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报道图  >  

“心心在一艺”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江西省委会瓷画院院长刘文斌谈传承千年的匠心精神

发布时间:2023-02-25 10:09:54 来源:团结报

刘文斌,全国人大代表,民革江西省委会瓷画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二级)。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省委会瓷画院院长刘文斌表示,作为一名当代的陶瓷工艺传承人,传承不仅仅是景德镇千年的制瓷技艺,更应传承千年的匠心精神。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刘文斌,集传统技艺与陶瓷绘画禀赋于一身,对陶瓷技艺怀揣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情怀,始终秉承景德镇千年的匠心精神,品于心、匠于行。

刘文斌是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他用实干传承陶瓷工匠精神,用匠心和情怀弘扬中国陶瓷文化。二十多年来,他潜心陶瓷技艺钻研,厚植传统陶瓷工艺理论,致力于传统陶瓷工艺传承,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成功摸索出一套提高现代陶瓷精细白胎的制作方法,试制出的粉彩颜料,大大提高了陶瓷艺术作品的烧制成功率和艺术效果。在陶瓷的艺术追求路上,创作每一幅作品都能体现中国陶瓷文化中一脉相承的气质和艺术品格,充分展现当代陶瓷的文人情怀和卓越的工匠精神。

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两次作出重要批示;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3年再次视察江西,殷殷嘱托“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为景德镇发展标定了历史方位、擘画了美好蓝图。2019年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获批,国务院批复的《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赋予了“两地一中心”的发展定位,支持景德镇打造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

如今,景德镇作为薪火传承的千年瓷都,迎来了复兴陶瓷产业的千载战略机遇。作为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教授,刘文斌时刻提醒自己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更要肩负起传统陶瓷文化和技术传承的责任。他主动承担起陶瓷文化“传帮带”责任,将多年来积累的技艺手手相传,倾心传授学生,授艺培养获得国家、省、市技术职称人才100多人。他还充分利用大学教学平台,积极做陶瓷文化推向国际的交流和传播,宣传推介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被丹麦中国友好协会聘为艺术顾问、被俄罗斯交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应邀出席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并进行艺术展演,将景德镇陶瓷文化向世界推介和传播贡献力量。刘文斌以对陶瓷的情怀、创业创新的实干当好景德镇匠心精神的传播者、中国陶瓷文化的推广者、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者。

近年来,刘文斌围绕国家试验区建设,主动对传统技艺传承进行研究,先后向江西省、景德镇市人大提交重视传统手工技艺活态传承、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建设、重塑陶瓷工匠精神等12件代表建议,多条建议得到政府部门采纳;调研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以及景德镇传统薄胎瓷、粉彩瓷、古彩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方面涉及非遗项目30多项,为试验区建设储备专业人才库,为推动景德镇传统陶瓷技艺发扬光大贡献了民革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刘文斌带来《关于全方位加强陶瓷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议》。他建议,采用“非遗5+”的形式激发中国传统文化新活力,从“非遗+展馆”“非遗+数字”“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文旅”五个方面推进非遗的活态传承。

“可建立中国景德镇陶瓷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数字展览馆,通过当前先进的网络、VR等技术,实现随时随地游览宣传,不断扩大陶瓷技艺的非遗文化。同时制作陶瓷技艺非遗的纪录片,架起陶瓷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大众之间的桥梁。”刘文斌表示,通过纪录片的艺术性再现,可以让人们在工匠的指尖上、笔尖上了解陶瓷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传统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多维度地将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积累和沉淀出的艺术成果展现在世人面前,有效地增强我国非遗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他还建议,基于非遗展览馆建立陶瓷文化非遗研学基地,更好地传承非遗陶瓷技艺,培养非遗师资队伍,辅以加强陶瓷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打通院校与研学基地之间的交流促进,为陶瓷技艺非遗传承培养更多的人才。

“组织打造建设一批有关于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开发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创作一批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共同实现‘非遗5+’的策略,用时代精神激发传统非遗新活力。” 刘文斌认为,文明的赓续,既需要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让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记者 刚 罡)

[ 责任编辑:赵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