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报道图  >  

爱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民主党派成员谈“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发布时间:2023-02-28 09:36:28 来源:团结报

张涛,民革成都市青羊区总支副主委,成都市文翁实验小学副校长

罗俊荣,民革安徽六安市金安区支部主委,六安市金安区林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

崔淼,民革北京市西城区委会老龄、妇女、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钟建林,民盟福建省委会基础教育委员会主任,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评论》编辑部主任

沈爱军,民盟浙江省嘉兴市委会委员,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南湖晚报教育工作室主任

张丁文,九三学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新疆农业大学支社副主委

张珊珊,九三学社四川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方晓波,九三学社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支社社员,信阳师范学院商学院教师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近日,受春节档电影《满江红》感染,多地中小学春季开学第一课组织学生朗诵《满江红》,借岳飞的诗词激励学生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对于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不久前,退役军人事务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用好烈士褒扬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发广泛关注。

本期“团结沙龙”,特邀部分民主党派成员中的相关领域专家,畅谈他们对《意见》实施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让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记者:《意见》指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缅怀、纪念、尊崇、学习英雄烈士,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您看来,为何在当前形势下出台《意见》?《意见》要求对于加强我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有何意义?

张涛:该《意见》出台,正值我们国家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各种思潮、文化互相激荡,有交织、有互鉴、有矛盾、有冲突,如何让青少年在这样的大变局中树立大国自信、大国情怀、大国担当、大国智慧,是每一位人民教师以及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在用实际行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历史性、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命题。

崔淼:《意见》的出台意义重大。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却在荆棘丛生中开天辟地,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烈士。“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如今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革命的奋斗精神仍不可少,青少年需在先辈们无畏奋进的故事中,保持精神、意志、力量的不断升华,担当起时代责任!

钟建林:《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思政课改革指明了方向,《意见》出台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举措。思政课教学需要从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创新。红色资源、烈士故事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感人的故事情节和崇高的精神品质,都是最为鲜活、最容易打动学生的思政教学素材,通过《意见》中提到的多种实践育人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此外,当前国际斗争加剧,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有利于增进团结,增强凝聚力。

张珊珊:当前青少年接触历史知识的时间大大提前。影视、漫画、书籍等历史类作品良莠不齐,容易对青少年学史的态度和方式产生不良影响,再加上针对小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优质读物或音像资料较为匮乏,导致青少年群体对中国近现代史了解甚浅,所以《意见》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铸牢中小学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意识的重要方法论。

记者:《意见》中让您印象较为深刻的举措和内容有哪些?

方晓波:《意见》强调“鼓励其创新讲解方式,依托新媒体等平台扩大英烈精神传播力、影响力”,这充分体现了数字化时代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大容量、实时性、交互性、跨越地理界线的特征,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激活岁月沉淀的精神力量。

钟建林:口述历史等抢救性工程,是《意见》的亮点之一。与参观烈士纪念馆、革命遗址,到烈士陵园或烈士墓前宣誓,做“红色讲解员”等常见实践育人模式相比,开展健在英雄模范、老同志口述历史等抢救性工程,具有更丰富的价值。资料收集和口述史研究,既具有存史的重要价值,能避免英烈故事失传、失据,也容易让参与者在倾听和整理过程中与英雄模范、革命前辈产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体会到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因此,口述历史抢救工作不仅是保存革命史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

沈爱军:《意见》要求在相关主题夏令营、假日营、周末营、社区军事游戏、训练竞赛等实践活动中,用好烈士纪念设施、烈士故居、军史馆等阵地,发挥好烈属、英雄连队宣讲英烈精神的激励作用。全国各地都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以英雄烈士之名命名少先队大、中、小队,可以体现红色根脉的传承,让青少年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坚定“强国有我”的雄心壮志。

张丁文:要将英烈事迹和精神作为加强少先队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少先队活动课,结合各地乡土教育、地方史教育,引导青少年关注、研究、学习“身边的英烈”。推动致敬英烈实践进社区,将英烈精神教育实践作为校外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抓手,将关爱慰问帮扶烈属作为少先队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的重要内容,鼓励青少年开展诵读烈士家书、讲述红色经典故事、致敬身边烈属等活动,经常性到烈属家庭提供志愿服务,支持烈属任所在社区少先队辅导员。

让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融入新媒体发展

记者:《意见》提出,通过英烈事迹和精神,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教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脉、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您如何看待我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还有哪些需要注意和提升的地方?

崔淼:作为一名律师,我在部分学校做过普法教育,在街道社区参加过青少年爱国教育活动,发现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渠道多样,新媒体融入程度较高,大多数青少年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意识。但青少年的思想心智并不成熟,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需要多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和引导。爱国是心之所系,但爱国的情感应当受到理性的约束,以免被一些偏激言论所误导,引发不理性行为甚至违法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因此,应更注重对青少年进行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其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理性的思辨能力,不盲从亦不冲动。

钟建林:落实《意见》精神,加强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教育,要防止以形式的完成代替体悟的内化。换言之,不能把“参观了、宣誓了、讲解了”等同于领悟到了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因此,要以点带面,注重事前准备和事后体悟。例如,参观革命遗址前充分了解与革命遗址有关的人和事及其历史背景,参观后深入了解革命事件的历史意义及相关人物的后续发展和贡献等,并通过撰写参观感悟、举行演讲比赛、创设情境剧等促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此外,要避免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教育成为孤立的、被割裂的教育行为,将其融入历史学科教学中,融入语数英等学科教学中,提升课程思政实效。

张珊珊:由于中国近现代史历程曲折复杂,内容浩瀚深刻,青少年学习难度较大,更多是通过阅读故事和观看相关影视剧的形式获得,有时会出现断章取义或者曲解误读的情况。此外,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呈现为“知识点”状态,即通过语文、思想品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堂介绍或者主题讲座等形式进行,还没有形成“知识面”结构,教育的成效不甚明显,导致一些学生只知历史故事,未能将其升华为民族情感。

记者:对于进一步做好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您有哪些建议?

罗俊荣:探索建立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机制,要发挥好家庭和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第一所学校、第一任老师的特殊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贯穿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形成一套完整教育机制;加强优秀爱国主义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培训中,作为一个专门课程,提高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水平,着力打造一支爱国守法的教师队伍。

钟建林:进一步做好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可加强以下方面探究:一是开发地方特色读本,并使之进学校、进课堂。二是增加体现时代特征的内容,更要结合当今世界格局和大国博弈,挖掘社会热点中的爱国教育因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创新育人形式,针对幼儿园和小学生的特点可开发绘本读物,针对中学生可开发革命剧,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张丁文:建议广泛宣传烈士精神,将宣传烈士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和优势,积极创作出版以烈士英雄事迹为题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通俗读物,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在全社会营造缅怀烈士、崇尚烈士、学习烈士的浓厚氛围。

张珊珊:将中国近现代史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建议在小学低段以故事引导为主,中段注重时间与史料结合,中学高段建立科学历史观的基本框架;鼓励教学科研机构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出品尊重史实、正向积极、生动深刻的中国近现代史和爱国主义读物和影像资料;鼓励儿童历史题材类电影、电视剧、舞台剧以及爱国主义题材动漫、短视频等的创作和传播,营造良好的媒体学史环境;有红色资源的地区,当地中小学应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德育与智育充分结合,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历史观,为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打好基础。

方晓波:部分青少年玩游戏的时间比看电视、读书、听讲解的时间多,与游戏中的角色经历冒险与战斗,甚至与游戏角色互动,产生陪伴感、操控感和成就感。因此,游戏更容易引发年轻人的共鸣,调动青少年的情感。虽然近年来已出现了一些如《第九所》《最后的秘密》等弘扬爱国主义的游戏产品,但以英雄烈士事迹为主题的作品较少。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红色元素融入游戏作品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游戏产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以多党合作生动历史增进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感

记者: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您觉得民主党派组织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张涛:近年来,民主党派为加强自身建设,凝聚共识,参与创建了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主党派先贤纪念馆。这些基地、纪念馆就是青少年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政课堂,应积极推进与中小学校的合作,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活动提供红色实践基地,给学生带来“行走的思政课”。民主党派应主动作为,积极与教育部门联动,走进校园,围绕统一战线多党合作等主题,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课程,让青少年心中树牢永远跟党走、听党话的思想政治基础,让青少年全面了解统一战线、了解多党合作事业、了解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启蒙课更具中国特色。

钟建林:民主党派在组织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独特优势,例如可以结合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历史变化阐述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丰功伟绩。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都经历了民主党派独立建党、接触并了解共产党、认同并支持共产党、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的关系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既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一样具有救亡图存的理想追求和为了民族解放、人民福祉而做出正确历史选择的奋斗历程,也反映了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先锋地位和先进经验,有利于增进青少年对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认同,进一步巩固爱党爱国情感。(许晨星)

[ 责任编辑:张翕然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