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的“新闻评论课”
发布时间:2023-03-23 08:46:05 来源:团结报

胡乔木
被党内外人士誉为“中共中央一支笔”的胡乔木,一生之中撰写了诸多“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的佳作。同时,他还时常为报纸撰写社论和评论,提出文章选题、审阅重要稿件、修改评论文章,对于评论文章写作有着独到的章法与笔法。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胡乔木就“以笔为枪”,为《解放日报》和新华社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社论和评论文章,在国内外引发了热烈反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人民日报》撰写了许多重要评论。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初10余年间,胡乔木为《人民日报》撰写和审阅修改的评论和文章总计近500篇,其中国际评论约200篇”。现今,仍旧保存着许多他曾经修改过的评论文章样稿,“他的大量改样述说着应当怎样写和不应当怎样写的许许多多道理,实际上向人们开了一门没有讲坛的新闻评论课”。
提倡“评论式的报道”,号召编辑记者“人人写评论”
1945年12月,胡乔木在新华日报社作报告时指出:“新闻要写得多、快、好。好的新闻看起来没有议论,实际上加上了议论。最重要的新闻是理论性的新闻,夹叙夹议,叙述的是事实,但贯彻并且阐明了自己的立场、批评和观点。”可见,彼时胡乔木已有将议论融入新闻的想法与考量,这也在其以后的工作中得到了印证。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前后,胡乔木指出,“应当把评论的增加作为报纸进步的一种主要的显示”。主张“报道性评论”,将评论融入报道,在写作消息时“要加进相当评论的成分”;提出写“评论性通讯”,除了纪事性通讯外,可以撰写评论性的通讯,并且“通讯要写得有党的观点、党的感情”,只有如此,才能成其为党报的通讯,彰显党报的特色。
新中国成立之初,胡乔木在主管《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时,一方面亲自撰写了一批社论和评论文章,另一方面积极倡导报社的编辑和记者“人人写评论”。他指出,“编辑部要人人写评论,不要只靠几个人,认为几个人才能写评论,那是一种迷信”。为此,《人民日报》编辑部建立了每周会议座谈制度,通过会议交流想法、拟定题目、分工协作、撰写文章,特别是根据形势发展和宣传工作的需要,拟定一批评论文章题目,大家分头进行写作,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他要求“编辑、记者都来过评论关,写评论,提倡各种‘武器’都会使用,都拿得起来”。
评论文章要讲求“准确性”,主题思想观点要正确
评论文章撰写既要有“凌云健笔意纵横”的巧思,又要讲求遣词造句、表现主旨的“准确性”。胡乔木曾多次强调对评论文章和文件写作的“准确性”要求,他指出“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推理问题”“概念相当于词,判断相当于句,推理相当于两个以上相关联的句”。他从字词、句子、段落的维度出发,对评论文章和文件写作的“准确性”提出了全面的要求。
基本文字方面,即“文字表达是否准确的问题”,评论文章要检讨文字使用情况,全面检查是否达到了正确无误、表达准确;基本立场与观点方面,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的问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涉及作者的世界观,关涉其立场、观点、主张。由于社会各界对于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常常会有不同的看法与观点,那么“党的和人民的报纸有责任把社会的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帮助人们形成对于事物客观正确的看法。这就要求党报的评论要做到立场正确、观点鲜明,聚焦社会热点问题与形势发展变化,切实反映党的政策与主张、人民的期待与呼声,帮助社会各界画好最大的“同心圆”。
正是这种对于撰写评论文章“准确性”的矢志追求,使得胡乔木不管是自己写作评论文章,抑或审阅他人评论稿件时,都一字一句地检查校对,同时关照主旨大意、思想观点、作者意图等内容,如果有一些评论稿件没有达到要求,他则动笔进行修正完善,力求各方面都能达到“准确性”。
评论文章要“言之有物”,做到抽象与具体相结合
评论文章不是夸夸其谈,更不能不着边际,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胡乔木指出,“没有具体事实的评论,就是枯燥无味的”,要从具体实际出来,摆出观点与看法,提出意见与建议,做到抽象与具体相结合,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有辩论、有疑问、有批驳、有激动”。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1942年胡乔木为《解放日报》撰写的社论《报纸和新的文风》一文中,他指出“我们常喜用抽象的名词来说明事情。但这些笼统的空洞的话常使人摸不着头脑”,因此要不停留在表面的漫画般的观察,而要对将要写的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周密详细的考察,从而写得具体实在。
胡乔木是一个反复研究客观事物、从而进行写作的文章大家。他从逻辑的高度思考如何将评论文章写好,认为,文章写得好不好,“这还不只是个写法和感情的问题,而且是个逻辑问题”,要从逻辑的角度辩证地思考、科学地布局文章结构。他从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入手,进行概括总结,指出事物都有两重性,“任何的议论,都是从具体的事物抽象出来的”。评论文章既要反映现象,又要体现本质,做到二者统一,才能达到生动全面。夹叙夹议就是一个好办法,他强调“夹叙夹议是把抽象的东西和具体的东西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任何评论文章都应尽量做到夹叙夹议”。叙述的是具体事件、议论的是具体道理,将事件与道理结合,从而实现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力求将“好题目”作出“好文章”,“大题目”作出“大文章”。
写好评论文章的“三点要求”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一次报纸评读会上,就如何写好评论文章、怎样吸引群众等问题,胡乔木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使人看得懂,二是吸引人一口气看到底,三是能说服人、打动人。”“使人看得懂”是基本的要求,评论文章是写给读者的,要以读者所常见的方式进行撰写,达到“内行不觉浅,外行不觉深”的效果;“吸引人一口气看到底”是评论文章的关键,不能将评论文章写得艰深枯涩,使读者看不下去;“能说服人,打动人”是评论文章的目的,党报的评论旨在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思想,要以平实的语言、严密的逻辑传递说服读者、打动读者,实现党和人民的大团结。
要达到“三点要求”,胡乔木还提出了一些写好评论的方法论指导。就题目立意方面,他特别注重文章题目的拟定,“题目要小,题目小了才容易写得具体”,从小处切入,有助于将问题研究得深刻精到,真正做到将道理讲清楚、说明白;就文章结构而言,要有起伏变化,“写文应如给朋友写信一样。每次有每次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语境”。他指出“农业生产喜欢坦荡的平原,文章则喜欢起伏的山岭”;就具体内容方面,要有问题意识,评论文章要瞄准具体问题,从问题着眼,通过深入分析、详细考察,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指导实际工作开展;在感情色彩方面,评论文章写作要将充沛的感情融入其中,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达到作者、文章、读者之间的有效互动、融为一体;在文章修改方面,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对各人所写的社论或评论审阅修改和进行评点,是胡乔木喜欢用的方法”,从文章的结构布局、理论观点、材料来源、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方面,都要进行认真斟酌、仔细推敲、修改完善,使得“文稿中的每一个概念、判断和推理,每一个表述和提法,都力求准确、恰当、贴切、得体,合乎实际,合乎逻辑,合乎分寸,合乎政策意图”。
此外,胡乔木还指出评论要“有一定的幽默”。他所强调的幽默不是油滑和轻佻,而是在对生活和事物透辟观察的基础上,从文字里体现出来的逻辑和乐观。“幽默是表现一个人有很高的逻辑能力,能把矛盾摆到一个很尖锐的位置上,使文章具有一种特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为此,他指出写评论文章时,作者们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力求文章要写得“有条理、有兴味,议论风生,文情并茂,万不要让读者看了想打瞌睡”。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间。”好的评论文章是常学常新的。时至今日,胡乔木关于评论文章写作的章法、对于好文章孜孜不倦的追求、以笔许党报国的精神,仍然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与学习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学习。
(石永程,作者单位:光明日报社)
[ 责任编辑:赵昕 ]
胡乔木
被党内外人士誉为“中共中央一支笔”的胡乔木,一生之中撰写了诸多“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的佳作。同时,他还时常为报纸撰写社论和评论,提出文章选题、审阅重要稿件、修改评论文章,对于评论文章写作有着独到的章法与笔法。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胡乔木就“以笔为枪”,为《解放日报》和新华社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社论和评论文章,在国内外引发了热烈反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人民日报》撰写了许多重要评论。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初10余年间,胡乔木为《人民日报》撰写和审阅修改的评论和文章总计近500篇,其中国际评论约200篇”。现今,仍旧保存着许多他曾经修改过的评论文章样稿,“他的大量改样述说着应当怎样写和不应当怎样写的许许多多道理,实际上向人们开了一门没有讲坛的新闻评论课”。
提倡“评论式的报道”,号召编辑记者“人人写评论”
1945年12月,胡乔木在新华日报社作报告时指出:“新闻要写得多、快、好。好的新闻看起来没有议论,实际上加上了议论。最重要的新闻是理论性的新闻,夹叙夹议,叙述的是事实,但贯彻并且阐明了自己的立场、批评和观点。”可见,彼时胡乔木已有将议论融入新闻的想法与考量,这也在其以后的工作中得到了印证。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前后,胡乔木指出,“应当把评论的增加作为报纸进步的一种主要的显示”。主张“报道性评论”,将评论融入报道,在写作消息时“要加进相当评论的成分”;提出写“评论性通讯”,除了纪事性通讯外,可以撰写评论性的通讯,并且“通讯要写得有党的观点、党的感情”,只有如此,才能成其为党报的通讯,彰显党报的特色。
新中国成立之初,胡乔木在主管《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时,一方面亲自撰写了一批社论和评论文章,另一方面积极倡导报社的编辑和记者“人人写评论”。他指出,“编辑部要人人写评论,不要只靠几个人,认为几个人才能写评论,那是一种迷信”。为此,《人民日报》编辑部建立了每周会议座谈制度,通过会议交流想法、拟定题目、分工协作、撰写文章,特别是根据形势发展和宣传工作的需要,拟定一批评论文章题目,大家分头进行写作,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他要求“编辑、记者都来过评论关,写评论,提倡各种‘武器’都会使用,都拿得起来”。
评论文章要讲求“准确性”,主题思想观点要正确
评论文章撰写既要有“凌云健笔意纵横”的巧思,又要讲求遣词造句、表现主旨的“准确性”。胡乔木曾多次强调对评论文章和文件写作的“准确性”要求,他指出“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推理问题”“概念相当于词,判断相当于句,推理相当于两个以上相关联的句”。他从字词、句子、段落的维度出发,对评论文章和文件写作的“准确性”提出了全面的要求。
基本文字方面,即“文字表达是否准确的问题”,评论文章要检讨文字使用情况,全面检查是否达到了正确无误、表达准确;基本立场与观点方面,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的问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涉及作者的世界观,关涉其立场、观点、主张。由于社会各界对于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常常会有不同的看法与观点,那么“党的和人民的报纸有责任把社会的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帮助人们形成对于事物客观正确的看法。这就要求党报的评论要做到立场正确、观点鲜明,聚焦社会热点问题与形势发展变化,切实反映党的政策与主张、人民的期待与呼声,帮助社会各界画好最大的“同心圆”。
正是这种对于撰写评论文章“准确性”的矢志追求,使得胡乔木不管是自己写作评论文章,抑或审阅他人评论稿件时,都一字一句地检查校对,同时关照主旨大意、思想观点、作者意图等内容,如果有一些评论稿件没有达到要求,他则动笔进行修正完善,力求各方面都能达到“准确性”。
评论文章要“言之有物”,做到抽象与具体相结合
评论文章不是夸夸其谈,更不能不着边际,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胡乔木指出,“没有具体事实的评论,就是枯燥无味的”,要从具体实际出来,摆出观点与看法,提出意见与建议,做到抽象与具体相结合,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有辩论、有疑问、有批驳、有激动”。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1942年胡乔木为《解放日报》撰写的社论《报纸和新的文风》一文中,他指出“我们常喜用抽象的名词来说明事情。但这些笼统的空洞的话常使人摸不着头脑”,因此要不停留在表面的漫画般的观察,而要对将要写的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周密详细的考察,从而写得具体实在。
胡乔木是一个反复研究客观事物、从而进行写作的文章大家。他从逻辑的高度思考如何将评论文章写好,认为,文章写得好不好,“这还不只是个写法和感情的问题,而且是个逻辑问题”,要从逻辑的角度辩证地思考、科学地布局文章结构。他从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入手,进行概括总结,指出事物都有两重性,“任何的议论,都是从具体的事物抽象出来的”。评论文章既要反映现象,又要体现本质,做到二者统一,才能达到生动全面。夹叙夹议就是一个好办法,他强调“夹叙夹议是把抽象的东西和具体的东西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任何评论文章都应尽量做到夹叙夹议”。叙述的是具体事件、议论的是具体道理,将事件与道理结合,从而实现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力求将“好题目”作出“好文章”,“大题目”作出“大文章”。
写好评论文章的“三点要求”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一次报纸评读会上,就如何写好评论文章、怎样吸引群众等问题,胡乔木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使人看得懂,二是吸引人一口气看到底,三是能说服人、打动人。”“使人看得懂”是基本的要求,评论文章是写给读者的,要以读者所常见的方式进行撰写,达到“内行不觉浅,外行不觉深”的效果;“吸引人一口气看到底”是评论文章的关键,不能将评论文章写得艰深枯涩,使读者看不下去;“能说服人,打动人”是评论文章的目的,党报的评论旨在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思想,要以平实的语言、严密的逻辑传递说服读者、打动读者,实现党和人民的大团结。
要达到“三点要求”,胡乔木还提出了一些写好评论的方法论指导。就题目立意方面,他特别注重文章题目的拟定,“题目要小,题目小了才容易写得具体”,从小处切入,有助于将问题研究得深刻精到,真正做到将道理讲清楚、说明白;就文章结构而言,要有起伏变化,“写文应如给朋友写信一样。每次有每次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语境”。他指出“农业生产喜欢坦荡的平原,文章则喜欢起伏的山岭”;就具体内容方面,要有问题意识,评论文章要瞄准具体问题,从问题着眼,通过深入分析、详细考察,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指导实际工作开展;在感情色彩方面,评论文章写作要将充沛的感情融入其中,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达到作者、文章、读者之间的有效互动、融为一体;在文章修改方面,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对各人所写的社论或评论审阅修改和进行评点,是胡乔木喜欢用的方法”,从文章的结构布局、理论观点、材料来源、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方面,都要进行认真斟酌、仔细推敲、修改完善,使得“文稿中的每一个概念、判断和推理,每一个表述和提法,都力求准确、恰当、贴切、得体,合乎实际,合乎逻辑,合乎分寸,合乎政策意图”。
此外,胡乔木还指出评论要“有一定的幽默”。他所强调的幽默不是油滑和轻佻,而是在对生活和事物透辟观察的基础上,从文字里体现出来的逻辑和乐观。“幽默是表现一个人有很高的逻辑能力,能把矛盾摆到一个很尖锐的位置上,使文章具有一种特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为此,他指出写评论文章时,作者们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力求文章要写得“有条理、有兴味,议论风生,文情并茂,万不要让读者看了想打瞌睡”。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间。”好的评论文章是常学常新的。时至今日,胡乔木关于评论文章写作的章法、对于好文章孜孜不倦的追求、以笔许党报国的精神,仍然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与学习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学习。
(石永程,作者单位:光明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