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乡新韵
——广西三江依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发布时间:2022-12-03 10:19:03 来源:团结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耶

图为观众观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
2022年,恰逢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三江,用一个个发展成果证明了70年来所取得的历史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历史巨变。三江,作为全国成立最早、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首,结合当地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子,不断助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湘、桂、黔三省交界处,聚居侗、苗、瑶、壮、汉等多个民族,总人口41.8万人,其中侗族人口占58%,是全国成立最早、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三江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享有“世界楼桥之乡”的美誉,全县有鼓楼230余座、风雨桥200余座,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4个,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侗族村寨6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广西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围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作出了重要部署,并强调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空间。三江侗族自治县依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激活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担当,在“形、实、魂”上全方位实现文化赋能,对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探索“文化+公共服务” 让乡风文明的“形”更美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不断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快促进公共文化均等化发展水平,确保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有路可走”“有家可归”。为补齐乡村文化阵地短板,三江侗族自治县积极建设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体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不断满足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要求,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有载体、有平台、有渠道。截至目前,完成全县167个行政村(社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100个建制村篮球场、818个自然屯通广播电视以及易地搬迁安置点文化长廊、戏台、篮球场等,有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图书馆15个,村农家书屋(图书室)167个。通过整合完善农村各类文化资源阵地,广泛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实现城乡文化资源联动、文化信息共享。
此外,三江侗族自治县还不断加强文化传承队伍建设,实施“非遗+”工程,结合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规划,采取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方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扩大非遗和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筑牢乡村振兴文化根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4项、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36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49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65项,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6名,其中国家级5名、自治区级47名、市级86名,已成为广西全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比较完备的县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还建设有自治区级非遗传承基地10个、自治区级保护示范户16个、自治区级非遗帮扶就业工坊2个、自治区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设立县级非遗传承基地、示范户8家。
探索“文化+特色产业” 让产业振兴的“实”更优
三江侗族自治县坚持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走出一条“文化+产业振兴”新路子,被评为“广西首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依托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特色旅游”。在探索“文化+旅游+演艺”融合发展模式上,三江侗族自治县通过举办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侗族大歌节、花炮节、斗牛节、春茶节、油茶文化节、农民艺术节、高山稻鱼节等系列民族节庆活动,倾力打造特色民俗文化节庆品牌,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荣获“中国十大最具民俗特色节庆”荣誉称号。同时,依托程阳八寨、月也侗寨、侗天宫等三个国家4A级景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深入挖掘侗族婚俗文化、月也文化、歌舞文化,成功打造大型实景演出《坐妹·三江》《侗听三江》《侗恋程阳》,荣获“广西特色旅游演艺项目”称号,不断打响“中国侗族在三江”“千年侗寨·梦萦三江”文化旅游品牌。
通过依托传统文化,三江侗族自治县还持续发展“文化+特色产业”。 三江侗族自治县坚持“两茶一稻一渔”生态农业发展方向,探索“文化+农业”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聚焦茶叶、油茶、稻田养鱼、柚子、红薯、韭菜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节庆经济,举办春茶节、油茶文化节、高山稻鱼节、柚子节、红薯节、韭菜节等节庆活动,通过文化赋能推动产销有效融合,促进农民实现产业增收。目前,全县打造了“三江早春茶”“三江油茶”“三江稻田鲤鱼”等农产品品牌,“三江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江稻田鲤鱼”被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今年上半年,全县干茶产量1.38万吨,产值15.8亿元;油茶林面积61.7万亩,年产值5.2亿元;稻田综合种养面积7.66万亩,年产值1.62亿元。
此外,三江侗族自治县还不断拓展“文化+乡村体验”模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乡村特色文化和乡村沉浸体验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加强对乡村业余文艺队伍培训力度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出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文化队伍,不断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目前,全县有业余文艺队206支、山歌队109支、芦笙队125支、侗族大歌队30支,呈现出“侗乡处处是歌堂”的乡村文化发展新局面,为农村农户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文化保障。如八江镇布央村成立了相关公司,打造集茶叶产业、自然观光、民俗体验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景点,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赏、度假和体验,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打造了茶旅融合新样板,使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茶区变景区,让全村群众在家门口吃上“茶叶饭”“旅游饭”。2018年,布央仙人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1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6万人次,旅游创收1600万元。布央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广西五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探索“文化+文明建设” 让广大群众的“魂”更满
三江侗族自治县坚持将文化繁荣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多耶”“讲款”“侗戏”“侗族琵琶歌”等文化演绎形式,把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带入寻常百姓家,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内涵,铸牢乡村振兴之“魂”。
三江侗族自治县充分以开展重大文化活动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惠民文化活动,积极创演既适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要求,又满足广大群众观赏需求的文艺节目和活动项目,如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送戏下乡、文艺展演、桂湘黔三省(区)侗族琵琶联赛等。
围绕身边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创排文艺精品,三江侗族自治县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传播社会正能量,创作了《侗不离酸》《侗歌声声唱给党》、精品侗戏《救太阳》、曲艺《燕子村里燕飞来》、器乐《侗乡迎映红军来》等一批主题鲜明又极具侗族特色的文艺精品。
三江侗族自治县还积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当地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与课堂教学、校园活动、日常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宣传教育作用在校园里绽放,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不断成为本地优秀民族文化的参与者、推动者和传承者,以及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见证者、受益者和实践者。
以“鼓楼讲坛”“道德讲堂”等为载体,三江侗族自治县利用通俗易懂的“多耶”“讲款”“侗戏”等文艺表达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习,不断坚持移风易俗,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作者:李钊,系民革党员、三江侗族自治县副县长)
[ 责任编辑:程子豪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耶
图为观众观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
2022年,恰逢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三江,用一个个发展成果证明了70年来所取得的历史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历史巨变。三江,作为全国成立最早、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首,结合当地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子,不断助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湘、桂、黔三省交界处,聚居侗、苗、瑶、壮、汉等多个民族,总人口41.8万人,其中侗族人口占58%,是全国成立最早、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三江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享有“世界楼桥之乡”的美誉,全县有鼓楼230余座、风雨桥200余座,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4个,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侗族村寨6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广西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围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作出了重要部署,并强调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空间。三江侗族自治县依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激活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担当,在“形、实、魂”上全方位实现文化赋能,对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探索“文化+公共服务” 让乡风文明的“形”更美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不断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快促进公共文化均等化发展水平,确保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有路可走”“有家可归”。为补齐乡村文化阵地短板,三江侗族自治县积极建设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体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不断满足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要求,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有载体、有平台、有渠道。截至目前,完成全县167个行政村(社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100个建制村篮球场、818个自然屯通广播电视以及易地搬迁安置点文化长廊、戏台、篮球场等,有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图书馆15个,村农家书屋(图书室)167个。通过整合完善农村各类文化资源阵地,广泛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实现城乡文化资源联动、文化信息共享。
此外,三江侗族自治县还不断加强文化传承队伍建设,实施“非遗+”工程,结合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规划,采取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方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扩大非遗和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筑牢乡村振兴文化根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4项、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36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49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65项,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6名,其中国家级5名、自治区级47名、市级86名,已成为广西全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比较完备的县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还建设有自治区级非遗传承基地10个、自治区级保护示范户16个、自治区级非遗帮扶就业工坊2个、自治区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设立县级非遗传承基地、示范户8家。
探索“文化+特色产业” 让产业振兴的“实”更优
三江侗族自治县坚持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走出一条“文化+产业振兴”新路子,被评为“广西首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依托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特色旅游”。在探索“文化+旅游+演艺”融合发展模式上,三江侗族自治县通过举办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侗族大歌节、花炮节、斗牛节、春茶节、油茶文化节、农民艺术节、高山稻鱼节等系列民族节庆活动,倾力打造特色民俗文化节庆品牌,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荣获“中国十大最具民俗特色节庆”荣誉称号。同时,依托程阳八寨、月也侗寨、侗天宫等三个国家4A级景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深入挖掘侗族婚俗文化、月也文化、歌舞文化,成功打造大型实景演出《坐妹·三江》《侗听三江》《侗恋程阳》,荣获“广西特色旅游演艺项目”称号,不断打响“中国侗族在三江”“千年侗寨·梦萦三江”文化旅游品牌。
通过依托传统文化,三江侗族自治县还持续发展“文化+特色产业”。 三江侗族自治县坚持“两茶一稻一渔”生态农业发展方向,探索“文化+农业”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聚焦茶叶、油茶、稻田养鱼、柚子、红薯、韭菜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节庆经济,举办春茶节、油茶文化节、高山稻鱼节、柚子节、红薯节、韭菜节等节庆活动,通过文化赋能推动产销有效融合,促进农民实现产业增收。目前,全县打造了“三江早春茶”“三江油茶”“三江稻田鲤鱼”等农产品品牌,“三江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江稻田鲤鱼”被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今年上半年,全县干茶产量1.38万吨,产值15.8亿元;油茶林面积61.7万亩,年产值5.2亿元;稻田综合种养面积7.66万亩,年产值1.62亿元。
此外,三江侗族自治县还不断拓展“文化+乡村体验”模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乡村特色文化和乡村沉浸体验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加强对乡村业余文艺队伍培训力度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出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文化队伍,不断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目前,全县有业余文艺队206支、山歌队109支、芦笙队125支、侗族大歌队30支,呈现出“侗乡处处是歌堂”的乡村文化发展新局面,为农村农户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文化保障。如八江镇布央村成立了相关公司,打造集茶叶产业、自然观光、民俗体验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景点,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赏、度假和体验,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打造了茶旅融合新样板,使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茶区变景区,让全村群众在家门口吃上“茶叶饭”“旅游饭”。2018年,布央仙人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1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6万人次,旅游创收1600万元。布央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广西五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探索“文化+文明建设” 让广大群众的“魂”更满
三江侗族自治县坚持将文化繁荣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多耶”“讲款”“侗戏”“侗族琵琶歌”等文化演绎形式,把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带入寻常百姓家,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内涵,铸牢乡村振兴之“魂”。
三江侗族自治县充分以开展重大文化活动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惠民文化活动,积极创演既适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要求,又满足广大群众观赏需求的文艺节目和活动项目,如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送戏下乡、文艺展演、桂湘黔三省(区)侗族琵琶联赛等。
围绕身边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创排文艺精品,三江侗族自治县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传播社会正能量,创作了《侗不离酸》《侗歌声声唱给党》、精品侗戏《救太阳》、曲艺《燕子村里燕飞来》、器乐《侗乡迎映红军来》等一批主题鲜明又极具侗族特色的文艺精品。
三江侗族自治县还积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当地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与课堂教学、校园活动、日常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宣传教育作用在校园里绽放,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不断成为本地优秀民族文化的参与者、推动者和传承者,以及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见证者、受益者和实践者。
以“鼓楼讲坛”“道德讲堂”等为载体,三江侗族自治县利用通俗易懂的“多耶”“讲款”“侗戏”等文艺表达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习,不断坚持移风易俗,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作者:李钊,系民革党员、三江侗族自治县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