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2-07 10:44:38 来源:团结报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的持久奋斗目标,也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共二十大报告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群体,呈现与传统的阶级阶层结构不同的特质,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具有契合性,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重要力量。
可助力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有14亿人口,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客观现实,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为创造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了巨大市场需求、人口红利,也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了压力和难题,使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面临严峻考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将14亿人口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发挥人口规模巨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优势,解决人口规模巨大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难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遵循和出发点、落脚点,逐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2021年调查统计,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总体数量约为9100万,并且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规模和外延将进一步扩大。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掌握着资本、技术、劳动、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其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重要主体。认真贯彻落实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壮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规模,引导他们积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才能,有利于进一步凸显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弥补人口规模巨大的劣势。
可助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要部署。共同富裕作为一种追求目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指标,既要实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发达状态,又要让现代化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满足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远景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国人民共建共享。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鼓励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奋斗,共同担负起推进共同富裕的责任。
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力量。整体而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属于中等收入群体,且规模庞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促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发展壮大,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同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智力优势为助推共同富裕提供人才基础,其专业优势为助推共同富裕提供技术支撑,其资源优势为助推共同富裕提供平台保障。
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要统筹规划、齐头并进,不仅要求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为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来源广泛、构成复杂,广泛分布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涉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有力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要主体。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高、自主意识强、创新意识强,掌握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专门技术,是推动企业创新创造的中坚力量,有助于全面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力量,如律师在加强宪法实施、提高立法质量,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以及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由职业人员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自由撰稿人、网络作家、自由画家、书法家直接从事文化事业,关系国家文化战略发展,关系大众文化消费、国民阅读和青少年成长,甚至关系文化软实力提升和国家形象传播,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媒体从业人员是新媒体平台的经营者,可以影响网络话语权和大众舆论,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他们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是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得力助手。
(作者:胡芬芳,系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教师)
[ 责任编辑:闻超 ]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的持久奋斗目标,也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共二十大报告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群体,呈现与传统的阶级阶层结构不同的特质,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具有契合性,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重要力量。
可助力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有14亿人口,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客观现实,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为创造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了巨大市场需求、人口红利,也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了压力和难题,使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面临严峻考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将14亿人口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发挥人口规模巨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优势,解决人口规模巨大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难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遵循和出发点、落脚点,逐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2021年调查统计,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总体数量约为9100万,并且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规模和外延将进一步扩大。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掌握着资本、技术、劳动、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其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重要主体。认真贯彻落实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壮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规模,引导他们积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才能,有利于进一步凸显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弥补人口规模巨大的劣势。
可助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要部署。共同富裕作为一种追求目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指标,既要实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发达状态,又要让现代化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满足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远景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国人民共建共享。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鼓励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奋斗,共同担负起推进共同富裕的责任。
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力量。整体而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属于中等收入群体,且规模庞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促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发展壮大,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同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智力优势为助推共同富裕提供人才基础,其专业优势为助推共同富裕提供技术支撑,其资源优势为助推共同富裕提供平台保障。
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要统筹规划、齐头并进,不仅要求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为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来源广泛、构成复杂,广泛分布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涉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有力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要主体。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高、自主意识强、创新意识强,掌握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专门技术,是推动企业创新创造的中坚力量,有助于全面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力量,如律师在加强宪法实施、提高立法质量,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以及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由职业人员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自由撰稿人、网络作家、自由画家、书法家直接从事文化事业,关系国家文化战略发展,关系大众文化消费、国民阅读和青少年成长,甚至关系文化软实力提升和国家形象传播,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媒体从业人员是新媒体平台的经营者,可以影响网络话语权和大众舆论,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他们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是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得力助手。
(作者:胡芬芳,系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