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斗”之光在中国文学的天空闪烁

——专访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龚盛辉

发布时间:2023-03-20 09:05:07 来源:团结报

2022年11月20日晚,“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中央歌剧院剧场举行,借助电视和网络平台的同步直播,亿万观众第一时间共同见证了新时代文学又一备受瞩目的高光时刻。在这次隆重的颁奖典礼上,我们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是长沙军休老兵作家龚盛辉,他凭心血之作——报告文学《中国北斗》领受了中国文学最高荣誉。当年那个唱响“农家军歌”的基层连队士兵,现在华丽转身为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他这块“特殊材料”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带着满满的疑问和好奇,外加羡慕与敬佩,我们于近日专门拜访了这位前辈老兵,听他娓娓讲述人生故事与追梦之旅。

举世闻名的“千年古村”湖南江永县上甘棠有一个“兄弟村”——下甘棠。在20世纪60年代,每逢春暖花开、炎夏爽秋的夜晚,村民们就挤坐在村巷光溜溜的石凳上,听村里的几个能人谈古说书、唱戏弄弦。听众里有一个小男孩总是第一个来到这里,最后一个离去。男孩上初中时的一个晚上,从同学家里借到一本连环画《闪闪的红星》,没想到一翻开便被书中情节紧紧吸引而难以释手,为此耗尽了家里仅存的一壶灯油,心疼得母亲唠叨了好几天。在书的结尾,少年英雄潘冬子终于戴上了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小男孩看完书后,心底顿时冒出一个念头,我长大后也要当兵保家卫国去。这个小男孩就是龚盛辉。

龚盛辉

20世纪80年代,身在部队的龚盛辉文学梦渐渐苏醒,有时间突然坐下来静静地编故事、想文字,龚盛辉给自己立下规矩,不管工作多忙,每天写400字雷打不动,哪怕晚上不睡觉。

此时,经部队推荐,他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并如愿以偿。能上军校进修对于正在文学路上艰难起步的龚盛辉,就像一个在悬崖峭壁上吃力攀登的人突然抓到了一根从天而降的攀绳,更加坚定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和勇气。后来,龚盛辉从管理岗位到《国防科大报》当了一名编辑,用心耕耘新闻和文学。

事实证明,他选择了一块文学福地。他暂时放下耕笔,开始静下心来,一边反思过去走过的那段弯路,一边阅读经典、追踪文学潮流,并从阅读中渐渐悟出了自己的创作思路:不再写长篇,也不能写短篇,前者历时长、费力大,若再失败,他耗不起,后者要求高、难度大,却影响小,唯有中篇是最佳选择;不再写过期题材,因为与人们时空远,难以形成共鸣;要写自己亲身经历、有体验、有感觉的生活,而且作品中的素材,要选取那些曾感动自己的人和事,唯此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动编辑、感动读者,赢得成功。创作方向明确后,龚盛辉开始回望自己难忘的连队生活,一个个甘苦同当的战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一件件或欣喜或遗憾或苦涩的事情,从远方走来,从心底涌起,从脑海浮现,常常让他感慨不已,甚至泪流满面。半年后,一部状写后进连队打“翻身仗”艰难曲折历程、充满悲壮豪放之情的中篇小说《通天桥》,终于浮出水面,并最终在《解放军文艺》刊出。小说发表后反响很好,编辑老师的肯定、读者朋友的认可,就像缕缕春风,鼓舞着龚盛辉的文学之帆。他继续把创作的犁铧深插于连队生活这片文学沃土,连续在《昆仑》《神剑》等大型文学期刊上推出《老大》《野火》《巴掌肉》等系列中篇小说,其中《老大》被《作品与争鸣》头条转载。

原国防科工委创作室知名作家苏方学曾对龚盛辉说:“国防科大那么多高科技成果、高水平专家,是时代关注的焦点,是块文学富矿,而且一般人还挖不到。只要你潜下心去掘它几年,定能挖出不少金子来。”苏方学一席话让龚盛辉豁然开朗。从此龚盛辉的文学创作又一次转向,将灵敏的艺术神经,深深融入高科技领域这座文学富矿,从中探取一粒粒闪光的金子,再用时代的主线,巧妙地联为一串串珍贵的文学艺术之链,他先后在大型文学期刊《昆仑》《神剑》连续推出《导师》《章鱼》《与我同行》《开雪眼》等高科技题材中篇小说,在《解放军文艺》出版长篇小说《绝境无泪》。这些作品,连续三届获得全军文艺新作品奖中篇小说奖、《昆仑》优秀作品奖。在《国防科大报》工作的20多年里,龚盛辉先后发表新闻作品500多篇,获省级以上新闻奖的作品有100多篇。“我每采访一个科学家,就被感动一次,可以说每一篇作品都是在感动中写完的。”龚盛辉一直酝酿创作一部反映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攀登科技高峰的报告文学。2011年,学校自主创新团队被列为全国重大典型宣传项目,要求全方位展现国防科技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先进事迹,校领导指示龚盛辉创作一篇报告文学。这就像一座急于爆发的火山突然洞开一个口子,他压抑已久的创作欲望“扑哧哧”尽情喷涌。半年下来,他把上级要求的6万字中篇报告文学,写成了27万字的长篇著作《铸剑——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纪实》。《铸剑》一经湖南科技出版社推出,便引起强烈反响。2012年9月,中国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揭晓,《铸剑——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纪实》榜上有名。

《中国北斗》是龚盛辉退休后创作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2017年9月开始采访创作,2021年12月出版。我们很好奇地问他,当初为何选择写这个题材呢?他微笑回答说:“其实《中国北斗》这部作品在我心中酝酿已久。我是一名军人,而且参加过1979年自卫还击战,因此对世界军事动态一直比较关注。而《中国北斗》的创作缘起,正与此有关。”1991年初,美国发起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战争爆发后,美军实施“斩首行动”,从战舰上发射的两枚“战斧”巡航导弹,飞行两千多公里后,一前一后钻进了直径不到两米的位于沙漠腹地的地下总统府地面换气窗,一举摧毁了萨达姆的地下宫殿。两千多公里发射的两枚导弹,钻进了不到两米的目标,令人不可思议。当时看到这段录像时,龚盛辉真的被惊到了。然后他就想,美国的巡航导弹是怎么找到两千多公里外、直径不到两米的换气窗的?后来他在无意中看到一份介绍美国GPS的资料,才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从那时开始,他就开始关注美国GPS导航,以及中国开始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2017年,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拉开了卫星组网的序幕。于是,他也迈出了创作《中国北斗》数年“长征”的第一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航天史上系统最庞大、建设难度最大、参建人数最多、建设时间最长的航天工程之一。对他而言,是数十年文学创作生涯里,采访、写作难度最大的作品,曾为此失眠复失眠,吃尽苦中苦。他先后采访五六十名北斗人,四进四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飞行里程可以绕地球数圈。每采访一个北斗人,就被他们的经历感动一次;每写一个北斗故事,就受到一次北斗精神的洗礼。这一次次感动、一次次洗礼,赋予了他坚持下去的激情。《中国北斗》分为“凝眸神州”“放眼亚太”“极目寰球”三篇,全景式地记录了中国卫星导航工程建设,从“北斗一号”立项,到“北斗三号”服务全球的26年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立体地刻画了中国科学家在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困境下,不畏技术封锁、攻坚克难、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创新壮举;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热情地讴歌了北斗人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中国北斗》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书”月榜奖、年度奖,并终于圆了他的梦想——鲁迅文学奖。

2022年10月,中宣部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揭晓,《中国北斗》又跻身其中,成为全国唯一同时获得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报告文学作品。

从此,中国文学的星空里,将永远绽放北斗的光芒!(龙玉纯)


[ 责任编辑:赵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