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园地  >  

发展数字农业 建设农业强国

发布时间:2023-01-14 09:46:21 来源:团结报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中共二十大报告将农业强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首次将“农业强国”写进党代会报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二十大报告绘制出的发展蓝图,令人振奋。

在全球农业坐标系当中,中国一直是全球农业产出大国。如果跟世界公认的农业强国相比较的话,当前中国农业的技术水平、单产水平、政府对农业投入水平,以及科技贡献率对农业产出的影响,中国在世界上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已经具备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的优先战略,政府依然要坚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投入。例如,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农业科技研发整体实力提升和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等都需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农业强国也需要突破科技和人才的瓶颈,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为农业科技创新发挥作用。

数字农业是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作出实施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然而与工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相比,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研究与应用仍明显滞后。立足新发展阶段,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

数字农业是将数据作为新的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让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农业生产前,对于种什么、种多少、价格如何等问题,依据以往的大数据可以精准地预测出来;农业生产中,有了以数据为基础的设施设备,就可以实时精准地使用投入品,使其更有成效;农业生产后,通过电商等平台实现了更快更高效的销售,解决了农产品卖不出去的难题。数字农业可实现对农业产前规划、产中作业、产后销售的全方位优化管理,给以小农户为基础的传统生产方式带来巨大改变和提升。但目前我国数字农业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尽管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超过了60%,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关键科技和关键装备被“卡脖子”的情况,并且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产业差异和品种差异。例如,平原地区的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很高,但是山区丘陵地带的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就弱很多,科技服务规模偏小,这导致丘陵山区发展经济作物缺少数字化的“总量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科技服务的回报率不高,导致很多科技服务组织发展不充分,农业科技人员投入积极性不高。

农民数字农业意识缺乏。我国农民的现状是真正种地的人普遍年纪大了,年富力强的农业劳动力严重缺乏。我们现在的数字化应用最多的就是给农民提供农田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化的办法识别病虫害以及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等,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农田。以我的团队目前的一项工作为例,我们结合人工智能和无人机机载多源影像融合技术进行棉花病害虫检测,并生成精准施药处方图,实现根据棉花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变量施药,这样可以节水节药,精准防控,同时可以保护环境。但农民对这种方式理不理解、接不接受,愿不愿意尝试使用,这才是完成产中环节最后半公里的关键。那么这种情况下,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农业数字化意识势在必行。

涉农行业从业者数字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大多文化素质不高,但问题在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和采纳需要相应的数字化人力资本与之匹配。尽管不少农民通过网络直播、直播带货等方式实现了弯道超车,享受到了“互联网+农业”的红利,但大多数涉农行业从业者在面临数字农业时常常束手无策。

上述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缺乏人才。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离不开人才,既需要中高端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农民,所以要采用多种形式、多层次加强培养各类人才。

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关键在人。发展数字农业,虽然核心要素是数据,但关键还在人的因素。2021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把信息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作出了统筹安排。通过数字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应该从以人为核心向以数据和人并举转变。从物质投入上看,以土地、劳动、资本为核心在向以数据资源为核心转变,但这只是表象,归根结底还须以人为本,以人的能动性为主。从技术手段上看,以经营体系的内在规律为主在向越来越依靠人工因素转变。

针对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的问题,应加大科研投入,首先解决各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卡脖子的问题。根据主次和轻重缓急,逐一攻克技术难关。对有条件的地区,加速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科技服务回报率不高的技术的使用门槛,提高农民加大科技投入的意愿。

针对劳动力数字农业意识匮乏的问题,应做到科研科普两手抓。这就要求科研人员要了解田间地头的实际需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让农民了解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而农民也应该有渠道了解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研究内容和进展。打破科研与科普、研发与应用之间的信息壁垒,提高农民对数字化产品和技术的认可度。这也是我们团队在科研的同时坚持做科普的原因。

针对涉农行业从业者数字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的问题,要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数字技术培训,提高其农业生产中的数字化信息化知识水平,为数字农业的规模发展提供足够储备力量,让更多农作者加入数字农业的队伍,成为主力军。除了培训现有的农业从业者外,还应该通过政策扶持和舆论引导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从事农业,培育新一代高素质农民,以适应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升级的需求。

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展数字农业,而发展数字农业,需要培养数字农业人才,要把打造农业数字化人才队伍作为“数字农业”战略的重中之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人才实训和交流,培养兼具文化内涵、技术水准和创新思维的数字化人才队伍。要想推动更多数字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必须稳扎稳打,耐心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数字型人才。数字农业的发展进一步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也必定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

(作者:高攀,系民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委会副主委,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 责任编辑:闻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