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 构建耕地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发布时间:2023-02-04 09:22:50 来源:团结报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但是我国耕地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由于耕地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复杂性、难逆转性等特点,治理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耕地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当前耕地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点:一是耕地污染详情尚未摸清,污染耕地治理缺乏过硬的科学依据;二是耕地污染治理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治理与修复费用高,资金缺口大;三是耕地污染治理技术体系、监管体系不完善,治理不规范、效果欠佳。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治理,确保农业安全高质量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基础普查,摸清污染底数,建立数据库,为耕地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各地要全面开展耕地污染清查、动态监测,建立县乡村耕地质量分级台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台账,通过排查、筛选,完成受污染耕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定,更新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建立完整的、系统的耕地污染信息档案和准确可信的基础数据库,构建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数据共享,充分发挥耕地污染治理大数据在土壤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为耕地分类治理和农产品分级分类销售奠定基础。
加强源头治理,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为耕地保护利用提供安全保障。要重新清理修订化肥、农药企业生产标准,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从源头上严禁重金属超标的肥料、农药产品从生产工厂流入市场;要严格工业废水废渣和养殖粪污排放治理,防止排入农田,污染耕地。
加强科技攻关,形成成熟配套的治理技术体系,为耕地污染治理提供科技支撑。一是要坚持长期治理、整体治理理念。要认识到耕地污染治理的长期性,一些“短、平、快”的治理思路不科学,要予以摒弃;要注重区域整体治理,完善治理方案,保障治理效果,防止二次污染。二是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鼓励各科研单位与高校院所合作,组建多学科攻关团队,开展耕地污染治理的基本理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治理修复和效果评估的配套技术体系。三是要科学制订绿色治理方案。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绿色技术,大力推广绿肥,积极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增强农民秸秆还田意识,促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实现化肥农药减量目标。
加强科学谋划,构建耕地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为耕地污染治理提供保障能力。一是要正确认识,科学谋划。各级政府要认识到耕地污染治理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利用,搞好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建立健全一体化土壤污染防治协调联动机制,统筹实施,科学推进;要加大宣传力度,压实镇村两级责任,建立一户一策台账,强化农民耕地保护直接主体责任。二是要加大投入。耕地污染治理面积大,任务重,要积极对接中央省市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强项目申报,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的持续稳定投入;县级政府要履行治理主体责任,建立耕地污染治理投入长效机制,统筹相关涉农资金和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要建立耕地污染治理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谁治理、谁利用”的模式,加快完善农业绿色奖补政策,鼓励农户、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合作,积极参与耕地污染治理。三是要加强县乡两级耕地污染治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在涉农高校选调土肥、农化、环保、农学、植保等专业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一线服务,加强现有人员培训,为耕地污染治理提供人才支撑。四是要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分析仪器装备现代化建设。要装备先进的现代化的成套分析测试仪器,能快捷采集、高效处理样本,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这是科学开展污染防治工作的前提。五是要建立完善耕地污染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耕地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全过程质量监管,加强有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监管,切实提高项目监管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作者李建安,系民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支部主委、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院长)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但是我国耕地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由于耕地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复杂性、难逆转性等特点,治理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耕地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当前耕地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点:一是耕地污染详情尚未摸清,污染耕地治理缺乏过硬的科学依据;二是耕地污染治理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治理与修复费用高,资金缺口大;三是耕地污染治理技术体系、监管体系不完善,治理不规范、效果欠佳。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治理,确保农业安全高质量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基础普查,摸清污染底数,建立数据库,为耕地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各地要全面开展耕地污染清查、动态监测,建立县乡村耕地质量分级台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台账,通过排查、筛选,完成受污染耕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定,更新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建立完整的、系统的耕地污染信息档案和准确可信的基础数据库,构建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数据共享,充分发挥耕地污染治理大数据在土壤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为耕地分类治理和农产品分级分类销售奠定基础。
加强源头治理,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为耕地保护利用提供安全保障。要重新清理修订化肥、农药企业生产标准,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从源头上严禁重金属超标的肥料、农药产品从生产工厂流入市场;要严格工业废水废渣和养殖粪污排放治理,防止排入农田,污染耕地。
加强科技攻关,形成成熟配套的治理技术体系,为耕地污染治理提供科技支撑。一是要坚持长期治理、整体治理理念。要认识到耕地污染治理的长期性,一些“短、平、快”的治理思路不科学,要予以摒弃;要注重区域整体治理,完善治理方案,保障治理效果,防止二次污染。二是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鼓励各科研单位与高校院所合作,组建多学科攻关团队,开展耕地污染治理的基本理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治理修复和效果评估的配套技术体系。三是要科学制订绿色治理方案。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绿色技术,大力推广绿肥,积极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增强农民秸秆还田意识,促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实现化肥农药减量目标。
加强科学谋划,构建耕地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为耕地污染治理提供保障能力。一是要正确认识,科学谋划。各级政府要认识到耕地污染治理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利用,搞好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建立健全一体化土壤污染防治协调联动机制,统筹实施,科学推进;要加大宣传力度,压实镇村两级责任,建立一户一策台账,强化农民耕地保护直接主体责任。二是要加大投入。耕地污染治理面积大,任务重,要积极对接中央省市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强项目申报,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的持续稳定投入;县级政府要履行治理主体责任,建立耕地污染治理投入长效机制,统筹相关涉农资金和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要建立耕地污染治理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谁治理、谁利用”的模式,加快完善农业绿色奖补政策,鼓励农户、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合作,积极参与耕地污染治理。三是要加强县乡两级耕地污染治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在涉农高校选调土肥、农化、环保、农学、植保等专业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一线服务,加强现有人员培训,为耕地污染治理提供人才支撑。四是要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分析仪器装备现代化建设。要装备先进的现代化的成套分析测试仪器,能快捷采集、高效处理样本,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这是科学开展污染防治工作的前提。五是要建立完善耕地污染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耕地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全过程质量监管,加强有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监管,切实提高项目监管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作者李建安,系民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支部主委、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