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政全书》:民为政本 经世致用

发布时间:2023-02-25 11:09:12 来源:团结报

【领读人】

卜风贤,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史、灾害史。

鲁靖康,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农业经济史、清代西北边疆史地。

我国既是农业古国又是农业大国,自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在农业科学技术上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色,研读农学经典,有助于了解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农耕文明。我国现存农学古籍约有500种,其中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被誉为“全面总结性的农业百科明珠”,是继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之后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史上又一部集大成的农学经典。《农政全书》篇幅宏大,体例完备,内容精详,资治价值高,在明代被统治者视为“有裨邦本”之作,曾被下旨“梓印广传”,该书后逐渐流传至日本、朝鲜和欧洲诸国,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传统农学著作之一。

徐光启躬体力行以成“经国之书”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明末崇祯朝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成为“崇祯五十相”之一。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在数学、天文、水利、军事等领域均有建树,而农学领域的成就尤大。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光启出生于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当时正值倭寇肆虐我国东南沿海之时,上海一带频遭涂炭,徐家也未能幸免,家道由此中落,不得不靠耕织自给。徐光启8岁入学读书,留心农事,对农业生产逐渐萌生出浓厚的兴趣。考中秀才后以教书为业,途经广东韶关时认识了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郭居静,初次接触到西洋学说。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徐光启赴南京,遇到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对西洋学说有了进一步了解,萌发出浓厚兴趣。他将利玛窦视之为“海内博物通达君子”,与之倾心相交,并皈依天主教,之后又在北京师从利玛窦,合作翻译西方科学著作。

中进士后,徐光启的仕途并不顺利,服官之暇他未像其他士大夫一样潜心于修身养性或寄情于山水诗文,而是忙着投身于各种农学实验。万历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607年-1610年)为父守丧期间,徐光启在上海的家园和郊区祖茔附近开辟了小型试验农场,栽种甘薯、芜菁(蔓菁)、吉贝(棉花)等作物,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在此基础上撰成《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等小型农学著作。徐光启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农事实践和科学总结,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又撰成《农遗杂疏》一书。

崇祯六年(1633年),72岁的徐光启卧病在床,依然笔耕不辍,弥留之际还对编纂农书之事念念不忘,嘱咐后人一定要完成遗著,了却毕生夙愿。徐光启去世两年后,其门人陈子龙从徐氏次孙徐尔爵处借录遗稿,送交应天巡抚张国维阅看,张国维看后非常欣赏,视为“经国之书”,送松江知府方岳贡阅看,亦大为激赏,于是共谋刻版付梓,将定稿之责交予陈子龙,四历寒暑,终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整理刊竣问世,是为《农政全书》。该书在徐氏遗稿的基础上“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其评点俱仍旧观,恐有深意,不敢臆易也”,基本上保留了遗稿原貌。

《农政全书》共60卷,50余万言,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门。书中除大量征引已有的农业文献外,还记录了徐氏亲自从老农那里搜集到的种植、养殖验方,以及从事农事实验的心得经验,且在水利一门还收录《泰西水法》,介绍西方水利技术。

秉承“富国必以本业”的农本思想

徐氏主张“富国必以本业”,将发展农业视为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我国古代农书强调重视农业,各家农书本身就是重农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农政全书》也不例外。但前代农书仅以农本观念为核心,重点在于总结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总体而言是技术性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则突显“农政”二字,取官修政书之意,高屋建瓴,从政府对农业政令、施行和农事管理的高度提升了全书的地位与价值,表明其著述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国家治理,而农业技术是实现国家治理的技术手段。可以说,《农政全书》是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统一的典范,比以前所有的农书更系统、更全面。

徐光启以农为本的思想,在《农政全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该书开篇即为“农本”三卷,包括《经史典故》《诸家杂论》和《国朝重农考》各一卷,收录明代及其以前朝代的重农言论和事迹。

《经史典故》引《管子》《庄子》《史记》《氾胜之书》等书,阐明农业于民于国的重要性。该卷反复阐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力能胜贫,谨能胜祸”“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目的是劝告百姓“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并告诫官府:若百姓“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得以有民?”在《诸家杂论》里,徐光启全文转录《齐民要术》的序,一方面热情赞扬管仲、李悝、商鞅、晃错、桑弘羊等重农政治家的论述和事迹,另一方面严肃批判轻农、贱农的错误思想和认识。《国朝重农考》讲述明朝开国之后几任重农的皇帝,借以劝喻当时的皇帝和朝臣,要他们重视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徐光启从“农本”思想出发,直陈当时明王朝不重视农业的错误,指出明王朝长期以来“国不设农官,官不庀农政,士不言农学,民不专农业,弊也久矣”,批判了明神宗所奉行的轻农、贱农、害农的思想。

重视“经世致用”的人本关怀

明末阳明心学“致良知”思潮极端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束书不览,脱离实际,清谈天理,使学问的实用性大大降低。与此相对应,社会上还有一股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号召人们关注现实,做学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价值导向,这股思潮对于明末科技的迅猛发展影响深远。《农政全书》就是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书中充满了人本主义关怀。

明朝后期朝政不修,吏治败坏,内有此起彼伏的民变、暴动,外有后金的步步紧逼,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徐光启著就《农政全书》的根本目的在于以政治力量保证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者的生活,从这里获得国防上所需要的物力和人力。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民食,富国强兵,这显然是对解决明末社会现实问题的一种呼应。由此来看,他“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的主张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号召,更是针对明朝国祚开出的一剂良药。

除了规劝最高统治者和各级政府从观念和行动上重视农业之外,徐氏还试图从技术层面解决困扰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诸多问题,这种“经世致用”的理念集中体现在水利、荒政两门的内容里。

明朝各种水旱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灾难,由此徐光启特别重视水利问题,提出“水为农本”,将水利事业视为农业发展的根本大计。他认为传统的重土地轻水利观念影响水利建设,西北水利荒废造成明代区域经济失衡及百姓负担加重,持续不断的农民起义和后金进攻又给农田水利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主张引水兴修农田水利,疏通河流以防水旱灾害,发展西北地区水利以减轻东南税赋,体现出浓厚的关注国计民生的经世色彩和爱惜民力的人本关怀。

自明朝中期始,因自然灾害和土地兼并导致的大规模流民问题就成为困扰政府的一大难题,迨至明末流民问题更加突出,演变为威胁明朝统治最严重的内患。徐光启对荒政格外重视,荒政门中收录了大量古代先贤的备荒言论,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徐氏提出“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的备荒之策。所谓“预弭”指“浚河筑堤、宽民力、祛民害”,即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劳役,废除造成民不聊生的种种弊政;“有备”主要包括重农贵粟、省上厚下、勤俭节约、抑富佑贫、仓储备荒等内容,实质是培植国家及其民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赈济”指饥荒发生后,政府应给予及时救助,这是无可奈何、不得已而为之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属于下策。“预弭”“有备”“赈济”构成了层次分明、立意高远的荒政思想,形成了一个防灾、减灾、救荒思想的有机整体,给出了一套利用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案。

《农政全书》经世致用的人本关怀还体现在作者对农书内容的取材和写作态度上。明代晚期,西学逐渐传入中国,徐光启是当时少有的、以开明态度对待和接纳西学的士大夫。他与利玛窦相交甚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在《农政全书》“水利”门中收录自己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助手熊三拔合译的《泰西水法》,向世人系统地介绍和推广西方水利技术,这在以往的农书中是没有的,体现了徐氏“无问中西,但求有用”的实用主义态度和开放情怀。徐光启撰写《农政全书》的目的是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和管理,一切须以有用、有效为度,否则就会有误民、害民之虞,所以他对于已有农学理论和经验不加盲从,而是亲自从事实验加以验证,不仅证实了自己的观点,而且纠正了不少以往的错误认识。书中除引用前人文献外,徐光启本人写就的内容有六万多字,记录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采访所得,呈现出实用主义的立场与理性主义的态度。

《农政全书》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同列为明代晚期科学文献的四大巨著,并与《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合称为中国四大农书,其伟大成就彪炳史册,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笔者认为,我们既要研习其记载的农学知识,更要体悟和学习徐光启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经世致用精神、科学实证的学问路径和“为民立言”的人本情怀,涵育知农、重农、爱农、敬农的良好社会氛围。(卜风贤 鲁靖康)

主委致辞

民革长春市委会主委 杜 剑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民革中央“书香民革”指示要求,近年来,民革长春市委会积极组织党员开展读书学习。“三农”问题是民革长期关注的参政议政重点领域,正值202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之际,民革长春市朝阳区委员会开展共读中国古代农学经典《农政全书》活动,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农政全书》其精要之处在于“民为政本、经世致用”,希望长春的民革党员在品读经典中勤思考、在文化传承中谋发展、在继往开来中续新篇,通过团结读书会厚植书香底蕴、汲取奋进力量,为“书香民革”建设及全民阅读活动中注入强大动力、激发履职活力,努力把读书活动作为自身履职的“新常态”、日常生活的“新内容”、跨界交流的“新渠道”。

活动展示

民革长春市朝阳区委员会开展团结读书会活动

读书会上,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为民革长春市朝阳区委员会颁授奖牌。

品味书香 共话“三农”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随着琅琅读书声,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活动在长春市民主党派大楼拉开了序幕。

2月17日,“品读经典”团结读书会活动在长春举行。本次活动由团结报社、民革长春市委会、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联合主办,由民革长春市朝阳区委员会承办,来自民革长春市朝阳区委员会的70余名党员共同品读《农政全书》。

在读书活动现场,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杨印生教授进行导读,从为什么要读《农政全书》、徐光启其人其事与《农政全书》简介、《农政全书》的核心思想、《农政全书》对后人的启示四个方面,为全体与会者带来一场品读农学巨著的文化盛宴,激励民革党员在品读中汇聚智慧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来自民革长春市朝阳区委员会的党员代表用生动的语言、激昂的情感,结合具体工作和人生经历,从历史价值、核心内涵、工作启示等方面,分享了各自品读《农政全书》的心得体会。

活动期间,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理事长张铭为民革长春市朝阳区委员会颁授“全民阅读示范集体”奖牌。

据悉,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民革长春市朝阳区委员会注重提高党员政治素养,坚持为全体党员订阅《团结报》;坚持每月组织党员生活会,努力构建学习型民革基层组织。民革长春市朝阳区委员会先后被民革中央授予“优秀民革党员之家”“活力示范支部”等荣誉称号。(陈 嵩)

读书感悟

民革长春市朝阳区委员会主委 王 莉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自2004年起,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

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农政全书》,引经据典阐明农业为立国之本,引诸子百家之言证明自古以来以农为重,在充分总结我国农业生产优良传统的同时,也诠释了“农本”思想。《农政全书》作为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不仅全面总结了三千多年来我国农业科学的成就,而且就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制度、实施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论述,集我国古代农业科技之大成,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政全书》把《农本》三卷放在书首,引述了古往今来大量重农文献和资料,以说明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本业地位,充分体现“富国必以本业”的思想。 

《农政全书》其精要之处在于“民为政本、经世致用”,值得我们在品读中深入思考,领悟贯穿全文的“农政思想”以及“以农治国”的农业生态观,激励我们在文化传承中谋发展,在继往开来中续新篇。

下一步,我们将切实把参与“品读经典”团结读书会的所思所得与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融会贯通,始终聚焦“国之大者”,在品读经典中汲取初心动力,既提升修养、涵养心性,又增加智慧、增强本领,同实际结合,为履职服务,努力做到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用,切实提升民革党员履职能力,推动民革长春市朝阳区委员会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走在前列。

民革长春市朝阳区委员会副主委 丁法荣

《农政全书》的主导思想是“富国必以本业”,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农本”思想。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

《农政全书》中提到,教人务农必先教人务农的本,即教人懂得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书中引用了《管子》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语句,由农本引申到农业与礼仪、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联系,即“农本”与“人本”的关联。国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要把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农业的发展进步与时俱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祖国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依靠科技进步和党的惠农政策,我国的农村生产力水平也会再度跨上新台阶。

民革党员 蒋黎茉

《农政全书》融会中西,博采众家之长,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古代农业专著。

农业发展自古以来就被看作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引用古语“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此外,中共中央连续20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足见“三农”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中之重”的地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国是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一如既往地重视“三农”问题,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如此方能把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基本盘”。

作为一名民革党员,在民革中央、民革吉林省委会、民革长春市委会的领导下,我会持续关注“三农”问题,结合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行更为持续和深入的思考研究。

[ 责任编辑:赵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