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反腐扫黑题材剧新的创作空间
——评电视剧《狂飙》发布时间:2023-02-25 10:33:40 来源:团结报
2023年初,长篇电视剧《狂飙》一亮相荧幕就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随后在多种媒介的关注和话题下,收视率一路走高,据CSM全国网数据,该剧平均收视率为1.54%,单集最高收视份额10.69%,位居同时段电视剧类节目第一。同时,在豆瓣网评分一路走高,最高曾达到9.1分。在多屏时代的今天,收视率和口碑评价双赢,这对于国产反腐题材类型创作来说非常难得。
扫黑除恶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扫黑除恶、反腐败斗争、深挖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既是党中央工作的重点,也是近年来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一些与社会腐败现象斗争为主题的电视剧不乏佳作,如《生死抉择》(2000)《人民检察官》(2016)《人民的名义》(2017)《扫黑风暴》(2021)等,这些创作大多是对社会现实真实反映基础上的艺术提炼,具体内容不同,但都是展现了黑恶势力的嚣张跋扈,国有资产的流失或是老百姓的权利被侵害,基层公安干警等与黑恶势力之间艰难的斗争,最终通过调查研究拨开迷雾,将黑恶势力铲除,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相比之下,《狂飙》则有些不同。
首先,这部电视剧是由中央政法委宣传教育局、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指导,并给创作者提供了大量卷宗和采访资料,国家力量的支持让《狂飙》有了成为精品的扎实基础。项目立项后,选择了有《中国刑警》《打黑风暴》《阻击》等多部刑侦剧创作经历的徐纪周为导演。徐纪周在访谈中曾提到,“2019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接近尾声时,我收到邀约,很快就答应了。”《狂飙》可以视为艺术创作与国家重大决策的呼应,国家话语与类型创作的结合,尤其是对时代热点问题的深度挖掘。该剧突破了主旋律艺术创作的惯常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提到,文艺创作要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狂飙》正是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主旋律政治导向基础上的艺术创新,把握住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融合、把握住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平衡、把握住真实性和类型创作的融合,实现了主题上的深度挖掘。
《狂飙》所展示与批判的社会现实的黑与恶触目惊心,不仅仅是黑社会通常的打砸抢,KTV赌博、采砂场争斗等,更多的是看不见的权钱交易与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生命的践踏。正如李响写给安心的遗书中所说的,“这城市另一面的黑暗面让我始料未及,支撑我坚持下去的是谭思言身上像你一样的执拗,就像黑暗里闪光的萤火虫……”如何把对社会现实的展现与批判升华为具有审美力量的艺术作品,需要创作者艺术技巧及创作观念的高度加持。徐纪周善于通过细微的情节设置将人物推向情感顶点。2021年已经是京海风云人物的高启强,已经隐藏了真实的狠与恶,他待人谦和亲切,成为许多人称颂的成功企业家。一天他回到旧厂街菜市场买菜回家做饭,路过自己曾经卖鱼的鱼摊,走进去坐在自己当年的那把躺椅上。没有矛盾冲突,没有夸张的戏剧情境,就这样平平淡淡的一个场景,将个人命运的变迁与无常的宿命感以及隐秘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表现出来。而这样在不经意间拨动观众情感的场景在剧中并不少见。无论是临死前倒在李响怀中对徒弟说 “拿我去换前程吧”的曹闯、用抛硬币决定自己选择的李响,还是永远揣着棒棒糖却只把温情给了女儿的杀手老默,以及既嚣张又胆小的李宏伟,剧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是人的本性、私欲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冲突,也是创作者自己对人性的认知与艺术观念的体现。
狄德罗曾说过:“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安欣作为贯穿剧中的核心人物,与高启强充满张力的人物关系搭建了整部剧的脊梁。许多观众认为安欣的形象过于单一乏味,反倒不如高启强形象丰满有人情味。其实安欣在二十年坚守的过程中,倾注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对精神信仰——包涵他对于理想、法治社会、公平公正的多重寄予。在顶住压力、拨开迷雾、寻找真相的过程中,时间越漫长、道路越曲折,横亘在他与现实之间越来越多的曹闯、李响、陆顺……他所拥有的正直、善良、不畏强权则更难得。无欲则刚,安欣的无欲只是他外在的形式,真正的内心仍然是二十年前那个善良、充满柔情的安欣。正如扫黑督导专员徐忠问安欣,“如果再回到二十年前,你还会给高启强送年夜饭吗?”安欣虽然笑着说,“我肯定不会的”,然而短暂停顿后,他接着又说“也说不好”。这不是惯常模式中带有一些人性弱点的英雄形象,也不是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在不断成长中变得坚强,不忘初心、守护自己理想主义的精神内核的英雄。
《狂飙》的不同还表现在突破传统思路,将与黑恶势力长达20年的较量置于历史发展的大格局中,通过在时代的变迁中社会不同阶层、众多人物人性的变化与命运的走向,反腐剧被赋予了历史的厚度。正如导演徐纪周所说, “《狂飙》其实还是想讲70后这代人的成长轨迹,也讲中国社会从2000年到今天的发展变迁。我们希望借这个题材,讲述70后这一代人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长阶段,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因此,在叙事上以倒叙、插叙的方式切入2000年、2006年、2021年三条叙事线,把安欣和高启强放在时代的长河中去寻找他们命运的转折点。
《狂飙》的不同还表现在用细腻情感填充了历史的厚度。如果说时间是撑起整部剧的经线,那么兄弟情、亲情、友情、爱情则是编织其中的纬线,两者让一部以反腐扫黑为主题的作品跃升出新的审美空间。最让人安心的当属安欣的柔情,他的柔情犹如一盏永不磨灭的灯,点燃了许多人的心火,也给许多人送去光明,无论这些人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是否处在黑暗之中,内心深处永远都有安欣点亮的那盏灯。安欣自费给老默做亲子鉴定,帮助他找到自己的女儿。让身不由己的老默找到自己灵魂的栖息地,也给他的女儿黄瑶带来希望。在获知父亲的死亡,高启强将自己抚养在身边是为了利用,黄瑶忍辱负重,最后帮助安欣找到了高启强的犯罪证据。安欣的柔情让彷徨的李响选择用自己的方法对抗社会的黑暗。即使彻底走向黑暗的高启强,面对紧逼自己的安欣时,依然说还想跟他一起吃面。最让人感慨的当属高启强的善恶同体、情义与阴险。对爱情的坚守、对兄妹的呵护、对阻挡他利益的人毫无人性的杀伐,这种对人物情感多层面的展示,对人性的深度挖掘才显示出《狂飙》的卓尔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一面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快速发展使每个人都受益其中;另一方面也涌现出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提炼出好的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创作者的责任。
《狂飙》带有强烈的社会意识,用高度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以人物的历史变迁回应着时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反腐扫黑题材剧开辟了新的创作空间。
(赵 远,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
[ 责任编辑:赵昕 ]
2023年初,长篇电视剧《狂飙》一亮相荧幕就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随后在多种媒介的关注和话题下,收视率一路走高,据CSM全国网数据,该剧平均收视率为1.54%,单集最高收视份额10.69%,位居同时段电视剧类节目第一。同时,在豆瓣网评分一路走高,最高曾达到9.1分。在多屏时代的今天,收视率和口碑评价双赢,这对于国产反腐题材类型创作来说非常难得。
扫黑除恶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扫黑除恶、反腐败斗争、深挖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既是党中央工作的重点,也是近年来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一些与社会腐败现象斗争为主题的电视剧不乏佳作,如《生死抉择》(2000)《人民检察官》(2016)《人民的名义》(2017)《扫黑风暴》(2021)等,这些创作大多是对社会现实真实反映基础上的艺术提炼,具体内容不同,但都是展现了黑恶势力的嚣张跋扈,国有资产的流失或是老百姓的权利被侵害,基层公安干警等与黑恶势力之间艰难的斗争,最终通过调查研究拨开迷雾,将黑恶势力铲除,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相比之下,《狂飙》则有些不同。
首先,这部电视剧是由中央政法委宣传教育局、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指导,并给创作者提供了大量卷宗和采访资料,国家力量的支持让《狂飙》有了成为精品的扎实基础。项目立项后,选择了有《中国刑警》《打黑风暴》《阻击》等多部刑侦剧创作经历的徐纪周为导演。徐纪周在访谈中曾提到,“2019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接近尾声时,我收到邀约,很快就答应了。”《狂飙》可以视为艺术创作与国家重大决策的呼应,国家话语与类型创作的结合,尤其是对时代热点问题的深度挖掘。该剧突破了主旋律艺术创作的惯常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提到,文艺创作要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狂飙》正是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主旋律政治导向基础上的艺术创新,把握住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融合、把握住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平衡、把握住真实性和类型创作的融合,实现了主题上的深度挖掘。
《狂飙》所展示与批判的社会现实的黑与恶触目惊心,不仅仅是黑社会通常的打砸抢,KTV赌博、采砂场争斗等,更多的是看不见的权钱交易与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生命的践踏。正如李响写给安心的遗书中所说的,“这城市另一面的黑暗面让我始料未及,支撑我坚持下去的是谭思言身上像你一样的执拗,就像黑暗里闪光的萤火虫……”如何把对社会现实的展现与批判升华为具有审美力量的艺术作品,需要创作者艺术技巧及创作观念的高度加持。徐纪周善于通过细微的情节设置将人物推向情感顶点。2021年已经是京海风云人物的高启强,已经隐藏了真实的狠与恶,他待人谦和亲切,成为许多人称颂的成功企业家。一天他回到旧厂街菜市场买菜回家做饭,路过自己曾经卖鱼的鱼摊,走进去坐在自己当年的那把躺椅上。没有矛盾冲突,没有夸张的戏剧情境,就这样平平淡淡的一个场景,将个人命运的变迁与无常的宿命感以及隐秘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表现出来。而这样在不经意间拨动观众情感的场景在剧中并不少见。无论是临死前倒在李响怀中对徒弟说 “拿我去换前程吧”的曹闯、用抛硬币决定自己选择的李响,还是永远揣着棒棒糖却只把温情给了女儿的杀手老默,以及既嚣张又胆小的李宏伟,剧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是人的本性、私欲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冲突,也是创作者自己对人性的认知与艺术观念的体现。
狄德罗曾说过:“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安欣作为贯穿剧中的核心人物,与高启强充满张力的人物关系搭建了整部剧的脊梁。许多观众认为安欣的形象过于单一乏味,反倒不如高启强形象丰满有人情味。其实安欣在二十年坚守的过程中,倾注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对精神信仰——包涵他对于理想、法治社会、公平公正的多重寄予。在顶住压力、拨开迷雾、寻找真相的过程中,时间越漫长、道路越曲折,横亘在他与现实之间越来越多的曹闯、李响、陆顺……他所拥有的正直、善良、不畏强权则更难得。无欲则刚,安欣的无欲只是他外在的形式,真正的内心仍然是二十年前那个善良、充满柔情的安欣。正如扫黑督导专员徐忠问安欣,“如果再回到二十年前,你还会给高启强送年夜饭吗?”安欣虽然笑着说,“我肯定不会的”,然而短暂停顿后,他接着又说“也说不好”。这不是惯常模式中带有一些人性弱点的英雄形象,也不是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在不断成长中变得坚强,不忘初心、守护自己理想主义的精神内核的英雄。
《狂飙》的不同还表现在突破传统思路,将与黑恶势力长达20年的较量置于历史发展的大格局中,通过在时代的变迁中社会不同阶层、众多人物人性的变化与命运的走向,反腐剧被赋予了历史的厚度。正如导演徐纪周所说, “《狂飙》其实还是想讲70后这代人的成长轨迹,也讲中国社会从2000年到今天的发展变迁。我们希望借这个题材,讲述70后这一代人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长阶段,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因此,在叙事上以倒叙、插叙的方式切入2000年、2006年、2021年三条叙事线,把安欣和高启强放在时代的长河中去寻找他们命运的转折点。
《狂飙》的不同还表现在用细腻情感填充了历史的厚度。如果说时间是撑起整部剧的经线,那么兄弟情、亲情、友情、爱情则是编织其中的纬线,两者让一部以反腐扫黑为主题的作品跃升出新的审美空间。最让人安心的当属安欣的柔情,他的柔情犹如一盏永不磨灭的灯,点燃了许多人的心火,也给许多人送去光明,无论这些人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是否处在黑暗之中,内心深处永远都有安欣点亮的那盏灯。安欣自费给老默做亲子鉴定,帮助他找到自己的女儿。让身不由己的老默找到自己灵魂的栖息地,也给他的女儿黄瑶带来希望。在获知父亲的死亡,高启强将自己抚养在身边是为了利用,黄瑶忍辱负重,最后帮助安欣找到了高启强的犯罪证据。安欣的柔情让彷徨的李响选择用自己的方法对抗社会的黑暗。即使彻底走向黑暗的高启强,面对紧逼自己的安欣时,依然说还想跟他一起吃面。最让人感慨的当属高启强的善恶同体、情义与阴险。对爱情的坚守、对兄妹的呵护、对阻挡他利益的人毫无人性的杀伐,这种对人物情感多层面的展示,对人性的深度挖掘才显示出《狂飙》的卓尔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一面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快速发展使每个人都受益其中;另一方面也涌现出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提炼出好的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创作者的责任。
《狂飙》带有强烈的社会意识,用高度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以人物的历史变迁回应着时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反腐扫黑题材剧开辟了新的创作空间。
(赵 远,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