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园地  >  

让更多中华文明成果“走出去”

发布时间:2023-03-20 10:01:55 来源:团结报

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当今世界文明国家的基本标志之一,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秉承世界遗产公约精神,不断深化拓展遗产保护事业,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坚定拥护者、积极推动者和模范实践者。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遗产大国和世界遗产强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管理和传承,文化遗产也逐渐成为全社会聚焦关注的重要热点。其中城墙类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江苏南京城墙为例,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江南水乡古镇、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申遗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整体工作要求高、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多方协同,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

在中国多座城市的实践案例充分证明:以申遗工作为抓手,遗产保护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的展示、阐释与传播也推动着中华文明成果“走出去”,成为沟通中外文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笔者建议,我们要以中共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增强历史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力度;推动完善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统筹好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高标准保护文物本体及其环境,充分发挥文物实证历史文化、服务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管理和保护利用,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作者:刘斌,系民进会员、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研究员)

[ 责任编辑:闻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