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如挚友 年年相守
发布时间:2023-02-18 11:42:32 来源:团结报
“今年的春节正遇四九寒冬,居家品茗读书是件最幸福的事儿。”农历正月初四,我在朋友圈发了四张阅读《加缪全集》的照片和几句读书感言,天南海北的微友纷纷点赞,这个假期就在7天的乐读中读过,用阅读开启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沉淀过往,迎来新光。书如挚友,年年相守。
父母给起的乳名叫文起,我不知父母给我起名的用意,但我时常对自己说,回忆我几十年来求学、工作的经历,每一点滴的进步,无不因文而起。感恩父母从小对于我的期望,我也没有辜负父母对我的培养。读书也好,写作也罢,有多么丰富的人生,就有多么丰富的品味,千姿百态的品味,读的是味,品的是道。
从小偏向文科的我,就有读书、购书、剪报的习惯。在上学时,我就购买了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曹雪芹的《红楼梦》、李凖的《黄河东流去》、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很多很多的古今中外名著,还有《新闻与写作》,以及《鲁迅全集》等,包括当时的畅销书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我还年年订阅《读者》《青年文学》等。我更喜欢唐诗、宋词,且购买了各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还记得在小时候学诗时常听老师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现在我才真正感受到,不读李白的诗,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读杜甫的诗,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同年龄不同境遇下的随缘涉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博览群书中反省经验,涵养了我的书卷气质。
正如作家梁晓声所说,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它或许不能解决你眼中的难处,但会给你冲破困难的力量。对于我来说,读书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给我一种内在的力量,让我面对任何的事情时,都可以跳出当下环境的限制,不受局限。
用生活的感悟去读书,用读书的感悟去生活。2017年初,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作为一名队员,到黄河滩区祥符区刘店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为扎实做好脱贫攻坚,我购买了2017年底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庄严的承诺—兰考脱贫记》《大国扶贫》等,还有2020年6月出版的《张庄之问》等反映脱贫攻坚工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尤其是《庄严的承诺—兰考脱贫记》,这本书在当地书店购买不到,我专门让北京的朋友寄来。驻村三年,我整理了近20万字的驻村日记我整理的助力脱贫攻坚的通讯、随笔《兰桐花开》《黄河情刘店梦》等数十篇反映开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稿件,在报刊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其中《黄河情刘店梦》被开封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典型案例收入《开封脱贫攻坚故事会》,在2020年全省统一战线“助力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征文中获得一等奖。
我出差时,无论到了哪一座城市,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也有很多人说,现在都是信息化社会了,可以随时阅读各种电子图书。但我却认为,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一本纸质书是最快乐的事。我买书、读书、藏书可以说是非常杂的,除必须的专业书籍、工具书外,广涉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历史、地理、法律、新闻、人物传记等方方面面,还有反映本地特色的各种书籍,如《开封老街志》《万历开封府志校注》《东京梦华录》和各县区的县志,以及开封本土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等。
每次搬家时,总认为一些书读过了,还有的又破又旧,就随手扔了。但搬入新家后,却有些后悔,找哪本书用时找不到,又不得不重复的买。像《平凡的世界》《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已反复购买多次。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能力有更清醒的认知。我读书时都是用笔划做标记的,身边必备的工具是字典、词典、笔、纸、卡片。我一直保持着把书籍中的经典语句摘抄下来的习惯,或写成读书日记,或用卡片笔记法,以备自己写作时用。多年的实践使我感受到,用电脑打印文稿材料是走捷径,体现不出自己的感情、思想、灵魂,只有用笔、纸一遍一遍的修改整理,才能达到自己满意的地步。我自认为自己写得好的稿子,都是用笔和纸反复修改出来的。从参军入伍到回到地方工作,不管是在哪个岗位,我都坚持笔耕不辍,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和写作上。这些年撰写的新闻、报告文学、通讯、散文、诗歌、理论文章、读书体会等有2000多篇,300多万字,在《人民日报》《团结报》《河南日报》等主流报刊上发表,近百篇作品也被学习强国平台推送转发。
党的十八以来,我购买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摆脱贫困》《之江新语》等十几部书。我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进一步汲取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奋进的力量,不断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厚植了忠诚之心、感恩之心、奋进之心。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我的家庭处处都有“书香家庭”的氛围。近几年,中央电视台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成为我们全家必看的节目。这几档节目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让我们理解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正意义。儿子结婚后,去年搬入新居。我没有给他添置任何东西,只是在客厅专门打了书柜,把我藏书中的近千本各类书籍赠送给他们小两口,一个客厅又全是书。鼓励孩子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我每周推荐一本好书、阅读一段文字、分享一段故事,全家人坐在一起谈读书之趣,品读书之获,在诵读《论语》《三字经》《礼记》《史记》《诫子书》等经典书籍中,体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诗香中、在文学中,在与书籍相伴中,我的家庭其乐融融。
古人云:“第一等好事,唯有读书。”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讲过一句话:“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一生与书相伴,足矣。(李军涛)
[ 责任编辑:丁咪 ]
“今年的春节正遇四九寒冬,居家品茗读书是件最幸福的事儿。”农历正月初四,我在朋友圈发了四张阅读《加缪全集》的照片和几句读书感言,天南海北的微友纷纷点赞,这个假期就在7天的乐读中读过,用阅读开启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沉淀过往,迎来新光。书如挚友,年年相守。
父母给起的乳名叫文起,我不知父母给我起名的用意,但我时常对自己说,回忆我几十年来求学、工作的经历,每一点滴的进步,无不因文而起。感恩父母从小对于我的期望,我也没有辜负父母对我的培养。读书也好,写作也罢,有多么丰富的人生,就有多么丰富的品味,千姿百态的品味,读的是味,品的是道。
从小偏向文科的我,就有读书、购书、剪报的习惯。在上学时,我就购买了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曹雪芹的《红楼梦》、李凖的《黄河东流去》、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很多很多的古今中外名著,还有《新闻与写作》,以及《鲁迅全集》等,包括当时的畅销书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我还年年订阅《读者》《青年文学》等。我更喜欢唐诗、宋词,且购买了各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还记得在小时候学诗时常听老师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现在我才真正感受到,不读李白的诗,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读杜甫的诗,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同年龄不同境遇下的随缘涉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博览群书中反省经验,涵养了我的书卷气质。
正如作家梁晓声所说,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它或许不能解决你眼中的难处,但会给你冲破困难的力量。对于我来说,读书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给我一种内在的力量,让我面对任何的事情时,都可以跳出当下环境的限制,不受局限。
用生活的感悟去读书,用读书的感悟去生活。2017年初,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作为一名队员,到黄河滩区祥符区刘店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为扎实做好脱贫攻坚,我购买了2017年底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庄严的承诺—兰考脱贫记》《大国扶贫》等,还有2020年6月出版的《张庄之问》等反映脱贫攻坚工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尤其是《庄严的承诺—兰考脱贫记》,这本书在当地书店购买不到,我专门让北京的朋友寄来。驻村三年,我整理了近20万字的驻村日记我整理的助力脱贫攻坚的通讯、随笔《兰桐花开》《黄河情刘店梦》等数十篇反映开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稿件,在报刊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其中《黄河情刘店梦》被开封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典型案例收入《开封脱贫攻坚故事会》,在2020年全省统一战线“助力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征文中获得一等奖。
我出差时,无论到了哪一座城市,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也有很多人说,现在都是信息化社会了,可以随时阅读各种电子图书。但我却认为,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一本纸质书是最快乐的事。我买书、读书、藏书可以说是非常杂的,除必须的专业书籍、工具书外,广涉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历史、地理、法律、新闻、人物传记等方方面面,还有反映本地特色的各种书籍,如《开封老街志》《万历开封府志校注》《东京梦华录》和各县区的县志,以及开封本土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等。
每次搬家时,总认为一些书读过了,还有的又破又旧,就随手扔了。但搬入新家后,却有些后悔,找哪本书用时找不到,又不得不重复的买。像《平凡的世界》《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已反复购买多次。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能力有更清醒的认知。我读书时都是用笔划做标记的,身边必备的工具是字典、词典、笔、纸、卡片。我一直保持着把书籍中的经典语句摘抄下来的习惯,或写成读书日记,或用卡片笔记法,以备自己写作时用。多年的实践使我感受到,用电脑打印文稿材料是走捷径,体现不出自己的感情、思想、灵魂,只有用笔、纸一遍一遍的修改整理,才能达到自己满意的地步。我自认为自己写得好的稿子,都是用笔和纸反复修改出来的。从参军入伍到回到地方工作,不管是在哪个岗位,我都坚持笔耕不辍,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和写作上。这些年撰写的新闻、报告文学、通讯、散文、诗歌、理论文章、读书体会等有2000多篇,300多万字,在《人民日报》《团结报》《河南日报》等主流报刊上发表,近百篇作品也被学习强国平台推送转发。
党的十八以来,我购买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摆脱贫困》《之江新语》等十几部书。我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进一步汲取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奋进的力量,不断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厚植了忠诚之心、感恩之心、奋进之心。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我的家庭处处都有“书香家庭”的氛围。近几年,中央电视台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成为我们全家必看的节目。这几档节目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让我们理解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正意义。儿子结婚后,去年搬入新居。我没有给他添置任何东西,只是在客厅专门打了书柜,把我藏书中的近千本各类书籍赠送给他们小两口,一个客厅又全是书。鼓励孩子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我每周推荐一本好书、阅读一段文字、分享一段故事,全家人坐在一起谈读书之趣,品读书之获,在诵读《论语》《三字经》《礼记》《史记》《诫子书》等经典书籍中,体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诗香中、在文学中,在与书籍相伴中,我的家庭其乐融融。
古人云:“第一等好事,唯有读书。”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讲过一句话:“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一生与书相伴,足矣。(李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