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生”“不敢生”难题怎么解——民主党派组织和成员建言完善生育支持举措
发布时间:2023-03-21 11:03:52 来源:团结报

2022年起,上海试点探索社区托育服务,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率先试点建设嵌入式、标准化的社区“宝宝屋”。图为小朋友们在“宝宝屋”玩耍。新华社记者 刘 颖 摄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据了解,这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随着人口形势的变化,生育问题的严峻性日益浮出水面。
鼓励生育,成为全社会绕不过去的话题。如何“生得好”“育得优”,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上,民主党派中央及代表委员中的民主党派成员的重点关切之一,他们积极建言献策,为完善生育支持举措、打好生育支持“组合拳”贡献智慧和力量。
细化鼓励生育政策
当“三孩”时代来临,人口出生率的增长却还未如约而至之时,要解决因生育成本高、育儿与工作矛盾凸显等原因出现的育龄妇女“不想生”“不敢生”等难题,进一步细化鼓励生育政策成为关键。
“婴幼儿家庭养育成本普遍较高,成为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孔维克认为鼓励生育,需侧重于降低“生+养”成本。孔维克对记者介绍说,根据济南市统计局抽样调查发现,2020年济南市城区常住人口家庭养育一名0至3岁孩子,每年直接经济成本为40530元左右,占家庭总支出的42.6%,占可支配收入的26%。
为此,孔维克建议,提升育儿补贴相关政策,降低育儿成本,各省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对3周岁以下的婴幼儿家庭给予育儿津贴、托育费用补助;同时,适当减少奶粉、尿布等婴幼儿用品税收力度,降低相关用品价格,减轻购买者负担。
“整体看来,目前我国生育率较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未来生育水平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农工党中央提交了《关于构建生育支持税费政策体系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提案》,建议修改现行的关于养老、托育、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税费优惠的政策,进一步扩大税费的优惠力度;尽快出台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费覆盖面等。
“有针对性地对政策内容进行精细化设计的生育政策能够更好地提高政策效度。”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副省长、民进山西省委会主委熊继军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优化鼓励生育政策的建议》,其中指出,税收政策可以通过更为精细化的设计对不同特征的人群进行针对性调节,比如税收减免的额度和比例可以根据孩子的出生次序、年龄、家庭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熊继军建议出台更加实惠的婴幼儿抚育补助措施,改革生育医疗费用支付制度,将辅助生殖、不孕不育、高危和危重孕产妇监护等相关医疗费用纳入报销范围。
通过优化政策,加快构建生育养育成本共担机制,解决女性在育儿过程中所面临的职业发展问题,也是建言的一个焦点。
台盟中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提案》中建议,完善生育保险、产假制度,通过对生育多孩女性员工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减免税费、代缴休产假期间的社保,对女职工聚集企业给予表彰和激励,设立综合“稳岗”补贴,切实减轻用人单位负担。
熊继军建议,以法律法规形式鼓励用人单位对育龄期男女职工给予延长育儿休假、提供育儿津贴、弹性工作安排、禁止生育时间限制等,促进男性在生育中发挥更多作用,帮助女性更好地平衡家庭与事业间的矛盾。
加快托育服务建设
托育是当下年轻夫妇焦虑的重要来源之一。让更多家庭享受到普惠托育服务,是充分保障“幼有所育”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生娃没人带、带娃成本高、托育服务贵等问题日益凸显,而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高,托育是刚性需求。”全国人大代表、民革邢台市委会主委杨瑞硕调研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现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量不足,供给缺口仍然较大。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杨瑞硕提交了《关于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促进生育政策有效落实的建议》,建议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托育服务供给。
杨瑞硕指出,一方面,要拓展社区托育功能,探索利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妇联儿童之家等场地,通过公助民营等形式引入社会性专业机构提供普惠托育服务;另一方面,加快托幼一体发展,按照国家有关婴幼儿照护服务及学前教育的要求,有效整合现有的托育机构和幼儿园资源,形成“幼儿园+专业托育服务机构”模式;同时,支持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可开办托管班,采取自主开办、合作开办或委托开办等方式,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
托育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同样令杨瑞硕担忧。对此,杨瑞硕建议完善培养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托育机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支持高等院校和中职院校增设托育专业,开展托育从业人员工资市场指导价位监测,建立托育人员工资增长、职称晋级等激励机制。
针对托育服务不健全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进贵州省委会主委孙发也建议,对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按照每名学生每月提供补助,从资金、人员、机构编制等多方面保障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将幼儿园富余学位向下延伸开展托育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副主委张娣芳认为,目前,主要通过政府以及社会托育机构提供托育服务,难以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托育服务需求,张娣芳创新地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家庭托育点具有典型的‘邻里信任’特征,扎根社区,接送方便,易于推行和发展。”在张娣芳看来,未来家庭托育服务有望成为公共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张娣芳提交了《进一步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减轻育龄青年养育压力》的提案,建议从国家层面尽快制定出台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范性文件,为各省、市、区因地制宜推进家庭托育点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基本参考;将家庭托育点建设纳入政府指导监管体系,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指导监管机制;加快推进家庭托育服务专业化建设。
营造婚育友好氛围
作为一个公共话题,生育二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酸甜苦辣,其背后承载了个体成长轨迹、家庭关系演进和社会发展变迁。推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既需要物质保障,更离不开观念引导,需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议》中,全国人大代表、民革河北省委会副主委、衡水市政府副市长崔海霞指出,要弘扬婚育新风。崔海霞建议,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积极生育的良好舆论环境。“要大力推动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从严治理、有效遏制高价彩礼、低俗婚闹等陈规陋习,构建健康文明、简约适度新型婚育文化。”崔海霞说。
“建议加强对婚恋机构监管,打造一批优质婚恋公益服务平台,加强对适婚青年婚育观、家庭观教育引导,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孙发也认为,应营造婚育友好氛围。“还要关注年轻人对婚后财产等方面的顾虑,进一步完善婚恋相关政策措施。”孙发补充说。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台盟中央在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提案》中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男女共担家庭责任的先进家庭文化,倡导积极婚育观念,建设新型婚育文化,尊重生育社会价值,合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在另一份《关于推行免费产前筛查诊断预防出生缺陷的提案》中,台盟中央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前筛查诊断意识,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加强联动,争取将每一个孕妇纳入到产前筛查行列,提高孕妇对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对产前筛查的参与率,同时通过免费项目的实施,变“被动式”筛查诊断为“主动式”筛查诊断,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为更好地治理非法违规取卵乱象,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葛桂录建议在完善立法、加强执法的同时,进行广泛宣传。“一方面,大力宣传违法违规取卵的害处,引导青年女性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捐卵,正规取卵医院有义务对捐卵者的行为风险准确告知;另一方面,对有接受捐卵需求的不孕不育女性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她们在正规医院进行辅助生殖。”葛桂录说。
熊继军也提出应加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宣讲宣传,强化婚恋和生育的正面宣传,充分发挥工青妇、计生协等群团组织作用,提供婚恋、生育咨询辅导。(团结报记者赵亮 见习记者程子豪)
[ 责任编辑:张翕然 ]
2022年起,上海试点探索社区托育服务,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率先试点建设嵌入式、标准化的社区“宝宝屋”。图为小朋友们在“宝宝屋”玩耍。新华社记者 刘 颖 摄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据了解,这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随着人口形势的变化,生育问题的严峻性日益浮出水面。
鼓励生育,成为全社会绕不过去的话题。如何“生得好”“育得优”,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上,民主党派中央及代表委员中的民主党派成员的重点关切之一,他们积极建言献策,为完善生育支持举措、打好生育支持“组合拳”贡献智慧和力量。
细化鼓励生育政策
当“三孩”时代来临,人口出生率的增长却还未如约而至之时,要解决因生育成本高、育儿与工作矛盾凸显等原因出现的育龄妇女“不想生”“不敢生”等难题,进一步细化鼓励生育政策成为关键。
“婴幼儿家庭养育成本普遍较高,成为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孔维克认为鼓励生育,需侧重于降低“生+养”成本。孔维克对记者介绍说,根据济南市统计局抽样调查发现,2020年济南市城区常住人口家庭养育一名0至3岁孩子,每年直接经济成本为40530元左右,占家庭总支出的42.6%,占可支配收入的26%。
为此,孔维克建议,提升育儿补贴相关政策,降低育儿成本,各省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对3周岁以下的婴幼儿家庭给予育儿津贴、托育费用补助;同时,适当减少奶粉、尿布等婴幼儿用品税收力度,降低相关用品价格,减轻购买者负担。
“整体看来,目前我国生育率较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未来生育水平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农工党中央提交了《关于构建生育支持税费政策体系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提案》,建议修改现行的关于养老、托育、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税费优惠的政策,进一步扩大税费的优惠力度;尽快出台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费覆盖面等。
“有针对性地对政策内容进行精细化设计的生育政策能够更好地提高政策效度。”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副省长、民进山西省委会主委熊继军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优化鼓励生育政策的建议》,其中指出,税收政策可以通过更为精细化的设计对不同特征的人群进行针对性调节,比如税收减免的额度和比例可以根据孩子的出生次序、年龄、家庭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熊继军建议出台更加实惠的婴幼儿抚育补助措施,改革生育医疗费用支付制度,将辅助生殖、不孕不育、高危和危重孕产妇监护等相关医疗费用纳入报销范围。
通过优化政策,加快构建生育养育成本共担机制,解决女性在育儿过程中所面临的职业发展问题,也是建言的一个焦点。
台盟中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提案》中建议,完善生育保险、产假制度,通过对生育多孩女性员工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减免税费、代缴休产假期间的社保,对女职工聚集企业给予表彰和激励,设立综合“稳岗”补贴,切实减轻用人单位负担。
熊继军建议,以法律法规形式鼓励用人单位对育龄期男女职工给予延长育儿休假、提供育儿津贴、弹性工作安排、禁止生育时间限制等,促进男性在生育中发挥更多作用,帮助女性更好地平衡家庭与事业间的矛盾。
加快托育服务建设
托育是当下年轻夫妇焦虑的重要来源之一。让更多家庭享受到普惠托育服务,是充分保障“幼有所育”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生娃没人带、带娃成本高、托育服务贵等问题日益凸显,而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高,托育是刚性需求。”全国人大代表、民革邢台市委会主委杨瑞硕调研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现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量不足,供给缺口仍然较大。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杨瑞硕提交了《关于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促进生育政策有效落实的建议》,建议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托育服务供给。
杨瑞硕指出,一方面,要拓展社区托育功能,探索利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妇联儿童之家等场地,通过公助民营等形式引入社会性专业机构提供普惠托育服务;另一方面,加快托幼一体发展,按照国家有关婴幼儿照护服务及学前教育的要求,有效整合现有的托育机构和幼儿园资源,形成“幼儿园+专业托育服务机构”模式;同时,支持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可开办托管班,采取自主开办、合作开办或委托开办等方式,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
托育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同样令杨瑞硕担忧。对此,杨瑞硕建议完善培养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托育机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支持高等院校和中职院校增设托育专业,开展托育从业人员工资市场指导价位监测,建立托育人员工资增长、职称晋级等激励机制。
针对托育服务不健全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进贵州省委会主委孙发也建议,对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按照每名学生每月提供补助,从资金、人员、机构编制等多方面保障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将幼儿园富余学位向下延伸开展托育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副主委张娣芳认为,目前,主要通过政府以及社会托育机构提供托育服务,难以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托育服务需求,张娣芳创新地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家庭托育点具有典型的‘邻里信任’特征,扎根社区,接送方便,易于推行和发展。”在张娣芳看来,未来家庭托育服务有望成为公共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张娣芳提交了《进一步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减轻育龄青年养育压力》的提案,建议从国家层面尽快制定出台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范性文件,为各省、市、区因地制宜推进家庭托育点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基本参考;将家庭托育点建设纳入政府指导监管体系,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指导监管机制;加快推进家庭托育服务专业化建设。
营造婚育友好氛围
作为一个公共话题,生育二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酸甜苦辣,其背后承载了个体成长轨迹、家庭关系演进和社会发展变迁。推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既需要物质保障,更离不开观念引导,需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议》中,全国人大代表、民革河北省委会副主委、衡水市政府副市长崔海霞指出,要弘扬婚育新风。崔海霞建议,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积极生育的良好舆论环境。“要大力推动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从严治理、有效遏制高价彩礼、低俗婚闹等陈规陋习,构建健康文明、简约适度新型婚育文化。”崔海霞说。
“建议加强对婚恋机构监管,打造一批优质婚恋公益服务平台,加强对适婚青年婚育观、家庭观教育引导,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孙发也认为,应营造婚育友好氛围。“还要关注年轻人对婚后财产等方面的顾虑,进一步完善婚恋相关政策措施。”孙发补充说。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台盟中央在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提案》中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男女共担家庭责任的先进家庭文化,倡导积极婚育观念,建设新型婚育文化,尊重生育社会价值,合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在另一份《关于推行免费产前筛查诊断预防出生缺陷的提案》中,台盟中央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前筛查诊断意识,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加强联动,争取将每一个孕妇纳入到产前筛查行列,提高孕妇对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对产前筛查的参与率,同时通过免费项目的实施,变“被动式”筛查诊断为“主动式”筛查诊断,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为更好地治理非法违规取卵乱象,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葛桂录建议在完善立法、加强执法的同时,进行广泛宣传。“一方面,大力宣传违法违规取卵的害处,引导青年女性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捐卵,正规取卵医院有义务对捐卵者的行为风险准确告知;另一方面,对有接受捐卵需求的不孕不育女性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她们在正规医院进行辅助生殖。”葛桂录说。
熊继军也提出应加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宣讲宣传,强化婚恋和生育的正面宣传,充分发挥工青妇、计生协等群团组织作用,提供婚恋、生育咨询辅导。(团结报记者赵亮 见习记者程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