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E家  >  

吴玉章的爱国主义情怀

发布时间:2023-02-09 08:44:13 来源:团结报

吴玉章

吴玉章(1878年-1966年),原名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的一生,先后经历了清朝的衰败、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因而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革命实践经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吴玉章毕生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在探索民族解放之路、国家复兴之路、教育强国之路时,不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依然折射出时代耀眼的光芒。

创建群团组织 培育革命有生力量

帝国主义入侵、民族陷入危亡,特别是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吴玉章清楚认识到清朝的腐朽。1903年,吴玉章东渡日本留学。在学习与实践中,开始接触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随着留日学生增多,革命思想迅速在日本广泛传播,因而他于1905年协助孙中山等革命同志组建了中国第一个有组织、有理论纲领的革命政党同盟会,推动了彼时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发展,为中国革命事业组织了大批有生力量。

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为党培养人才。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持续扩大,吴玉章由同盟会派往四川工作。在四川,他组织成立四川留法俭学公会,派出大批青年赴法留学。辛亥革命失败后,吴玉章有感于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决心继续组织青年留学,为革命培育人才。1915年,吴玉章联合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在法国成立了华法教育会,为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留法提供学习新思想的机会与平台,鼓励和帮助志向远大的青年人走出国门,探索救国之路。在这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群体中,涌现了周恩来、邓小平、王为飞、赵世炎、陈延年、陈毅等革命中坚力量。他们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西欧土地上,用先进的理论分析中国发展现状,探索出一条用共产主义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特殊道路,造就了一批爱国主义的信仰者、革命理论的践行者、民族解放的先行者。

组织成立“全川自治联合会”,宣传共产主义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的兴起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新思想带来新认识,吴玉章认为,消灭国内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压迫与改造中国社会,是当前革命的唯一道路。彼时中国南方各省“自治运动”风起云涌,他在四川组织成立全川自治联合会,一方面通过联合会的自治宣言和十二条纲领宣传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在宣传过程中逐步培养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四川联合自治活动让吴玉章和广大谋求救国之道的进步人士更清楚地认识现实:在封建军阀残酷统治下,中国社会根本毫无民主可言,走自治联合的道路必然失败,要拯救中国,最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斗争的、革命的”党。

组建中国青年共产党,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1923年,四川自治联合会在军阀的干预下,革命事业进入低潮。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吴玉章与杨闇公等在四川成都组织成立“中国青年共产党”(也称“中国YC团”),创办《赤心评论》,创设工会农会,团结工农群众与封建军阀势力与帝国主义展开斗争。如在制定中国青年共产党的纲领与章程中公开无产阶级的革命就是要夺取政权,并详细规定了组织纪律。此外,他还在中国青年共产党内部发起成立社会主义研究会,组织成员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青年共产党人的政治觉悟,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厚植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1925年,得知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47岁的吴玉章极为兴奋,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创办进步报刊 宣传马克思主义

革命年代,报纸是制造社会舆论、传播先进思想的重要平台。吴玉章通过创办和资助报刊,发表政论、时评文章等活动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其中,最具典型代表、产生显著影响的要数《赤心评论》和《救国时报》。这些报刊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胜利经验,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从而吸引了大批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他们了解世界、认清国内发展现状,找准救国出路提供新思考、回答新问题、指明新方向。

创办《赤心评论》杂志,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青年共产党成立后,迫切需要一本理论机关刊物宣传青年共产党的纲领路线、行动目标、革命路线等。为此,《赤心评论》应运而生。《赤心评论》以反帝反封建军阀,争取无产阶级解放,建立社会主义为目标,在理论战线上为中国青年共产党服务。创办之初,经费紧张,吴玉章曾捐助50大洋作为印刷费,支持杂志宣传工作。不仅如此,他还作为该杂志的主要撰稿人,宣传马克思主义。1924年,他在《赤心评论》上连续发表《马克思派社会主义的势力》和《人类生活问题应如何解决》两篇重要文章,揭示封建军阀的反动性与帝国主义的剥削性,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让更多青年关注马克思主义。

领导发行《救国时报》,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救国时报》的前身是《救国报》。《救国报》创办于1935年,是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机关报,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外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的主要阵地。但彼时,国民党南京政府致电巴黎当局,从中作梗,一度使《救国报》面临停刊。1935年,吴玉章受中国共产党委派,秘密来到巴黎领导《救国报》的复刊工作。吴玉章通过变更刊名,把《救国报》改成《救国时报》,将编辑部迁移至莫斯科,避免因政治原因而停刊的风险。此外,他还扩大了报纸发行量和规模,使《救国时报》蒸蒸日上。

吴玉章在创办《救国时报》时,坚持向世界宣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不仅开设诸如《社论》等专栏宣传抗日主张,还经常发表海内外各党派、各界爱国人士救国言论,努力形成海内外抗日统一战线。此外,《救国时报》也不断介绍俄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及其成就,宣传共产主义运动,并积极在旅欧共产党人中间开展工作,加强中国共产党与欧洲各国共产党的联系与交流。

创建现代学校 为国家培育人才

吴玉章在教育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曾历任多所学校的校长,因他直接面对思想进步、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所以他更能接受彼时作为新思想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这也使他的教育理念更具现代化特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坚持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迪学生智慧,为学生树立爱国主义远大信念,也为中国革命事业、民族抗战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高水平人才。

担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建设马克思主义队伍。1922年,吴玉章应邀前往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校长。在高师的两年时光,吴玉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培养了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爱国主义信仰的马克思主义队伍。如他积极引进和任用新派人物从事教学,夯实“崇尚学术,启用新派”的办学宗旨;完善学科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重视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及实践教学,派遣留学生,为党育人;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师追讨欠薪,设置旁听生制度;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在学生群体中传播等,使尊师重教在成都高师蔚然成风,既夯实了成都高师人文底蕴,又造就一批有着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人才。

担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培养马克思主义文艺队伍。1939年,吴玉章被党中央任命为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担负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以“培养一支有马列主义立场、有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新型文艺队伍”为目标,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任职期间,吴玉章既注重提升师生文艺理论的专业素养,又强调政治素质的提高。通过院系调整,初设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后增设文学系,明确院系发展方向。为了紧密联系实际,吴玉章还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创设文艺工作团、实验剧团、歌舞团、美术工作团以及其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创作,激发和鼓舞师生创作热情。办学近7年内,共培养学生500多名,培养了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艺术工作者。同时也创作出诸如歌剧《白毛女》、《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在抗日战争时期极富影响力的作品,活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提振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开展统战工作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为了动员群众参与革命,尽快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吴玉章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曾说:“我们作革命运动的人,不能脱离群众,也不能脱离政治舞台。”在与封建军阀势力、国民党反动派、外国侵略势力的斗争中,吴玉章都会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发挥各个党派的作用,维护国家统一,展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推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凝聚反帝爱国主义力量。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各地反帝爱国运动风起云涌。然而,在国民党内部则出现了反共浪潮,特别是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与封建军阀、帝国主义势力勾结,公开反共,打击甚至杀害共产党人,国共合作岌岌可危。1925年,吴玉章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向党中央提出回四川“巩固和整顿国民党组织以发展左派力量”。到达重庆后,吴玉章借助自身参加革命多年而积累的人脉关系与社会影响力,同四川各界人士开展广泛交往,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巩固国共合作基础,凝聚起反帝爱国主义力量。

进行政治动员,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把吴玉章从莫斯科派往巴黎负责国际宣传工作。吴玉章深感责任重大,希望通过宣传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事迹,吸引国际舆论的关注,团结世界一切反法西斯的进步力量。为此,吴玉章在法国召集了一次新闻记者招待会,介绍了中国抗战情形。会上有记者问,中国没有海军,武器不够怎么抗日?吴玉章一句“战争主要的不是靠武器而是靠人民”引起与会记者热烈赞同。此外,他还向那些同情中国抗日的工人群众做宣传,并产生了积极成效,以致日本人向法国买军火时,遭到法国工厂、英法轮船码头工人罢工抗议。在国际上,吴玉章为中国人民抗日所做的宣传与政治动员,为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赢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在经历旧民主革命后,吴玉章终于在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人民性与真理性,并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一以贯之地将自身的命运与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解放和发展事业服务,用一生践行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熊杰,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 责任编辑:赵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