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墨子》的理想信念与人类情怀

发布时间:2023-01-16 08:59:29 来源:团结报

“促进开放合作。‘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6日)

【领读人】

 

林存光,山东省泰山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

春秋战国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最富创造性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大放异彩,其中,墨子可以说是一位富有力行救世的精神品格和兼爱无私、利济天下的人类情怀,并勇于以自己的理想信念为世人树立言行之仪法的伟大思想家。

胸怀大爱、苦行救世的墨子

墨子,名翟,鲁国人,主要活动于战国初年。他出身社会下层,木匠技艺水平十分高超,与当时的能工巧匠公输般齐名。据说,墨子曾制造过一个木鸟,可以高翔天空,三日不落。墨子最初所学的虽然是“儒者之业”“孔子之术”,但他特别不满于讲究繁文缛节和厚葬久丧的礼乐之教,从而走向了儒家的反对面并开创了一个独立的学派与儒家相抗衡,这就是所谓的墨家学派。儒、墨争锋,两家的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并“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吕氏春秋·有度》),被称作战国之世的两大“显学”,墨子极力倡导“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主张,真诚奉行自我牺牲和利他主义的价值原则,“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

为了解民于倒悬、拯民于水火而平治天下,墨子古道热肠,有着力行救世的精神,墨子及其弟子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纪律性很强的学者团体,称为“墨者”。墨者的首领叫“钜子”(也写作“巨子”),墨子在世时,由他任“钜子”,墨子死后通过选贤推举出新的“钜子”。另外,墨者还有“墨者之法”,其中有一项严格的规定就是:“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些是墨家与其他诸子各家学派在组织上极为不同的鲜明特色。墨子和整个“墨者”集团的成员都有着满腔的侠肝义胆,他们乐于帮助弱小国家抵御、抗击外强的进攻,可以为了他人、为了他国、为了天下和公义,宁愿舍弃和牺牲自己的生命,正所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淮南子·泰族训》)。

总之,墨子是一位胸怀大爱、苦行救世的伟大哲人。

《墨子》与十大“教义”

《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学者们一般将这些篇章大体划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篇至第七篇,即《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七篇,是对墨子思想的纲要概述,其中前两篇带有一定的儒家思想的色彩;第二部分,从第八篇至第三十九篇,即从《尚贤》至《非儒》,其间缺八篇,现存二十四篇,是墨子的讲学录。其中,除了《非儒》篇分为上下两篇之外,其余各篇都分为上中下三篇,这是由于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了三派,这些分为上中下的篇章便是墨家三派分别对墨子有关同一主题的讲学内容的不同记录;第三部分,从第四十篇至第四十五篇,即《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和《小取》,一般称为《墨经》,主要讨论认识论和逻辑问题;第四部分,从第四十六篇至第五十篇,即《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五篇,是墨子及其主要弟子的言行录;第五部分,从第五十二篇《备城门》至第七十一篇《杂守》,其间缺九篇,现存十一篇,是讲城防问题的军事著作。上述第三、第五部分属于墨子后学的作品,而第一、第二、第四部分则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墨子本人和早期墨家的思想提供了最基本可靠的材料。

通过阅读《墨子》的相关篇章,墨子的人格风范和思想世界便会充分展现在我们面前。身处战国乱世之中,墨子虽然“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但他以上说下教为己任,积极投身于以道救世的事业当中,而且,所到之处,“必择务而从事焉”,即根据一个国家的不同状况来提出相应的救治之方。比如他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必择务而从事焉。”(《墨子·鲁问》)由此可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这些便是墨子提出的一系列用以救治国家昏乱的重要思想主张,此即所谓墨子的十大“教义”。在今天看来,其中的一些思想观念特别是其对天志鬼神的信仰也许已经过时,但其有关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非命等方面的诸多主张却依然熠熠生辉,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值得后人倍加珍视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非攻兼爱思想和尚贤节用主张

墨子是一位极力“非攻”而崇尚和平的思想家。他勇敢地站出来大声疾呼,正是不义的战争破坏了世间的和平,正是喜好攻伐并兼之战的国家及其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对土地和财富的贪婪欲望,“亏人自利”而“繁为攻伐”,“贼灭天下之万民”,耗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以攻伐为利”而“实天下之巨害”。如果说“入人园圃,窃其桃李”而“亏人自利”的行为是不义的,应加以谴责,那么,攻人之国而掠人土地和财富的行为就更是不义的了,也就更应加以谴责。

墨子是一位倡导利他而力主“兼爱”的思想家。他认为,爱人利他,乃良善社会之基;自爱自利,实一切祸乱之源。具体而言,人世间的混乱无序,诸如攻伐、盗贼、祸篡、欺诈与怨恨等种种现象,都是由人与人不相爱乃至一心想着亏人而自利引起的,所以,“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那么,救治此世道人心的善谋良方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它要求人们“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

在墨子看来,如果天下人都能按照“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或一视同仁的平等待人的精神和原则行事的话,那么,不孝不慈、盗贼攻伐之类的祸患也就自然会消除,良好的天下秩序也自然可以实现,乃至“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墨子·兼爱》)。

非攻反战,提倡兼爱,表达了墨子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渴望和追求,在这个社会中,没有攻伐与战争,人们之间彼此相互关爱,互助互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因此,在这样的社会,“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尚贤下》)。

也许你会觉得墨子的上述观点,太过空疏迂腐,你不妨诉诸生活体验而扪心自问,在一个缺乏爱的世界里生活是否有安全感,并真的过得开心和快乐?在笔者看来,我们至少可以从墨子“兼爱”的观点得出这样一个富有意义而耐人寻味的推论,那就是: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真正的成熟的爱是对陌生人的一视同仁的平等的爱,只有这种爱才能真正照亮由陌生人构成的人类世界。这一看法和观念,对于一个掌握着公共权力而肩负着治理之责的人来讲,尤其值得重视而应深长思之。正因如此,墨子才要极力主张“尚贤”,主张各级政长都应由贤能之人担任,并大声疾呼:“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上》)在先秦诸子中,墨子“尚贤”的主张和言论可以说是最为激切和响亮的,且蕴含着许多的精义要旨。比如他说:“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尚贤上》)“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墨子·尚贤中》)。

此外,墨子还是一位格外关注民生、重视民利而富有平民色彩和为民情怀的思想家,他崇尚节俭、主张节用薄葬、反对命定论,这些都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衣食者,人之生利也。”(《墨子·节葬下》)“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墨子认为,凡是财物都应尽其功用,不可糟蹋和浪费,每个人都应遵守珍惜财物、尽其所用的原则,而且要从实际效用出发,用财、用物都应获得实际利益,收效应超过支出,即统治者取之于民,还应用之于民、“反中民之利”,一切支出都必须考虑实际效果如何和对民是否有利,否则,就是有害的,应加以制止。

主委致辞

民革酒泉市委会主委 靳巧荣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倡导“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力图重建社会秩序,其慈爱之心跃然纸面。

当前,我们已取得全面胜利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在短时间内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在社会中形成了“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和任务。墨子期盼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信念早已成为现实。站在新的起点上,民革酒泉市委会将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认真践行“脱贫不断线”,发挥民革自身优势,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升级帮扶措施,强化产业支撑,协助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铺平乡村振兴坦途,努力向着幸福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民革酒泉市委会初心不变、勇毅前行,号召和带领全市民革党员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民革十四大精神,将阅读经典和市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关学习和党员专题学习相结合,与“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相结合,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在读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凝聚思想共识、忠诚履职担当,努力描绘绚丽多姿的新时代多党合作新画卷!

市委会共读

【民革酒泉市委会】

民革甘肃酒泉市委会(以下简称市委会)成立于2005年8月,下辖肃州区、敦煌市两个县级委员会,13个基层组织,党员225名。

多年来,市委会始终坚持与党同心、爱国为民、精诚合作、敬业奉献的多党合作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民革领导人的坚定信念和高尚风范,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方面积极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作用,扎实工作,笃行不怠,全力推进民革事业薪火相传。

市委会先后被民革中央授予“参政议政先进集体”“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成功创建直属一支部民革中央示范支部及多个省级示范支部,团结报订阅率每年达60%至70%,多次被团结报评为优秀订阅单位。

市委会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号召和带领全市民革党员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民革十四大精神,积极践行“四新”“三好”总要求,着力在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社会服务上下功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酒泉民革智慧和力量。

读书感悟

民革酒泉市委会副主委 蒋 永

《墨子·亲士》提到贤士的重要性——“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治国理政而不容纳贤士,就有亡国的危险,发现贤士而不急于寻求,就没有很好地履行君王的职责。在这里,墨子虽是以封建君王统治天下的角度进行论述,但他对“贤士”重要作用的论述确是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

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团体,只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就会事业进步、社会繁荣进步。反之,则会小人当道,最终走向腐朽没落。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成就人才,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宝库,写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才篇”,指引人才强国建设步入快车道。

民革酒泉市委会副主委 李 梅

墨子在选拔人才方面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人才的选拔与推举应当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提出“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尚贤上》)的规范,把德置于人才三条标准的首位,认为要德行为本,德行要起到统帅作用,为政者必须列德而尚贤,量才而用;主张打破阶级尊卑划分,即使是“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墨子·尚贤上》),只要德行出众且怀有经世济民之才,就应大胆选拔;反对用人唯亲,批评当时的王公大人只知“亲亲”,使得“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由此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后果。墨子的“尚贤”思想对重视人才,人尽其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

人才关乎国家盛衰存亡、政权牢固和事业兴旺,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管人才原则,切实改进党管人才方法,真正做到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这充分说明,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管人才工作的杠杆效应和辐射作用,盘活用好人才,鼓励人才创新,释放人才最大效能,实现人才最大价值。

民革党员 蔡品宏

在墨子看来,“兼爱”的提出,就是要打破宗法社会的血统观念、打破贵贱贫富由出身决定的观念,实现人与人和国与国之间真正的平等。墨子主张仁人兼爱而无亲疏之分,所以称为“兼士”“兼君”,他反对礼,反对差别,敢于打破亲疏、强弱、贵贱、贫富、智愚等一切由先天血统、命运决定的观念。“诸侯相爱则不野战”,主张国家之间平等的爱。

墨子以兼爱看世界,阐明了“仁爱义利”的观点,爱无差等,是谓兼爱。“义以生利,利以丰民”,以利天下为己分内的事,人人相亲相爱,天下大同。在讨论逐利的合理性时,墨子引用《尚书·泰誓》中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认为人追求物欲是合理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仁义是这个人的本质所在,而墨子将人的仁义行为根植于行为利害的理智权衡的基础之上。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贯穿于墨家的全部学说。墨子是在反对儒家的“仁爱”思想,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当时的民间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冷酷社会现状,开出了自己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良方——兼爱思想。虽然,由于墨子自身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在当时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奴隶等级森严的社会中缺乏现实基础而难以实行,他的兼爱思想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理想主义的特征。但是,我们不应因为其缺乏现实基础而否定这一思想的时代意义。墨子的兼爱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有可以借鉴的价值。

活动展示

民革酒泉市委会开展送春联进企业活动

民革酒泉市委会一行走进特教学校开展慰问

[ 责任编辑:赵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