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参谋” 发“好声音”
——民革福建省厦门市委会深耕社会法制领域建言结硕果发布时间:2022-12-21 09:09:33 来源:团结报
一纸建言报告,推动破解台籍被告人缓刑适用难问题;一份大会发言,助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相关文件出台;一次专题调研,促进厦门出台全国首部促进社会文明地方性法规……近十年,民革福建省厦门市委会始终把参政议政作为第一要务和核心工作,走进基层倾听民声,精心履职精准建言,在社会法制重点参政议政领域,持续打造“法律+”特色名片,不断发出资政建言“好声音”。
情系台胞
建言推动涉台司法创新
“我……我……我……,我不念稿子了!先给大家鞠三个躬,表示深深的谢意!”在漳州涉台社区矫正基地,台籍服刑人员小傅手里紧紧捏着一份讲稿,很紧张局促,最后他决定放弃讲稿,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是2016年4月底,“福建省对台湾服刑人员依法适用缓刑假释工作座谈”上出现的感人一幕。台籍被告人适用缓刑这一司法创新举措,背后有着民革厦门市委会社情民意信息的建言推动。
在一次与台胞交流的座谈会上,民革党员偶闻台胞反映台籍被告人难以适用缓刑的问题。对此,民革厦门市委会高度重视,立即启动专项调研并上报社情民意信息《台籍被告人缓刑适用难问题亟待解决》,这则信息引起中央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不久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共中央台办、公安部、司法部多部门法律专家聚首厦门并特邀民革党员参加座谈,共研问题解决之道。随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正式联合出台司法解释《关于对因犯罪在大陆受审的台湾居民依法适用缓刑实行社区矫正有关问题的意见》,该意见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为此,中共中央统战部办公厅致函给厦门民革两位参与调研的党员,对该建议给予高度肯定和赞赏。
情植鹭岛
为厦门文明立法鼓与呼
2018年,民革厦门市委会向民革中央提交一份特别的报告:《以法治擦亮城市文明的底色——民革中央“精准立法促进社会文明”在厦门实践情况》。这份报告不仅得到民革中央领导的肯定,民革中央办公厅还以《民革通报》的形式印发至民革各省级组织、副省级市委会供参阅,厦门以法治推动社会文明新格局的经验做法被推广到全国。这背后,是民革厦门市委会发挥法制人才优势,为推动厦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努力的生动实践。
2017年,时任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在调研“精准立法促进社会文明”议题时,专程来厦了解情况,希望厦门在促进社会文明立法方面先行先试。民革厦门市委会认真落实民革中央建议,积极参与立法协商,为推动厦门市精准立法促进社会文明工作鼓与呼。在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国首部促进社会文明地方性法规《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出台并实施,引发广泛关注。
情寄民生
打造“法律+”特色名片
十年来,民革厦门市委会在社会法制领域积极履职,持续打造“法律+”特色名片,一系列涉法调研课题取得良好实效,推动解决了许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
踏石要留印,抓铁要有痕,要提就提“掷地有声”的建议!《完善厦门市出租车行业管理体制的建议——从利益分析视角切入》立项后,课题组在短短一个月内,4次走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召开2场专题座谈会,3次到相关国有和民营出租车企业走访,设计、回收、统计、分析有效调查问卷155份,围绕如何完善厦门市出租车管理体制开展深入调研,从六大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课题调研报告提交后,中共厦门市委负责同志作出批示:“这项调研很好!请市政府尽快研究并出台相应的政策。”
民革厦门市委会将社会法制与“三农”参政议政相结合,围绕被征地农民出路这一热点难点问题积极调研,为厦门市委、市政府出谋划策。他们深入集美、海沧、同安、翔安等被征地农民较为集中的区进行实地考察,进村入户发放问卷,与被征地农民座谈交流、以心交心,听取他们的主要诉求和真实心声,取得翔实的一手资料,耗时四个月形成《厦门被征地农民出路及发展问题研究》的调研报告。这一课题成果转化为厦门市政协大会发言后,获得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对厦门市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征地补偿款分配方案不规范,是引发征地纠纷的重要原因。民革厦门市委会主动联系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组建联合调研课题组,专题调研《厦门市农村征地补偿款分配方案的规范化研究》。课题组不仅完成了调研报告,还专门根据司法实践中易产生纠纷的条款,草拟了《厦门市村民委员会征地补偿款分配方案(参考范本)》,供村委会参考使用。这一范本在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在减少因征地补偿分配产生的司法纠纷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革厦门市委会还牵头组建成立了“同心·法律志愿者服务团”,吸纳了许多有爱心的社会法制领域民革党员加入,他们发挥自己专业特长,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法律服务工作,为许多企业、行业协会、社区提供法律援助。(兰 岚)
[ 责任编辑:闻超 ]
一纸建言报告,推动破解台籍被告人缓刑适用难问题;一份大会发言,助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相关文件出台;一次专题调研,促进厦门出台全国首部促进社会文明地方性法规……近十年,民革福建省厦门市委会始终把参政议政作为第一要务和核心工作,走进基层倾听民声,精心履职精准建言,在社会法制重点参政议政领域,持续打造“法律+”特色名片,不断发出资政建言“好声音”。
情系台胞
建言推动涉台司法创新
“我……我……我……,我不念稿子了!先给大家鞠三个躬,表示深深的谢意!”在漳州涉台社区矫正基地,台籍服刑人员小傅手里紧紧捏着一份讲稿,很紧张局促,最后他决定放弃讲稿,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是2016年4月底,“福建省对台湾服刑人员依法适用缓刑假释工作座谈”上出现的感人一幕。台籍被告人适用缓刑这一司法创新举措,背后有着民革厦门市委会社情民意信息的建言推动。
在一次与台胞交流的座谈会上,民革党员偶闻台胞反映台籍被告人难以适用缓刑的问题。对此,民革厦门市委会高度重视,立即启动专项调研并上报社情民意信息《台籍被告人缓刑适用难问题亟待解决》,这则信息引起中央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不久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共中央台办、公安部、司法部多部门法律专家聚首厦门并特邀民革党员参加座谈,共研问题解决之道。随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正式联合出台司法解释《关于对因犯罪在大陆受审的台湾居民依法适用缓刑实行社区矫正有关问题的意见》,该意见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为此,中共中央统战部办公厅致函给厦门民革两位参与调研的党员,对该建议给予高度肯定和赞赏。
情植鹭岛
为厦门文明立法鼓与呼
2018年,民革厦门市委会向民革中央提交一份特别的报告:《以法治擦亮城市文明的底色——民革中央“精准立法促进社会文明”在厦门实践情况》。这份报告不仅得到民革中央领导的肯定,民革中央办公厅还以《民革通报》的形式印发至民革各省级组织、副省级市委会供参阅,厦门以法治推动社会文明新格局的经验做法被推广到全国。这背后,是民革厦门市委会发挥法制人才优势,为推动厦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努力的生动实践。
2017年,时任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在调研“精准立法促进社会文明”议题时,专程来厦了解情况,希望厦门在促进社会文明立法方面先行先试。民革厦门市委会认真落实民革中央建议,积极参与立法协商,为推动厦门市精准立法促进社会文明工作鼓与呼。在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国首部促进社会文明地方性法规《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出台并实施,引发广泛关注。
情寄民生
打造“法律+”特色名片
十年来,民革厦门市委会在社会法制领域积极履职,持续打造“法律+”特色名片,一系列涉法调研课题取得良好实效,推动解决了许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
踏石要留印,抓铁要有痕,要提就提“掷地有声”的建议!《完善厦门市出租车行业管理体制的建议——从利益分析视角切入》立项后,课题组在短短一个月内,4次走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召开2场专题座谈会,3次到相关国有和民营出租车企业走访,设计、回收、统计、分析有效调查问卷155份,围绕如何完善厦门市出租车管理体制开展深入调研,从六大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课题调研报告提交后,中共厦门市委负责同志作出批示:“这项调研很好!请市政府尽快研究并出台相应的政策。”
民革厦门市委会将社会法制与“三农”参政议政相结合,围绕被征地农民出路这一热点难点问题积极调研,为厦门市委、市政府出谋划策。他们深入集美、海沧、同安、翔安等被征地农民较为集中的区进行实地考察,进村入户发放问卷,与被征地农民座谈交流、以心交心,听取他们的主要诉求和真实心声,取得翔实的一手资料,耗时四个月形成《厦门被征地农民出路及发展问题研究》的调研报告。这一课题成果转化为厦门市政协大会发言后,获得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对厦门市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征地补偿款分配方案不规范,是引发征地纠纷的重要原因。民革厦门市委会主动联系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组建联合调研课题组,专题调研《厦门市农村征地补偿款分配方案的规范化研究》。课题组不仅完成了调研报告,还专门根据司法实践中易产生纠纷的条款,草拟了《厦门市村民委员会征地补偿款分配方案(参考范本)》,供村委会参考使用。这一范本在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在减少因征地补偿分配产生的司法纠纷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革厦门市委会还牵头组建成立了“同心·法律志愿者服务团”,吸纳了许多有爱心的社会法制领域民革党员加入,他们发挥自己专业特长,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法律服务工作,为许多企业、行业协会、社区提供法律援助。(兰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