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币见证中原解放区金融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23 08:47:04 来源:团结报

中州农民银行总行旧址

中州农民银行第一印钞厂旧址

中州农民银行总行总经理陈希愈

中州农民银行伍圆券

中州农民银行拾圆券
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革命政权都建立了自己的银行或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在不断探索金融支持革命战争和创立、巩固新政权的同时,这些金融机构亦担负起发行货币、支持根据地或解放区经济发展的任务,为新中国成立后开创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从1926年10月的大革命时期,到1949年3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仅湖北地区就相继建立了黄冈信用合作社、鄂豫皖苏维埃银行、鄂西农民银行、鄂北农民银行、鄂东南工农银行、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发行的货币有各种面值的纸币、铜币、银圆和临时股票等,有力地支持了各级革命政权的金融建设。在这些内容丰富的货币中,由中州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属于其中较晚的一种。
中州农民银行成立
1947年下半年,正值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各解放区革命武装的英勇战斗下,解放战争开始进入战略进攻阶段,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主力,与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及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三路大军驰骋中原,经过顽强作战,开辟了地跨河南、安徽、湖北、江苏、陕西五省,拥有4500多万人口的中原解放区。三路大军转战中原地区,军费颇巨,给养浩大,面临伪法币及土杂币充斥、物价飞涨、物资匮乏、民生凋敝等诸多经济困难。货币市场的混乱,是破决这些问题的最大障碍。当时的解放区货币市场主要有三类货币,比价各异,尤其是占据市场最大份额的法币,恶性膨胀极为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迅速夺取经济战场上的主动权,成立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银行,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
1948年1月25日,为驱除和肃清法币,夺取经济战场的主动权,保护解放区物资,繁荣经济,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成立中州农民银行,作出了《中原局关于发行中州农民银行钞票的决定》,规定中州币为中原局所属各区域统一的本位币,并做好中州币的印制准备工作。4月间,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和豫皖边区行政公署以军政首长的名义发布布告,将已定的方针政策公之于世。
1948年8月23日,中州农民银行正式成立,因中原各解放区没有真正连在一起,面对特殊的革命形势,各地的银行分支机构先行建立,率先建立的是5月1日成立的安徽界首支行,总行则是在各地有了一定数量的支行的基础上才成立的。中州农民银行总行初设于豫西的平顶山市宝丰县商酒务镇的赵官营村,当时的宝丰是中原军区司令部所在地,亦是中原解放区的政治、军事、金融中心。
中州农民银行总行总经理由原华北解放区冀南银行副行长陈希愈担任。陈希愈(1911年-2000年),山西霍州(今山西霍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野战卫生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金融工作,历任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区行行长、中共中央中南局财贸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中州农民银行发行货币,主要是以中原解放区的公粮公款、税收和公营事业的财产作为发行保证,其流通地域包括河南境内的陇海路以南、湖北境内的长江以北、安徽津浦路以西等广大地区,为这些地区的本位币。银行的业务除了发行货币,还承办吸收储蓄存款、办理汇兑、发放农工商贷款、代表民主政府管理金融等业务。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州农民银行总行行址数次迁移。1948年11月12日,中州农民银行迁至河南禹县,25日又迁至河南郑州。1949年5月迁至湖北武汉。其分支机构遍布豫陕鄂、豫皖苏、皖西、豫鄂、江汉、桐柏、陕南等地区。
中州农民银行发行的中州币
解放区各地的中州农民银行最初大多是与工商管理局合署办公,工商管理局正副局长兼任各地中州农民银行正副经理,后来还同贸易公司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截至1948年底,中州农民银行总行直辖管理的有郑州、开封、洛阳、许昌分行和白坡办事处,分辖管理的分支行有豫皖苏分行、豫西分行、桐柏分行、江汉分行、陕南分行,所辖县级以上机构有116个。
1948年5月间,野战军前委下达《关于发行中州农民银行钞票的指示》,要求“中州币的发行,分试发与普发两个阶段,即是由点到面,由城市到农村,有步骤地开展”。5月20日,沙河沿岸和平汉路西部最早开始发行货币,标志着中州币开始正式发行。由于时间仓促,这时候虽然已开始发行货币,但总行及各地的银行机构还未建立,只是在各部队设立了随军兑换所,负责进行货币兑换。中州币正式流通后,中共中央中原局发出指示,要求在解放区各地建立银行机构,确保解放区的金融秩序。
中州币,面值分别有壹分、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元、贰元、叁元、伍元、拾元、贰拾元、伍拾元、壹佰元、贰佰元等,其设计、印制是在豫皖苏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壹元以上的各种票面是委托华北解放区冀南帮忙印制,角票和分票则是由安徽界首新鑫石印馆承印,面值为壹分、伍分、壹角、贰角、伍角五种。后来在河南鲁山县白象店村成立了中州农民银行第一印钞厂,主要印制中州币伍元券和拾元券。这里距离总行所在地赵官营村40余公里,印钞设备由我党地下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从敌占区购得运回。当时的解放区因遭到国民党反动派严密的经济封锁,纸张、油墨等原材料十分匮乏,解放区政府动员和组织进步商人,利用中州农民银行所兑换的法币、银圆、黄金,到上海等地购进油墨和道林纸,确保了印制中州币的原材料供应。中州币印制好后,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核准后,才能移交中州农民银行发行。为驱逐法币等货币,发行本币,中共中央中原局采取了随时兑换银圆、禁止蒋币流通、财税政策支持、开设国营商店、打击假币等多种措施,鼓励解放区人民使用中州币。到了1949年初,金圆券在中原解放区已基本肃清,中州币成为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货币。
中原解放区江汉区域对中州币的发行,始于1948年8月下旬,当月中旬江汉区行成立。1948年夏天,江汉军区为适应解放区经济的需要,在随县(今湖北随州)黄木塘建立中州币印票厂,同年12月,为应对“反扫荡”的斗争形势,印票厂迁至钟祥市张集镇与客店镇之间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的唐家河山洼。印票厂设有石印、完成、会计三个股,加上警卫排共有150余人。按照分工,石印股负责印刷币票,完成股负责打号码、盖印章和清点成捆,会计股负责复核清点、登记账簿和保管上解。印票厂行政上属江汉军区负责,业务上归江汉行署管理。
由中州农民银行江汉支行发行的中州币有两种面值。
中州农民银行伍圆券,长方形,四周有装饰纹饰,中部圆圈内绘有大树、亭阁,看树上叶已掉光,仿佛是深秋初冬光景。左上印有“中州农民银行”行名,右上的红色阿拉伯数字“B352727”为此币编号。票面上还印有币值“伍圆”和货币发行支行“江汉”及印制时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印”(1948年)等字样,盖有经理和副理朱文篆书印章。钞票背面装饰图案简单许多,分别印有“江汉”“5”“1948”等字样。
中州农民银行拾圆券,编号“JX914277”,票面上的内容大致上与伍圆券相同,亦有“江汉”字样。不同之处有二:一是中部为椭圆形,圈内的树木枝繁叶茂,与伍圆券中的树木光秃无叶区别明显,亦使票面充满生机;二是上方左右的行名、编号,位置正好与伍圆券相反。
中州农民银行成立时间极短,但其成立奠定了中原解放区金融事业的基础,加快了解放战争的步伐。1949年春节期间,江汉军区一分区和地委宣传部曾组织撰写多副春联送给群众,其中一幅给予中州币极高的评价,也宣传了解放区的金融政策:“胜利在望中州币信用百倍;垮台有日金圆券不值一文。”横批:“稳定金融”。
中州农民银行发行中州币的时间不长,存世数量不多,已成为钱币收藏者青睐的对象。这两张中州币式样美观,图案精美,信息清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原解放区印钞事业的发展进步,历经数十载保存至今,亦保存了一段来自解放区的金融货币历史信息。
中州农民银行完成历史使命
1948年9月3日,江汉地区行署为进行反掠夺的经济斗争,在中州币流通后,通令本地区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市场交易计价一律改以中州币为统一结算单位,在集市交易所、商协会和工会等首先采用。对原来使用旧法币、银圆、冀南币计价的商品均改为中州币计价,兑换时不收手续费。贰佰元中州币兑银圆壹元,壹元中州币兑五十文铜圆2枚,与冀南币的比价为1:100,对旧法币的比价,则由银行挂牌公布。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解放区的金融工作也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标志着中共全国统一的金融体系已基本形成,总行先设在石家庄,后迁至北京,辖东北区行、华北区行、西北区行、中南区行及它们所属的省市行署分行及县支行,成为中共全国金融的领导中心。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逐步把各解放区银行改组为区行、分行,发行人民币作为各解放区的本位币,并按不同比价逐步回收各解放区原来发行的各种货币,使人民币基本上成为全国解放区统一流通货币。
1949年3月10日,人民币开始在中原解放区发行,由于人民币不足以开拓市场,票券品种也十分单调,小额票尤其缺乏,为了增加中州币的支持力量,续印了几种小额票,以弥补人民币的不足。后来随着人民币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州币遂停止流通,由中国人民银行以3元折合旧人民币1元的比价收兑中州币。中州农民银行总行兼理中国人民银行中原区行业务,中州农民银行各地分支县行兼理各地分支县行业务,各级中州农民银行经理、副经理兼任各级人民银行经理、副经理职务,实行对外两块牌子,对内一套班子的办法。
1949年5月中旬,银行随解放大军进入武汉,接管官僚资本银行。12月2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发出的《决定统一名称办法的通知》,中州农民银行走完了由区域性银行向统一的中国人民银行的过渡历程,开始其新的历史使命。
(李笙清,作者单位:武汉博物馆)
[ 责任编辑:赵昕 ]
中州农民银行总行旧址
中州农民银行第一印钞厂旧址
中州农民银行总行总经理陈希愈
中州农民银行伍圆券
中州农民银行拾圆券
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革命政权都建立了自己的银行或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在不断探索金融支持革命战争和创立、巩固新政权的同时,这些金融机构亦担负起发行货币、支持根据地或解放区经济发展的任务,为新中国成立后开创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从1926年10月的大革命时期,到1949年3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仅湖北地区就相继建立了黄冈信用合作社、鄂豫皖苏维埃银行、鄂西农民银行、鄂北农民银行、鄂东南工农银行、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发行的货币有各种面值的纸币、铜币、银圆和临时股票等,有力地支持了各级革命政权的金融建设。在这些内容丰富的货币中,由中州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属于其中较晚的一种。
中州农民银行成立
1947年下半年,正值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各解放区革命武装的英勇战斗下,解放战争开始进入战略进攻阶段,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主力,与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及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三路大军驰骋中原,经过顽强作战,开辟了地跨河南、安徽、湖北、江苏、陕西五省,拥有4500多万人口的中原解放区。三路大军转战中原地区,军费颇巨,给养浩大,面临伪法币及土杂币充斥、物价飞涨、物资匮乏、民生凋敝等诸多经济困难。货币市场的混乱,是破决这些问题的最大障碍。当时的解放区货币市场主要有三类货币,比价各异,尤其是占据市场最大份额的法币,恶性膨胀极为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迅速夺取经济战场上的主动权,成立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银行,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
1948年1月25日,为驱除和肃清法币,夺取经济战场的主动权,保护解放区物资,繁荣经济,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成立中州农民银行,作出了《中原局关于发行中州农民银行钞票的决定》,规定中州币为中原局所属各区域统一的本位币,并做好中州币的印制准备工作。4月间,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和豫皖边区行政公署以军政首长的名义发布布告,将已定的方针政策公之于世。
1948年8月23日,中州农民银行正式成立,因中原各解放区没有真正连在一起,面对特殊的革命形势,各地的银行分支机构先行建立,率先建立的是5月1日成立的安徽界首支行,总行则是在各地有了一定数量的支行的基础上才成立的。中州农民银行总行初设于豫西的平顶山市宝丰县商酒务镇的赵官营村,当时的宝丰是中原军区司令部所在地,亦是中原解放区的政治、军事、金融中心。
中州农民银行总行总经理由原华北解放区冀南银行副行长陈希愈担任。陈希愈(1911年-2000年),山西霍州(今山西霍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野战卫生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金融工作,历任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区行行长、中共中央中南局财贸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中州农民银行发行货币,主要是以中原解放区的公粮公款、税收和公营事业的财产作为发行保证,其流通地域包括河南境内的陇海路以南、湖北境内的长江以北、安徽津浦路以西等广大地区,为这些地区的本位币。银行的业务除了发行货币,还承办吸收储蓄存款、办理汇兑、发放农工商贷款、代表民主政府管理金融等业务。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州农民银行总行行址数次迁移。1948年11月12日,中州农民银行迁至河南禹县,25日又迁至河南郑州。1949年5月迁至湖北武汉。其分支机构遍布豫陕鄂、豫皖苏、皖西、豫鄂、江汉、桐柏、陕南等地区。
中州农民银行发行的中州币
解放区各地的中州农民银行最初大多是与工商管理局合署办公,工商管理局正副局长兼任各地中州农民银行正副经理,后来还同贸易公司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截至1948年底,中州农民银行总行直辖管理的有郑州、开封、洛阳、许昌分行和白坡办事处,分辖管理的分支行有豫皖苏分行、豫西分行、桐柏分行、江汉分行、陕南分行,所辖县级以上机构有116个。
1948年5月间,野战军前委下达《关于发行中州农民银行钞票的指示》,要求“中州币的发行,分试发与普发两个阶段,即是由点到面,由城市到农村,有步骤地开展”。5月20日,沙河沿岸和平汉路西部最早开始发行货币,标志着中州币开始正式发行。由于时间仓促,这时候虽然已开始发行货币,但总行及各地的银行机构还未建立,只是在各部队设立了随军兑换所,负责进行货币兑换。中州币正式流通后,中共中央中原局发出指示,要求在解放区各地建立银行机构,确保解放区的金融秩序。
中州币,面值分别有壹分、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元、贰元、叁元、伍元、拾元、贰拾元、伍拾元、壹佰元、贰佰元等,其设计、印制是在豫皖苏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壹元以上的各种票面是委托华北解放区冀南帮忙印制,角票和分票则是由安徽界首新鑫石印馆承印,面值为壹分、伍分、壹角、贰角、伍角五种。后来在河南鲁山县白象店村成立了中州农民银行第一印钞厂,主要印制中州币伍元券和拾元券。这里距离总行所在地赵官营村40余公里,印钞设备由我党地下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从敌占区购得运回。当时的解放区因遭到国民党反动派严密的经济封锁,纸张、油墨等原材料十分匮乏,解放区政府动员和组织进步商人,利用中州农民银行所兑换的法币、银圆、黄金,到上海等地购进油墨和道林纸,确保了印制中州币的原材料供应。中州币印制好后,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核准后,才能移交中州农民银行发行。为驱逐法币等货币,发行本币,中共中央中原局采取了随时兑换银圆、禁止蒋币流通、财税政策支持、开设国营商店、打击假币等多种措施,鼓励解放区人民使用中州币。到了1949年初,金圆券在中原解放区已基本肃清,中州币成为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货币。
中原解放区江汉区域对中州币的发行,始于1948年8月下旬,当月中旬江汉区行成立。1948年夏天,江汉军区为适应解放区经济的需要,在随县(今湖北随州)黄木塘建立中州币印票厂,同年12月,为应对“反扫荡”的斗争形势,印票厂迁至钟祥市张集镇与客店镇之间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的唐家河山洼。印票厂设有石印、完成、会计三个股,加上警卫排共有150余人。按照分工,石印股负责印刷币票,完成股负责打号码、盖印章和清点成捆,会计股负责复核清点、登记账簿和保管上解。印票厂行政上属江汉军区负责,业务上归江汉行署管理。
由中州农民银行江汉支行发行的中州币有两种面值。
中州农民银行伍圆券,长方形,四周有装饰纹饰,中部圆圈内绘有大树、亭阁,看树上叶已掉光,仿佛是深秋初冬光景。左上印有“中州农民银行”行名,右上的红色阿拉伯数字“B352727”为此币编号。票面上还印有币值“伍圆”和货币发行支行“江汉”及印制时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印”(1948年)等字样,盖有经理和副理朱文篆书印章。钞票背面装饰图案简单许多,分别印有“江汉”“5”“1948”等字样。
中州农民银行拾圆券,编号“JX914277”,票面上的内容大致上与伍圆券相同,亦有“江汉”字样。不同之处有二:一是中部为椭圆形,圈内的树木枝繁叶茂,与伍圆券中的树木光秃无叶区别明显,亦使票面充满生机;二是上方左右的行名、编号,位置正好与伍圆券相反。
中州农民银行成立时间极短,但其成立奠定了中原解放区金融事业的基础,加快了解放战争的步伐。1949年春节期间,江汉军区一分区和地委宣传部曾组织撰写多副春联送给群众,其中一幅给予中州币极高的评价,也宣传了解放区的金融政策:“胜利在望中州币信用百倍;垮台有日金圆券不值一文。”横批:“稳定金融”。
中州农民银行发行中州币的时间不长,存世数量不多,已成为钱币收藏者青睐的对象。这两张中州币式样美观,图案精美,信息清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原解放区印钞事业的发展进步,历经数十载保存至今,亦保存了一段来自解放区的金融货币历史信息。
中州农民银行完成历史使命
1948年9月3日,江汉地区行署为进行反掠夺的经济斗争,在中州币流通后,通令本地区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市场交易计价一律改以中州币为统一结算单位,在集市交易所、商协会和工会等首先采用。对原来使用旧法币、银圆、冀南币计价的商品均改为中州币计价,兑换时不收手续费。贰佰元中州币兑银圆壹元,壹元中州币兑五十文铜圆2枚,与冀南币的比价为1:100,对旧法币的比价,则由银行挂牌公布。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解放区的金融工作也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标志着中共全国统一的金融体系已基本形成,总行先设在石家庄,后迁至北京,辖东北区行、华北区行、西北区行、中南区行及它们所属的省市行署分行及县支行,成为中共全国金融的领导中心。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逐步把各解放区银行改组为区行、分行,发行人民币作为各解放区的本位币,并按不同比价逐步回收各解放区原来发行的各种货币,使人民币基本上成为全国解放区统一流通货币。
1949年3月10日,人民币开始在中原解放区发行,由于人民币不足以开拓市场,票券品种也十分单调,小额票尤其缺乏,为了增加中州币的支持力量,续印了几种小额票,以弥补人民币的不足。后来随着人民币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州币遂停止流通,由中国人民银行以3元折合旧人民币1元的比价收兑中州币。中州农民银行总行兼理中国人民银行中原区行业务,中州农民银行各地分支县行兼理各地分支县行业务,各级中州农民银行经理、副经理兼任各级人民银行经理、副经理职务,实行对外两块牌子,对内一套班子的办法。
1949年5月中旬,银行随解放大军进入武汉,接管官僚资本银行。12月2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发出的《决定统一名称办法的通知》,中州农民银行走完了由区域性银行向统一的中国人民银行的过渡历程,开始其新的历史使命。
(李笙清,作者单位:武汉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