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篓,湘西人背脊上的古老符号

发布时间:2023-03-20 09:13:18 来源:团结报

说起湘西,脑海中浮现的场景多是山高、林密、水绿、山道弯弯……也有边城、张家界、凤凰、吊脚楼、沈从文、黄永玉这些美丽风景和优秀人物的画卷。

有人说青山绿水是湘西写在蓝天白云下朗朗上口的诗行,背篓更是在诗行中跳动的精灵。

我1988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湘西工作,回长沙工作后30多年来每年都赶往湘西,近年更是几十次前往腊尔山、山江、吉信、麻冲、禾库、浦市、乾州、茶峒的村村巷巷,在数十个边城古村落和集市流连,和土家族苗族的父老乡亲一起背着背篓爬山、送娃、下地、赶圩……感受到湘西人对背篓的天然情结,也为系列记录拍摄边城《满城尽是背篓客》留下影像资料,更为古村落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鼓与呼。

劳作归来的苗族姑娘行走在跳水桥上。

背篓又称背笼,是湘西人劳作的基本工具,是湘西人脊梁上的古老符号。湘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山区,道路崎岖狭窄多险,挑担不方便,人们便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女儿生孩子,娘家要送一个“娘背篓”(又叫“儿背篓”),背篓成长筒形,做工十分精细,是专用来背孩子的,摘苞谷则用“高背篓”,腰细,底部呈方形,高过头顶;砍柴、扯猪草用“柴背篓”,蔑粗肚大,经得住摔打。

崇山峻岭中的湘西土家族和苗族是背篓里的民族,我惊羡他们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各种各样的背篓,也赞赏他们构建出属于自己独有的生活生存方式。

湘西州凤凰县麻冲乡集镇上,一位爷爷背着孙子行走在街头,孩子好奇地看着山外的世界。

背篓是湘西人的运输车。陡峭崎岖的羊肠小径,无法通车挑担。而背篓则能随身而带,变负重为灵巧,不夸张地说,在湘西,没有哪条山路不是用背篓背出来的,没有哪个老码头不是用背篓背出来的。

背篓是湘西人的襁褓与摇篮。湘西的孩子都在背篓中度过童年。捡柴割草打猪菜也成为他们生活的第一课。一个体重三十斤的孩子,能背起五六十斤的猪草柴火,直到肩头勒起红印,长成厚厚的茧子。

湘西州龙山县农车镇,乡村竹器编织老人正在精心编织背篓。

背篓是湘西人的购物袋。每逢赶集,山上山下就成了背篓的世界。无论老少,汉子还是姑娘,人人背上一个竹背篓,背去山货,背回种子化肥等生活物资。如蚂蚁负重般,哪怕汗流浃背也不停歇,背篓里承载的是他们全家对生活的希望与憧憬!

背篓也是湘西妹子的定情嫁妆。在湘西,背篓中有新娘和母亲手工精心缝制的红绿被服,嫁衣,嫁鞋,当然更有夫君、婆婆公公、小姑的喜庆祝福。

新年到来,美丽的侗族姑娘在采购年货。

背篓,背出湘西女人的健康美丽,纯洁可爱;湘西男子的体魄矫健,背出对爱的忠贞,对家庭的责任。

湘西是背篓的世界,也是背篓背出来的世界。湘西的背篓,背着辛酸与苦楚,也背着欢乐与丰收,这是一座山的重量,是家园的全部,是生命无有穷尽的内涵,也是人与自然一个解不开的纽结。

小小的背篓,沉淀岁月沧桑,承载现实与梦想,浓缩着湘西的历史与文化传承,更是湘西人民不畏艰险、敢于拼搏的见证。

在我家书房摆放着我行摄路上收藏的湘西背篓,大大小小,不同类型,时常勾起我幸福的记忆和再次出发的激情。

我爱湘西,我爱小背篓,爱得简约,爱得纯粹,爱得一往情深!(周利和


[ 责任编辑:赵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