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戏曲传播的多维思考
发布时间:2023-02-18 11:37:39 来源:团结报
在某种意义上,当外部环境逐渐变得更有利于戏曲繁荣时,如何解决传承与传播这两大难题,更成为戏曲界必须直面并解决的关键。近年来,戏曲领域对传承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有目共睹,但是如何突破传播困局,仍是显而易见的难题。
在这个融媒体时代,通过各种新的途径强化戏曲的传播早就成为共识,而2022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的制作播出,无疑将各类电视戏曲节目的传播能量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戏曲类电视节目创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浙江卫视数年前举办的《中国好声音》栏目就是其时电视节目的“顶流”,而越剧是戏曲中最有观众缘的剧种之一,两相叠加,果然取得了超出预想的效果,短短几期节目过后,长视频和短视频播放量就轻松地双双过亿,并在持续播放中迅速增长。更重要的是,茅威涛领衔的戏曲名家团队以及越剧表演艺术的魅力,成功地成为节目中最为“吸睛”的因素,为戏曲传播提供了新的启示。
电视助力戏曲传播胜在抓住本质
其实运用电视手段助力戏曲传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戏曲类电视栏目和节目长期以来收视并不理想,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实情。多年前河南卫视的《梨园春》节目一度火爆,然而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久,而且其传播对象多限于戏迷,同温层取暖的特点非常明显。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地卫视不同程度地逐渐以收视率为理由裁撤戏曲类的栏目节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电视行业对戏曲类节目的认识与态度。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态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各地电视台获得了恢复与创办戏曲电视栏目节目的新动力,原央视著名主持人白燕升辗转多家省级电视台,如他主导的戏曲类节目包括山西卫视的《伶人王中王》、湖北卫视的《戏码头》等。这些栏目节目之所以都能取得不俗成绩,白燕升的个人声誉固然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他在内容遴选方面符合以戏曲本体为基准的遴选原则。近几年来,央视戏曲频道迎来力度最大的改版潮,《九州大戏台》等常设栏目比此前更注重地方戏剧种的重点剧目,同时随着京剧“像音像”工程的推进,播出多年的“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有了更丰富的内容,成为央视不间断播出京剧经典剧目的主要平台。在此基础上,央视还陆续开设《角儿来了》《拿手好戏》《戏韵家国情》《青春戏苑》《一鸣惊人》等新栏目,试图通过多种手段吸引更多的观众。央视戏曲频道早就形成了一批较固定的受众,加上一般观众对央视戏曲频道的固化印象,要努力开拓新的观众源,其实并不容易。
戏曲的传播并非适合流行明星来“助阵”
戏曲的传播历经数十个年头,最初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一代传媒人,早就在代际更替中退出了传播行业;更由于传播媒介的急速更新,短时期内要出现较多适应新媒体的戏曲传播者并不现实。常有对戏曲领域相对陌生的学者,误以为像戏曲这类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不接受、至少是不喜欢各类新的传播手段,实际上跨媒介的传播从一开始就渗透进戏曲,唱片、广播、电影和电视等媒介形式在中国落地之初,都依赖戏曲的内容才迅速获得普通民众的接纳。然而当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兴起时,情况却出现了极不利于戏曲发展的变化。不是戏曲界不重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这些便捷的传播手段,而是由于这个时代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客户端最重要的引流渠道变了,戏曲名家不再有这样的功能,取而代之的则是其他表演艺术门类的娱乐明星。因此,不是因为戏曲不适宜于通过影视和网络传播,而是戏曲演员很难满足这样的需求。一方面戏曲的整体影响力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确实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戏曲毕竟是一种更倾向于潜心体味的艺术,对观众的吸引方式通常是慢热型的,爱好者的情感表达较为温和持久。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传播者普遍渴望让流量快速变现,戏曲当然很难成为传播者优先选择的对象。那么,是否有可能让流量明星协助戏曲传播呢?类似的设想确实时有所见,包括央视多数戏曲类电视栏目邀请有影响的“流量”出场,以此让戏曲“借船出海”。然而细细分析这些栏目就不难发现,当明星始终占据着荧屏中心位置时,节目仍然只不过是明星的生活秀,它能让流量明星有新机会刷存在感,却很难对戏曲的传播与推广真正起到积极作用。有时甚至还会产生消极效应——冲着明星来的观众仍然只看到明星,并没有从他们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戏曲的魅力;而为了看戏才来的观众,则因为无法欣赏到优秀的戏曲表演,只能失望离去。2021年至2022年,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和北京广播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创新节目《最美中国戏》,开启了充分利用融媒体手段推广戏曲的新尝试。正由于其试图让明星为戏曲引流,从实际效果看,这样的传播策略实难达到预期。
戏曲广为流传,当重戏曲与传播的双重规律
戏曲的跨媒介传播既要掌握和尊重戏曲的艺术规律,也必须研究和尊重传播的规律,如何做到兼顾这两者,是考验戏曲跨媒介传播之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江苏卫视《2022江苏中秋戏曲晚会》是不多见的成功范例,晚会精选江苏多个戏曲剧种名家的经典表演,成为一席令人赏心悦目的精神盛宴,其成功原因就在于认识到戏曲的规律在电视传播中的作用。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栏目的制作播出,最初固然有通过“中国好声音”的品牌效应为越剧引流的打算,但在过程中却发生了不知不觉的变化。电视行业致力于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这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但是,假如电视行业只是将戏曲作为媒体时代的“扶贫”对象,其传播意愿与方式就很难超出象征性的范围。但《中国好声音》的赛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激烈的竞争与残酷的淘汰面前,参与者不得不离开被长期过度保护的舒适圈,恰恰是在这一背景下,戏曲本身所具有的潜力和能量得到充分激发,因此观众就有可能真正欣赏到戏曲的精彩。
(作者傅谨,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讲座教授)
[ 责任编辑:丁咪 ]
在某种意义上,当外部环境逐渐变得更有利于戏曲繁荣时,如何解决传承与传播这两大难题,更成为戏曲界必须直面并解决的关键。近年来,戏曲领域对传承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有目共睹,但是如何突破传播困局,仍是显而易见的难题。
在这个融媒体时代,通过各种新的途径强化戏曲的传播早就成为共识,而2022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的制作播出,无疑将各类电视戏曲节目的传播能量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戏曲类电视节目创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浙江卫视数年前举办的《中国好声音》栏目就是其时电视节目的“顶流”,而越剧是戏曲中最有观众缘的剧种之一,两相叠加,果然取得了超出预想的效果,短短几期节目过后,长视频和短视频播放量就轻松地双双过亿,并在持续播放中迅速增长。更重要的是,茅威涛领衔的戏曲名家团队以及越剧表演艺术的魅力,成功地成为节目中最为“吸睛”的因素,为戏曲传播提供了新的启示。
电视助力戏曲传播胜在抓住本质
其实运用电视手段助力戏曲传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戏曲类电视栏目和节目长期以来收视并不理想,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实情。多年前河南卫视的《梨园春》节目一度火爆,然而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久,而且其传播对象多限于戏迷,同温层取暖的特点非常明显。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地卫视不同程度地逐渐以收视率为理由裁撤戏曲类的栏目节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电视行业对戏曲类节目的认识与态度。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态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各地电视台获得了恢复与创办戏曲电视栏目节目的新动力,原央视著名主持人白燕升辗转多家省级电视台,如他主导的戏曲类节目包括山西卫视的《伶人王中王》、湖北卫视的《戏码头》等。这些栏目节目之所以都能取得不俗成绩,白燕升的个人声誉固然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他在内容遴选方面符合以戏曲本体为基准的遴选原则。近几年来,央视戏曲频道迎来力度最大的改版潮,《九州大戏台》等常设栏目比此前更注重地方戏剧种的重点剧目,同时随着京剧“像音像”工程的推进,播出多年的“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有了更丰富的内容,成为央视不间断播出京剧经典剧目的主要平台。在此基础上,央视还陆续开设《角儿来了》《拿手好戏》《戏韵家国情》《青春戏苑》《一鸣惊人》等新栏目,试图通过多种手段吸引更多的观众。央视戏曲频道早就形成了一批较固定的受众,加上一般观众对央视戏曲频道的固化印象,要努力开拓新的观众源,其实并不容易。
戏曲的传播并非适合流行明星来“助阵”
戏曲的传播历经数十个年头,最初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一代传媒人,早就在代际更替中退出了传播行业;更由于传播媒介的急速更新,短时期内要出现较多适应新媒体的戏曲传播者并不现实。常有对戏曲领域相对陌生的学者,误以为像戏曲这类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不接受、至少是不喜欢各类新的传播手段,实际上跨媒介的传播从一开始就渗透进戏曲,唱片、广播、电影和电视等媒介形式在中国落地之初,都依赖戏曲的内容才迅速获得普通民众的接纳。然而当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兴起时,情况却出现了极不利于戏曲发展的变化。不是戏曲界不重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这些便捷的传播手段,而是由于这个时代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客户端最重要的引流渠道变了,戏曲名家不再有这样的功能,取而代之的则是其他表演艺术门类的娱乐明星。因此,不是因为戏曲不适宜于通过影视和网络传播,而是戏曲演员很难满足这样的需求。一方面戏曲的整体影响力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确实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戏曲毕竟是一种更倾向于潜心体味的艺术,对观众的吸引方式通常是慢热型的,爱好者的情感表达较为温和持久。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传播者普遍渴望让流量快速变现,戏曲当然很难成为传播者优先选择的对象。那么,是否有可能让流量明星协助戏曲传播呢?类似的设想确实时有所见,包括央视多数戏曲类电视栏目邀请有影响的“流量”出场,以此让戏曲“借船出海”。然而细细分析这些栏目就不难发现,当明星始终占据着荧屏中心位置时,节目仍然只不过是明星的生活秀,它能让流量明星有新机会刷存在感,却很难对戏曲的传播与推广真正起到积极作用。有时甚至还会产生消极效应——冲着明星来的观众仍然只看到明星,并没有从他们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戏曲的魅力;而为了看戏才来的观众,则因为无法欣赏到优秀的戏曲表演,只能失望离去。2021年至2022年,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和北京广播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创新节目《最美中国戏》,开启了充分利用融媒体手段推广戏曲的新尝试。正由于其试图让明星为戏曲引流,从实际效果看,这样的传播策略实难达到预期。
戏曲广为流传,当重戏曲与传播的双重规律
戏曲的跨媒介传播既要掌握和尊重戏曲的艺术规律,也必须研究和尊重传播的规律,如何做到兼顾这两者,是考验戏曲跨媒介传播之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江苏卫视《2022江苏中秋戏曲晚会》是不多见的成功范例,晚会精选江苏多个戏曲剧种名家的经典表演,成为一席令人赏心悦目的精神盛宴,其成功原因就在于认识到戏曲的规律在电视传播中的作用。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栏目的制作播出,最初固然有通过“中国好声音”的品牌效应为越剧引流的打算,但在过程中却发生了不知不觉的变化。电视行业致力于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这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但是,假如电视行业只是将戏曲作为媒体时代的“扶贫”对象,其传播意愿与方式就很难超出象征性的范围。但《中国好声音》的赛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激烈的竞争与残酷的淘汰面前,参与者不得不离开被长期过度保护的舒适圈,恰恰是在这一背景下,戏曲本身所具有的潜力和能量得到充分激发,因此观众就有可能真正欣赏到戏曲的精彩。
(作者傅谨,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