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报道图  >  

聚焦“微度假”,打造产业金名片

发布时间:2023-01-09 09:11:38 来源:团结报

梁鑫华

2022年10月28日,观众在北京798艺术节期间参观展览。 杜建坡 摄

国务院在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优化城乡旅游休闲空间,提升游客体验,为城乡居民“微度假”“微旅游”创造条件。后疫情时代,旅游需求端发生剧变,不确定性因素推动“微度假”成为文旅新风尚。“微度假”以本地为中心,开展三天内的休闲度假活动,一般基于兴趣爱好或某种体验,开展周边、周末游。微度假虽时间短,却玩法多样,深受年轻人喜爱。在微度假人群中,80后、90后是消费主力人群,总占比超80%。微度假用户高品质服务体验消费意愿强烈,增加高质量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将进一步激发北京旅游市场新消费潜力。

微度假是新的文旅消费趋势

微度假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西方国家,亦称为“短线度假”,特征为短途、短期、高频化,以家庭自驾为主要形式,以放松休闲、情感维系为主要目的,注重旅游体验和消费品质,是具创新性、灵活性、可控性的新旅游形态。在一些发达国家,游客甚至可在购物中心内度假,同时享受娱乐、购物、休闲放松多重体验。微度假产业要素以“住+娱”两要素为核心,选择性叠加“游、购、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可分为城市微度假与乡村微度假,可满足人们周末和小长假的出游需求,具备文商旅等多种业态、可与地产、科技和商业联动、投资体量轻量化等优点。

与传统旅游相比,微度假旅游者客源层更有宽度,时间较短、花费较小、形式更为多元,旅游目的更为综合。在消费人群方面,微度假模式更适合我国三大主流旅游消费群体的社会需求,即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青年休闲度假体验族、以缓解压力为目的的中年上班族和养老健康族。从惠及民生角度看,传统度假旅游是让少数人幸福的产业,而微度假是惠及更多人的幸福产业。

对发展“微度假”产业的建议 

出台《关于支持促进微度假发展若干措施》,做好顶层设计。北京市朝阳区是北京旅游发展强区,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始终居北京市前列,应依托微度假发展机遇,为文旅发展注入新动能。建议广泛吸纳微度假相关企业、开发商等,加大对微度假企业的优惠政策,通过设立微度假文旅基金,增加对微度假项目的资金支持。按照“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总体要求,对全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域优化产品体系、全方位开展宣传营销、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和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重点支持,在总体商业逻辑、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玩法和场景设计、人群区位交通、运营和推广模式、打卡记忆点等多方面做足文章,将微度假理念纳入文旅发展规划当中。

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支持微度假产业发展。利用现有主题公园、艺术园区、商业中心、郊野公园、特色小镇、大运河文化带等多元文旅景观,进一步开发微度假新模式。在798、751等艺术园区基础上,进一步向北、向东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包含“民宿集群+餐饮+咖啡馆+手作工坊+亲子乐园+市集”的“微度假综合体”,并以“国际化、高品质、漫生活、情感圈”为核心定位,鼓励购物中心、商圈打造以1至2天为目标的“度假式购物”体验,并依托5G、大数据、元宇宙等科技手段赋予商业地产更多体验元素,改造老旧厂房与仓库,打造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微度假新地标。

进一步转变消费观念,多措并举拉动消费内需。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平台广泛宣传,将人们旅游时传统的“购物为主、体验为辅”购物模式向“体验为主,购物为辅”的新型休闲购物模式转变,进一步发掘新生商业机会。同时增强“北京消费券”的泛用性,让市民使用北京消费券即可享受到指定微度假商圈的“食、住、游”消费优惠,一站式解决“去哪儿吃、去哪儿玩”等一系列问题,形成高黏度重游消费,进一步拉动区域内需,加快消费大循环。相关单位在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资源六要素的基础上,要更加充分考虑“商、养、学、闲、情、奇”等“微度假六要素”,提升区域周边游的品质,增加游客出行欲望。

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打造新增长极。用好公园、特色小镇资源,不断发掘新体验、新玩法。采取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发展特色主题住宿,设计开发一系列文化体验,户外活动,进一步整合成“景区+特色住宿+体验活动”,以1至3天的周期形成一个微度假目的地。给予郊野公园临时建筑指标,适当引入移动式游乐设备,如集装箱屋、野奢帐篷,木屋树屋等。利用郊野公园,举办国内外盛行的野外房车派对、夏日露营节、音乐露营节等,打造以“露营住宿+会所+户外运动+自然教育+亲子娱乐+餐饮配套”为主的户外营地型微度假业态,让城市周边游更精细化发展,多措并举,充分发掘城市微度假潜能,做好“十四五”规划的城市文旅金名片。

(作者:梁鑫华,系民革北京朝阳区委会主委)

[ 责任编辑:闻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