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巴蜀石窟寺文旅走廊,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宋秋发布时间:2023-03-20 08:41:37 来源:团结报

宋 秋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宋秋长期工作在文化旅游战线上。近年来,她在担任四川省乐山市政协委员和四川省政协委员期间,多次围绕文旅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今年全国两会,宋秋提交了《打造巴蜀石窟寺文旅走廊,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提案。
巴蜀石窟寺价值被严重低估
石窟寺集造像、壁画、建筑艺术于一体,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承载体、文明的象征物。石窟寺保护利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调研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期间,曾多次强调要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
宋秋认为,巴蜀石窟寺是中国石窟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价值极高三大显著特点,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巴蜀石窟寺的延续时间最长,萌芽于汉代,兴起于南北朝,至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仍有发展,前后延续长达2000年。其次,巴蜀石窟寺的现存规模最大。川渝地区共有石窟寺2850处,占全国47.6%,大型佛像数量占全国40.9%。中国现存最大的坐佛,最大的立佛,最大的卧佛均在此地。此外,巴蜀石窟寺的艺术价值极高。川渝地区拥有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1处,石窟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39处,分别占全国25%和13.5%。“相比北方石窟,川渝石窟没有宗教争斗,只有和谐与美好的寄望,在世界佛教美术中独树一帜。”宋秋表示。
目前,巴蜀石窟寺资源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众多,统筹开发潜力巨大,但其价值仍被严重低估,还存在研究不够、保护不力、开发不足三个主要问题。“巴蜀石窟寺与中原地区的北方石窟寺有所不同,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往往比较潮湿,所以面临的风化影响更大。另外,因为它的规模很大,而且是分散式的,其保护的难度也比较大,比如散布在村落间的安岳石窟。”
据宋秋介绍,石窟寺的保护和修复需要很强的专业性,目前在修复的工艺、材料以及对于石窟寺的环境监测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对于石窟寺的研究成果转化、利用等有待提高。
“像重庆大足石刻在研究和成果转化、利用等方面结合得比较好,可喜的是乐山大佛在最近一两年间也开始加快了步伐。”宋秋说。
增添巴蜀石窟文化魅力
针对日常工作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宋秋建议,加大对巴蜀石窟寺资源保护支持,打造巴蜀石窟寺文旅走廊,形成南北石窟寺交相辉映的局面,共同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建议在国家文物局和文旅部指导下,由川渝两地文物、文旅部门牵头,石窟寺所在属地政府共同参与,在石窟寺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宣传全领域开展合作,明确合作目标和任务,落实合作措施,考核合作成效。”宋秋建议,以打造巴蜀石窟寺文旅走廊为契机,率先突破成渝两地科技协同创新、人才联合培养使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壁垒。
如何搭建合作平台,保护好宝贵文明财富?宋秋认为,川渝两地可成立专门的石窟寺保护研究机构,在此基础上研究成立川渝石窟寺保护研究中心。对标敦煌研究院,将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打造成为高水平的专业保护研究机构。整合川渝两地人才、资金、场地、设备、技术力量,聚焦石窟寺风险监测、病害勘察等保护基础研究,石窟寺岩体结构失稳、风化、水害、生物病害等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和石窟寺保护修复材料和装置研究等方面开展实验室建设,力争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同时,探索建设石窟寺文物保护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平台,有效提升石窟寺保护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巴蜀石窟寺保护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宋秋提出,支持川渝两地共建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构建以大足石刻、安岳石窟、乐山大佛石窟高标准专题博物馆为核心的巴蜀石窟寺博物馆群落。利用 AR、VR、XR、5G、AI 等技术赋能传统的博物馆以及文化场馆,打造巴蜀石窟寺数字化精品展示项目。“应积极探索‘云展览’‘元宇宙’等新型展示手段,营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环境。”宋秋建议,深入挖掘巴蜀石窟寺文化内涵,打造巴蜀石窟寺主题研学旅游产品、文创产品、休闲度假产品。支持石窟寺区域文旅合作,重点打造乐山—安岳—大足巴蜀石窟艺术主题线路。
“可构建以巴蜀石窟寺为主IP,联动大足石刻、安岳石窟、乐山大佛、广元千佛崖等各个分IP的石窟寺文化IP体系,深化巴蜀石窟寺文化故事化演绎。”宋秋表示,可通过举办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培养巴蜀石窟寺保护利用领军人才,提升巴蜀石窟寺学术地位。借助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动漫作品,做好巴蜀石窟文旅走廊形象宣传,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和谐包容的价值追求。
助力四川文旅产业强劲复苏
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
“如果说今年全国的旅游都处于‘开门红’的状态,那么四川的表现尤其好。”据宋秋介绍,今年四川省文旅市场呈现“稳开高走、总体回暖、强劲复苏”的可喜局面。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四川旅游接待人数居全国第一。21个市(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四川省 A 级旅游景区接待人数和门票收入均创疫情三年来新高,同比2022年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四川省共接待游客5387.59万人次,旅游收入242.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73%、10.43%,分别恢复到2019年春节的89.73%、84.75%,两项指标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四川省各种优惠政策激发文旅消费强劲活力,2023年春节游客消费占全省总体消费的34.77%,比2022年增长3.62%。
自去年疫情政策调整以后,四川文旅产业的持续发力显得后劲十足。“从管理方面来看,一方面要放,一方面要管。要放,就是对于市场要更加开放,去思考怎样来释放老百姓的消费意愿;去激发企业以及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帮他们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宋秋认为,要帮助企业了解他们无法掌握的信息,在市场方面给予指引。
在文旅市场快速恢复的阶段中,加强市场监管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宋秋表示,“我们要为游客打造一个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像以前的一些低价旅游消费陷阱,有可能会死灰复燃。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于旅游市场的治理,为游客打造更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刚 罡)
[ 责任编辑:赵昕 ]
宋 秋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宋秋长期工作在文化旅游战线上。近年来,她在担任四川省乐山市政协委员和四川省政协委员期间,多次围绕文旅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今年全国两会,宋秋提交了《打造巴蜀石窟寺文旅走廊,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提案。
巴蜀石窟寺价值被严重低估
石窟寺集造像、壁画、建筑艺术于一体,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承载体、文明的象征物。石窟寺保护利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调研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期间,曾多次强调要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
宋秋认为,巴蜀石窟寺是中国石窟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价值极高三大显著特点,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巴蜀石窟寺的延续时间最长,萌芽于汉代,兴起于南北朝,至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仍有发展,前后延续长达2000年。其次,巴蜀石窟寺的现存规模最大。川渝地区共有石窟寺2850处,占全国47.6%,大型佛像数量占全国40.9%。中国现存最大的坐佛,最大的立佛,最大的卧佛均在此地。此外,巴蜀石窟寺的艺术价值极高。川渝地区拥有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1处,石窟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39处,分别占全国25%和13.5%。“相比北方石窟,川渝石窟没有宗教争斗,只有和谐与美好的寄望,在世界佛教美术中独树一帜。”宋秋表示。
目前,巴蜀石窟寺资源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众多,统筹开发潜力巨大,但其价值仍被严重低估,还存在研究不够、保护不力、开发不足三个主要问题。“巴蜀石窟寺与中原地区的北方石窟寺有所不同,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往往比较潮湿,所以面临的风化影响更大。另外,因为它的规模很大,而且是分散式的,其保护的难度也比较大,比如散布在村落间的安岳石窟。”
据宋秋介绍,石窟寺的保护和修复需要很强的专业性,目前在修复的工艺、材料以及对于石窟寺的环境监测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对于石窟寺的研究成果转化、利用等有待提高。
“像重庆大足石刻在研究和成果转化、利用等方面结合得比较好,可喜的是乐山大佛在最近一两年间也开始加快了步伐。”宋秋说。
增添巴蜀石窟文化魅力
针对日常工作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宋秋建议,加大对巴蜀石窟寺资源保护支持,打造巴蜀石窟寺文旅走廊,形成南北石窟寺交相辉映的局面,共同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建议在国家文物局和文旅部指导下,由川渝两地文物、文旅部门牵头,石窟寺所在属地政府共同参与,在石窟寺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宣传全领域开展合作,明确合作目标和任务,落实合作措施,考核合作成效。”宋秋建议,以打造巴蜀石窟寺文旅走廊为契机,率先突破成渝两地科技协同创新、人才联合培养使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壁垒。
如何搭建合作平台,保护好宝贵文明财富?宋秋认为,川渝两地可成立专门的石窟寺保护研究机构,在此基础上研究成立川渝石窟寺保护研究中心。对标敦煌研究院,将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打造成为高水平的专业保护研究机构。整合川渝两地人才、资金、场地、设备、技术力量,聚焦石窟寺风险监测、病害勘察等保护基础研究,石窟寺岩体结构失稳、风化、水害、生物病害等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和石窟寺保护修复材料和装置研究等方面开展实验室建设,力争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同时,探索建设石窟寺文物保护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平台,有效提升石窟寺保护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巴蜀石窟寺保护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宋秋提出,支持川渝两地共建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构建以大足石刻、安岳石窟、乐山大佛石窟高标准专题博物馆为核心的巴蜀石窟寺博物馆群落。利用 AR、VR、XR、5G、AI 等技术赋能传统的博物馆以及文化场馆,打造巴蜀石窟寺数字化精品展示项目。“应积极探索‘云展览’‘元宇宙’等新型展示手段,营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环境。”宋秋建议,深入挖掘巴蜀石窟寺文化内涵,打造巴蜀石窟寺主题研学旅游产品、文创产品、休闲度假产品。支持石窟寺区域文旅合作,重点打造乐山—安岳—大足巴蜀石窟艺术主题线路。
“可构建以巴蜀石窟寺为主IP,联动大足石刻、安岳石窟、乐山大佛、广元千佛崖等各个分IP的石窟寺文化IP体系,深化巴蜀石窟寺文化故事化演绎。”宋秋表示,可通过举办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培养巴蜀石窟寺保护利用领军人才,提升巴蜀石窟寺学术地位。借助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动漫作品,做好巴蜀石窟文旅走廊形象宣传,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和谐包容的价值追求。
助力四川文旅产业强劲复苏
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
“如果说今年全国的旅游都处于‘开门红’的状态,那么四川的表现尤其好。”据宋秋介绍,今年四川省文旅市场呈现“稳开高走、总体回暖、强劲复苏”的可喜局面。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四川旅游接待人数居全国第一。21个市(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四川省 A 级旅游景区接待人数和门票收入均创疫情三年来新高,同比2022年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四川省共接待游客5387.59万人次,旅游收入242.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73%、10.43%,分别恢复到2019年春节的89.73%、84.75%,两项指标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四川省各种优惠政策激发文旅消费强劲活力,2023年春节游客消费占全省总体消费的34.77%,比2022年增长3.62%。
自去年疫情政策调整以后,四川文旅产业的持续发力显得后劲十足。“从管理方面来看,一方面要放,一方面要管。要放,就是对于市场要更加开放,去思考怎样来释放老百姓的消费意愿;去激发企业以及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帮他们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宋秋认为,要帮助企业了解他们无法掌握的信息,在市场方面给予指引。
在文旅市场快速恢复的阶段中,加强市场监管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宋秋表示,“我们要为游客打造一个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像以前的一些低价旅游消费陷阱,有可能会死灰复燃。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于旅游市场的治理,为游客打造更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刚 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