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党员、“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杨亚伟:高标准农田里的科技范儿
发布时间:2023-02-14 10:26:10 来源:团结报

2021年,杨亚伟(左二)在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开展农业科技服务。

杨亚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薛蒙蒙 摄
“85后”杨亚伟面庞黝黑,不爱潮牌,最爱戴的是草帽。看着同龄人纷纷到城市发展,他却说:“这一辈子就扎根在乡村了!”
作为民革河南开封市鼓楼区总支主委、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杨亚伟有着自己的野心和追求:“为农民解决灌溉靠天的问题,让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是我最大的心愿。”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近年来,杨亚伟和团队通过科技赋能,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智慧农业等领域,已累计服务中原大地和华北平原近千万亩农田。
致力于现代化智能灌溉建设
小时候的杨亚伟没少干农活,尤其是翻红薯、收玉米。“为了防止红薯茎叶疯长,需要把茎叶拨到一边。我一个人翻两亩地,早上翻到10点,但有时太阳太毒了,只能等傍晚再接着翻。”从农村走出来的他,对种地的累和苦有着深刻的记忆。抱着“科技兴农”的想法,他和团队于2020年创立了瑞通农科。
为了理解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杨亚伟常年奔走在乡垄沟渠间和乡亲父老打交道,他的后备箱最常备的是草帽。“我到了地里边就随手送草帽给大家,比啥都管用。农民他们会把馍呀、瓜呀的都塞给你。”得到农民们的认可,这是让他最开心的事。
杨亚伟说,他现在的工作就是“排雷”,需要解决耕种时面临的各种突发情况。“种地的时候就怕四个字——‘天灾人祸’。‘天灾’可以是任何天气,冰、雪、雨对农作物来说可能都是致命的。”
为了应对“天灾”,杨亚伟带领团队搭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其中主推的产品是智能玻璃钢一体化井房。传统的灌溉方式是沟渠灌溉,大家都是去井房抽水浇地。而现在杨亚伟团队主推智能井房替代老式的砖混井房,它搭载了5G云智能物联网控制终端,能把土壤含水量、电量、温度、湿度、墒情都传输进去,轻松实现了即便是农民在家里吃饭,也能在手机上观测土地的情况。
“在这片高标准农田里,搭建了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哪块田里缺水了、土壤是否该追肥了、有没有发生病虫害,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我们根据作物长势自动调整水肥药的配比,然后肥随水走,点点鼠标就可以了……”杨亚伟自豪地说。
从实地勘测、到高标准农田的规划设计,从玻璃钢产品的研发、到先进统一的生产流水线,从每一根地埋管线的铺设,到每一口农机井的配套,从现代化科技中心,到平移式喷灌机……杨亚伟致力于现代化智能灌溉建设,充分融合5G及物联网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农耕,让高标准农田充满科技味儿。
为了增加科技创新供给,杨亚伟和团队加大科研投入,先后获得一百余项专利和知识产权,同时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产学研用交流。“以‘建为用、建能管’为宗旨,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高效能地做好、做实、做深。”杨亚伟说。
新模式解决“谁来种地”难题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08%,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谁来种地”问题凸显。确保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
“现在很多种地的农民是‘50后’、‘60后’,‘70后’、‘80后’大多是不愿意种地,‘90后’‘00后’甚至不了解耕地,这种情况下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谁来去保障?我认为需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杨亚伟认为,光有技术是不行的,还需要让更新迭代的科技成果下沉到乡镇,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更有利于打造高标准农田及示范区。
为了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杨亚伟带领公司积极参与建设“政府+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新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由村集体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协议,将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公司统一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农户则可得到土地租金、经营分红、务工收入等。
这个模式是规模化经营的基础,在和农户们打交道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杨亚伟是这么比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比建房子,楼房建好了后,开发商、建筑商、销售方都走了,只有用户和物业公司留下来了。杨亚伟和他的团队就是那个物业公司,保障农田的高产建设。”
这个模式具体如何惠农?这笔账他帮农民算好了:一是减人力,农民不用一年四季“趴”在地里;二是增收入,在土地托管的情况下,农户每亩能分到1000多元,比自己种地收益高;三是乡镇村集体参与分红,获得部分收益。最终实现企业、农户和村集体多方盈利的局面。
如今,杨亚伟和他的团队不仅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建设成高标准农田“万亩方”示范区,还在开封市祥符区等多个县区,打造了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示范区。杨亚伟牵头完成的“5G智慧农业管理”数字化应用技术项目,被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评为“2021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
谈起未来规划,杨亚伟说:“力争在2030年实施不低于30万亩、农业规模化‘一建双托管模式’的示范基地,助农业更高产、建乡村更美丽、帮农民更幸福,为巩固脱贫攻坚,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民营企业的积极贡献。”
扎根农村为农献智
开封市祥符区是民革开封市委会对口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的对象。2018年5月,民革开封市委会主委张志刚带领杨亚伟等农业领域民革党员,围绕打通贫困村庄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展开调研。杨亚伟积极响应民革开封市委会号召,向祥符区刘店乡尚店村捐赠总价值约30万元的节水灌溉惠农工程设备,修建安装射频卡智能控制系统等配套设施,实现了“刷卡即出水”灌溉,帮助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同时实现省时、节水、环保等多方面的效益,助力打通村庄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
在杨亚伟等各方的引领带动下,有313家企业与551个村结成帮扶对象,共实施帮扶项目569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97亿元,受益人口56400多人。
作为开封市政协委员,杨亚伟写了20余份提案,近半数涉及“三农”领域,例如《关于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我市加强推广智慧农业装备数据信息化技术》《加大支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力度,助力我市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其中,部分提案被评为开封市政协年度重点提案。
在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评选表彰活动中,杨亚伟获得“2021年度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同时,他还荣获“2022年河南省第26届青年五四奖章”“2022年开封市第十五届青年科技奖”等诸多荣誉。
戏称自己为农田“物业”的杨亚伟,认为自己要学的地方还有很多。《中国共产党农史纲要》是他时常翻阅的一本书。他还经常将这本书送给身边的人,希望大家都能认真研读“三农”领域的“宝典”。
“作为一名开封民革基层组织主委,我会紧紧围绕开封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用信息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勇做开封市乡村振兴的开路先锋。”杨亚伟说。(见习记者 薛蒙蒙 记者 周福志)
[ 责任编辑:李艳鹤 ]
2021年,杨亚伟(左二)在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开展农业科技服务。
杨亚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薛蒙蒙 摄
“85后”杨亚伟面庞黝黑,不爱潮牌,最爱戴的是草帽。看着同龄人纷纷到城市发展,他却说:“这一辈子就扎根在乡村了!”
作为民革河南开封市鼓楼区总支主委、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杨亚伟有着自己的野心和追求:“为农民解决灌溉靠天的问题,让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是我最大的心愿。”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近年来,杨亚伟和团队通过科技赋能,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智慧农业等领域,已累计服务中原大地和华北平原近千万亩农田。
致力于现代化智能灌溉建设
小时候的杨亚伟没少干农活,尤其是翻红薯、收玉米。“为了防止红薯茎叶疯长,需要把茎叶拨到一边。我一个人翻两亩地,早上翻到10点,但有时太阳太毒了,只能等傍晚再接着翻。”从农村走出来的他,对种地的累和苦有着深刻的记忆。抱着“科技兴农”的想法,他和团队于2020年创立了瑞通农科。
为了理解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杨亚伟常年奔走在乡垄沟渠间和乡亲父老打交道,他的后备箱最常备的是草帽。“我到了地里边就随手送草帽给大家,比啥都管用。农民他们会把馍呀、瓜呀的都塞给你。”得到农民们的认可,这是让他最开心的事。
杨亚伟说,他现在的工作就是“排雷”,需要解决耕种时面临的各种突发情况。“种地的时候就怕四个字——‘天灾人祸’。‘天灾’可以是任何天气,冰、雪、雨对农作物来说可能都是致命的。”
为了应对“天灾”,杨亚伟带领团队搭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其中主推的产品是智能玻璃钢一体化井房。传统的灌溉方式是沟渠灌溉,大家都是去井房抽水浇地。而现在杨亚伟团队主推智能井房替代老式的砖混井房,它搭载了5G云智能物联网控制终端,能把土壤含水量、电量、温度、湿度、墒情都传输进去,轻松实现了即便是农民在家里吃饭,也能在手机上观测土地的情况。
“在这片高标准农田里,搭建了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哪块田里缺水了、土壤是否该追肥了、有没有发生病虫害,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我们根据作物长势自动调整水肥药的配比,然后肥随水走,点点鼠标就可以了……”杨亚伟自豪地说。
从实地勘测、到高标准农田的规划设计,从玻璃钢产品的研发、到先进统一的生产流水线,从每一根地埋管线的铺设,到每一口农机井的配套,从现代化科技中心,到平移式喷灌机……杨亚伟致力于现代化智能灌溉建设,充分融合5G及物联网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农耕,让高标准农田充满科技味儿。
为了增加科技创新供给,杨亚伟和团队加大科研投入,先后获得一百余项专利和知识产权,同时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产学研用交流。“以‘建为用、建能管’为宗旨,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高效能地做好、做实、做深。”杨亚伟说。
新模式解决“谁来种地”难题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08%,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谁来种地”问题凸显。确保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
“现在很多种地的农民是‘50后’、‘60后’,‘70后’、‘80后’大多是不愿意种地,‘90后’‘00后’甚至不了解耕地,这种情况下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谁来去保障?我认为需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杨亚伟认为,光有技术是不行的,还需要让更新迭代的科技成果下沉到乡镇,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更有利于打造高标准农田及示范区。
为了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杨亚伟带领公司积极参与建设“政府+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新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由村集体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协议,将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公司统一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农户则可得到土地租金、经营分红、务工收入等。
这个模式是规模化经营的基础,在和农户们打交道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杨亚伟是这么比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比建房子,楼房建好了后,开发商、建筑商、销售方都走了,只有用户和物业公司留下来了。杨亚伟和他的团队就是那个物业公司,保障农田的高产建设。”
这个模式具体如何惠农?这笔账他帮农民算好了:一是减人力,农民不用一年四季“趴”在地里;二是增收入,在土地托管的情况下,农户每亩能分到1000多元,比自己种地收益高;三是乡镇村集体参与分红,获得部分收益。最终实现企业、农户和村集体多方盈利的局面。
如今,杨亚伟和他的团队不仅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建设成高标准农田“万亩方”示范区,还在开封市祥符区等多个县区,打造了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示范区。杨亚伟牵头完成的“5G智慧农业管理”数字化应用技术项目,被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评为“2021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
谈起未来规划,杨亚伟说:“力争在2030年实施不低于30万亩、农业规模化‘一建双托管模式’的示范基地,助农业更高产、建乡村更美丽、帮农民更幸福,为巩固脱贫攻坚,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民营企业的积极贡献。”
扎根农村为农献智
开封市祥符区是民革开封市委会对口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的对象。2018年5月,民革开封市委会主委张志刚带领杨亚伟等农业领域民革党员,围绕打通贫困村庄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展开调研。杨亚伟积极响应民革开封市委会号召,向祥符区刘店乡尚店村捐赠总价值约30万元的节水灌溉惠农工程设备,修建安装射频卡智能控制系统等配套设施,实现了“刷卡即出水”灌溉,帮助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同时实现省时、节水、环保等多方面的效益,助力打通村庄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
在杨亚伟等各方的引领带动下,有313家企业与551个村结成帮扶对象,共实施帮扶项目569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97亿元,受益人口56400多人。
作为开封市政协委员,杨亚伟写了20余份提案,近半数涉及“三农”领域,例如《关于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我市加强推广智慧农业装备数据信息化技术》《加大支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力度,助力我市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其中,部分提案被评为开封市政协年度重点提案。
在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评选表彰活动中,杨亚伟获得“2021年度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同时,他还荣获“2022年河南省第26届青年五四奖章”“2022年开封市第十五届青年科技奖”等诸多荣誉。
戏称自己为农田“物业”的杨亚伟,认为自己要学的地方还有很多。《中国共产党农史纲要》是他时常翻阅的一本书。他还经常将这本书送给身边的人,希望大家都能认真研读“三农”领域的“宝典”。
“作为一名开封民革基层组织主委,我会紧紧围绕开封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用信息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勇做开封市乡村振兴的开路先锋。”杨亚伟说。(见习记者 薛蒙蒙 记者 周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