传承弘扬我们的汉字、母语,我们有着不容推卸的文化职责。我们不仅是汉字、母语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汉字、母语的守护者、保护者、传承者、弘扬者。这是我们不能缺失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杜 浩)

[ 责任编辑:闻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