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报道图  >  

增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民革中央助力国家文化建设撷英

发布时间:2022-12-10 09:47:09 来源:团结报

2022年11月14日,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暨第三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开幕。图为观众在参观展览。

2021年10月19日,第二期民革全国美术书法专业骨干培训班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开班。图为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孔维克悉心指导青年艺术家。

二〇二二年九月二十三日,社会各界民间团体祭拜关公大典在运城市举行。祭拜关公大典是由民革中央等指导的山西省第八次旅发大会暨第三十三届关公文化旅游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〇二一年十月,台湾青年随民革中央调研组一同在浙江杭州调研。

“团仔圆妞”两岸青少年儿童线下体验中心。

【编者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为民族的前行之路鼓起风帆、吹响号角,注入强大的动力与活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革作为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事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围绕文化强国建设献计出力。特别是自民革十三大以来,民革中央多次围绕国家文化建设提交提案,以文化为“支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多个品牌项目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增进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情感认同;主办“香凝如故”等系列美术作品展,为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积极作用。

围绕文化建言献策

积极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民革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参政议政工作。自民革十三大以来,民革中央始终聚焦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而献力国家文化建设亦是参政议政工作的题中之义。民革中央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的大会发言和提案中,有多件围绕国家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两岸武术交流及关公文化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岸融合发展道路的探索进程中可以发挥其独有作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民革中央提出《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两岸武术交流的提案》。民革中央经调研后建议,探索建立疫情常态化下的武术交流机制,促进两岸武术界积极往来,梳理两岸武术门派谱系,开展两岸武术寻根活动,两岸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发掘中华传统武术世界价值。

经过18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关公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特别是在宝岛台湾,关公崇拜更是影响深远。2020年,民革中央在《关于以关公文化为纽带,推进两岸文化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提案》中建议,加强关公文化研究,成立国家级关公文化交流机构。推进世界遗产申报,提升关公文化世界影响力,推动关公文化登上祖国统一的“舞台”,促进两岸关系发展。

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

京杭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是加强大运河保护利用的关键抓手。2018年7月12日,民革中央召开第二次中山议政会,就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发展建言献策。民革中央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多位委员以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6个京杭大运河沿线民革省级组织,围绕强化顶层设计、理顺发展机制、突出文化特色等焦点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为推动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加强红色文献整理

“红色文献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仅仅是革命战争时期所突出的凝聚和激励作用的珍贵文献见证,更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对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教育和启示作用。”2019年,民革中央提交的《关于以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红色文献整理的提案》指出,当前大量有待整理的红色文献尚未进入官方和学界的视野。民革中央建议,通过建立红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评价机制,同时建立数字研究平台和数据库,以利红色文献的整理与保存、传播与传承。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2018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下,我国正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民革中央多次围绕“中国农民丰收节”建言献策。2020年,民革中央在《关于引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提案》中指出,丰收节是传承发展提升中华农耕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价值的重要力量。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民革中央提交《关于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双轮驱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提案》,指出农事节庆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抓手。民革中央建议,搭建“智慧农遗”共享平台,增设农业文化遗产评审机制。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激发自觉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振兴乡村的主动性。

以艺术服务社会鼓舞人民

倾力打造民革书画品牌

自民革成立以来,何香凝等民革前辈树立了以美术为革命服务、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坚定追随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典范,董寿平、黄苗子等民革艺术大家将这一传统薪火相传。改革开放之后,民革党员书画工作者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民革书画工作者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了大量好作品。民革书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如今已经成为凝聚民革力量、宣传民革形象的重要窗口。

“希望广大民革书画工作者要以何香凝先生为榜样,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行,守正创新,笃行致远,倾心创作精品,倾情服务人民,努力奏响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舞士气,凝聚力量。”11月14日,在第三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开幕式上,郑建邦强调。

自2018年起,民革中央同中国美术家协会一道创立了“香凝如故”美术展览品牌。四年来,“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累计向中国美术馆捐赠15件作品,其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正成为民主党派服务国家文化建设的新亮点、新平台,为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民革中央还主办了“风雨同舟”“携手共进”等系列美术作品展,持续调动民革各级组织和党员书画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扩大民革书画工作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香凝如故”“风雨同舟”“携手共进”三大书画作品展时间跨度长、参与范围广、专业水准高、社会影响大。三个品牌各有特色、互为补充,最大程度地调动起了民革全党乃至全社会参与民革书画工作的积极性,成为凝聚思想共识、绘制时代画卷的重要阵地。

除了创立三个美术品牌,民革中央还通过构建民革全国书画工作骨干培训班、民革中央画院年度写生培训班两大培训体系,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等单位开展深度合作,使民革的书画工作专业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8年至今,民革全国美术书法专业骨干培训班共培训240余名学员,积极稳步推进民革书画人才培养,为民革书画工作开展“三个服务”打下了人才基础。

“我们举办培训,重点是提升民革党员书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孔维克谈到,新时期以来,民革书画工作以民革中央画院作为主要平台,确定了“为民革工作服务、为党员书画工作者服务、为文化建设服务”的工作原则。通过学习交流,广大民革书画工作者奋发进取、守正创新,用手中画笔创作出一幅幅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截至2021年底,民革全国书画院社已有167家,奏响了民革文艺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主旋律。

推进两岸文化交流

以文创力量促进同胞心灵契合

“看到熊猫兄妹‘团仔’和‘圆妞’打败魔王、齐心守护家园,太开心了!”看过儿童舞台剧《团仔圆妞》的小朋友兴奋地说道。2016年,以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和“圆圆”为原型创作的动漫IP“团仔圆妞”在国台办及民革中央的指导和支持下应时而生。“团仔圆妞”以面向两岸少年儿童的原创内容为载体,通过丰富有趣的内容向观众传递亲情、团结和家园的理念。“团仔圆妞”还借助其品牌优势联合两岸优秀企业,为两岸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提供平台。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民革自成立以来的工作重点和主要特色之一。近年来,民革中央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不懈努力,充分发挥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台湾青年暑期实习活动等品牌项目的示范作用,创新开展新青年工作坊、台青新媒体实训创作大赛等新品牌项目,多渠道促进海峡两岸青年交流融合、团结合作。

“华灿工场可以通过不同的业务场景提供一站式服务与创业就业机会,希望通过华灿奖吸引更多台湾青年赴大陆发展。”6月27日,在“华灿奖”两岸共创合作组讨论会上,华灿工场创始人杨学兵如是说。5年来,“华灿奖”活动共吸引千余所单位的5万余件(套)作品参赛,华灿工场成都空间、珠海空间、昆山设计中心相继成立。其中,第七届“华灿奖”征集两岸文创作品33153件,较上一届增长185%,华灿工场孵化器新增台资企业15家。

此外,民革中央通过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大典等活动,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民革中央组团出访19个国家和地区,对埃及、墨西哥等5国达成首访,出席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等重要活动,与海外华文学校共建“团结书屋”,广泛团结海外爱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统一事业的更多理解和支持。

“希望‘团仔圆妞’能够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谈到未来计划,具体负责此项目的民革北京市委会祖统委副主任刘峥表示。(刚罡)

[ 责任编辑:闻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