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莘:主张实业救国的平民银行家
发布时间:2023-03-23 08:53:09 来源:团结报

王志莘
王志莘(1896年-1957年),上海人,中国近代银行家,主张“振兴实业,职业救国”。新中国成立后,任公私合营银行联合董事会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等职。著有《中国之储蓄银行史》。
《生活》周刊首任主编
1923年,王志莘经黄炎培推荐,在菲律宾华侨李昭北资助下,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银行学,仅两年就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25年,王志莘离开美国,在归国途中特意绕道欧洲各国详细考察银行业务,回国后在上海商科大学、中华职业学校任教。
1925年10月,中华职教社创办《生活》周刊。《生活》周刊原计划名为《生活之路》,为便于称呼改定为《生活》。刊物宗旨为:以有趣味(雅俗共赏的事实)、有价值(必须使人看了在道德修养上得到多少的灵感)的材料,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促社会改进。
王志莘是《生活》周刊的第一任主编,1926年10月改由邹韬奋主编。
多家银行任职 改组新华银行
1926年,王志莘任工商银行储蓄部主任。他还协助薛仙舟筹组“中国合作学社”,任常务理事和合作函授研究班主任。
1928年,江苏省财政厅筹办江苏省农民银行,聘请王志莘任副经理,不久任总经理。任内,王志莘大办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
1931年,王志莘任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总经理。他从业务方针、营业规则、内部管理、人员任用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在草拟的“改组宣言”中提出新华银行的使命,“在以社会为对象,从事于其经济力与信仰心两者之集中,进而运用之于社会,为社会造福”。王志莘一心将西方资本主义银行的业务经验和操作技术,借鉴运用于改组后的新华银行,强调办好银行必须加强服务、改进管理和培植人才。由于在储蓄业务上聚集资金有方、注意服务方式、广设分支机构、重视对职工的教育与福利、动员职员购买本行股票等,濒于危殆的新华银行终于得到振兴,业务日益发展,存款逐年增加。到1937年,存款总额比改组前增加近7倍,各项放款比改组前增加了2倍,各项投资也达到1165万元。日见殷实的资力和日臻完善的管理措施,使该行在社会上的信誉、银行界的地位日益提高,跻身“南四行”之首,是上海银行业公会200多个会员中处于领导地位的10家大银行之一。
1936年,王志莘兼任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本局常务理事、协理。1939年应钱新之邀请,兼任交通银行设计处处长。王志莘长期担任中国银行学会理事长,对金融理论素有研究。1946年,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常务理事兼总经理。
爱国进步 投身民族解放运动
王志莘提倡“振兴实业”,他通过银行投资和放款,支持国货产销事业。一·二八事变后,日货大量倾销,他与方液仙等发起组织中国国货公司,于1933年开业,以“中国人爱用国货”为号召,积极推销国货。为促进销售,新华信托储蓄银行的储金礼券可以在中国国货公司购物并有优惠。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次年,王志莘率先在“文化界抗日救国宣言”上公开签名,推动了上海工商界的救亡声援运动。
抗战爆发后,王志莘经香港辗转到重庆,设立新华银行总管理处,管理重庆、昆明、桂林等地分行业务。他一面继续主持新华银行以发展业务,一面积极投身各项社会活动。王志莘曾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联合票据承兑所和联合征信所的主任委员和总经理等职,追随黄炎培等进步人士呼吁团结抗日。
王志莘通过银行业务,从经济上支持各种爱国进步活动,如资助中华职业教育社;生活书店出版进步书刊受到国民党迫害,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新华银行一次贷款10万元,帮助该店渡过了难关。国民党特务诬陷生活书店接受共产党津贴,搜查该店,后又查封该店,王志莘由此受到特务的监视。
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胁迫各界知名人士去香港或台湾。王志莘不为所动,电令各地分行经理坚守岗位,对储户绝对负责。他本人带头留在上海迎接解放,因而新华银行的主要负责人无一人去台湾或香港。
上海解放以后,王志莘担任华东财经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财经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金融业同业公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51年5月,成立新五行联合总管理处,任第一副主任。1952年成立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任副董事长和第一副总经理。在私营金融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王志莘起了骨干和带头作用。
王志莘还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常委、中国银行常务董事、财经出版社副社长。1953年3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分会成立,王志莘当选为常务委员。1955年,王志莘身患胃癌,但仍豁达乐观地表示“愿以有生之日,尽可能为国家效力”,抱病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以投身于工作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1957年2月2日,王志莘在上海病逝,享年61岁。(王 荣 王抒滟)
[ 责任编辑:赵昕 ]
王志莘
王志莘(1896年-1957年),上海人,中国近代银行家,主张“振兴实业,职业救国”。新中国成立后,任公私合营银行联合董事会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等职。著有《中国之储蓄银行史》。
《生活》周刊首任主编
1923年,王志莘经黄炎培推荐,在菲律宾华侨李昭北资助下,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银行学,仅两年就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25年,王志莘离开美国,在归国途中特意绕道欧洲各国详细考察银行业务,回国后在上海商科大学、中华职业学校任教。
1925年10月,中华职教社创办《生活》周刊。《生活》周刊原计划名为《生活之路》,为便于称呼改定为《生活》。刊物宗旨为:以有趣味(雅俗共赏的事实)、有价值(必须使人看了在道德修养上得到多少的灵感)的材料,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促社会改进。
王志莘是《生活》周刊的第一任主编,1926年10月改由邹韬奋主编。
多家银行任职 改组新华银行
1926年,王志莘任工商银行储蓄部主任。他还协助薛仙舟筹组“中国合作学社”,任常务理事和合作函授研究班主任。
1928年,江苏省财政厅筹办江苏省农民银行,聘请王志莘任副经理,不久任总经理。任内,王志莘大办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
1931年,王志莘任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总经理。他从业务方针、营业规则、内部管理、人员任用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在草拟的“改组宣言”中提出新华银行的使命,“在以社会为对象,从事于其经济力与信仰心两者之集中,进而运用之于社会,为社会造福”。王志莘一心将西方资本主义银行的业务经验和操作技术,借鉴运用于改组后的新华银行,强调办好银行必须加强服务、改进管理和培植人才。由于在储蓄业务上聚集资金有方、注意服务方式、广设分支机构、重视对职工的教育与福利、动员职员购买本行股票等,濒于危殆的新华银行终于得到振兴,业务日益发展,存款逐年增加。到1937年,存款总额比改组前增加近7倍,各项放款比改组前增加了2倍,各项投资也达到1165万元。日见殷实的资力和日臻完善的管理措施,使该行在社会上的信誉、银行界的地位日益提高,跻身“南四行”之首,是上海银行业公会200多个会员中处于领导地位的10家大银行之一。
1936年,王志莘兼任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本局常务理事、协理。1939年应钱新之邀请,兼任交通银行设计处处长。王志莘长期担任中国银行学会理事长,对金融理论素有研究。1946年,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常务理事兼总经理。
爱国进步 投身民族解放运动
王志莘提倡“振兴实业”,他通过银行投资和放款,支持国货产销事业。一·二八事变后,日货大量倾销,他与方液仙等发起组织中国国货公司,于1933年开业,以“中国人爱用国货”为号召,积极推销国货。为促进销售,新华信托储蓄银行的储金礼券可以在中国国货公司购物并有优惠。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次年,王志莘率先在“文化界抗日救国宣言”上公开签名,推动了上海工商界的救亡声援运动。
抗战爆发后,王志莘经香港辗转到重庆,设立新华银行总管理处,管理重庆、昆明、桂林等地分行业务。他一面继续主持新华银行以发展业务,一面积极投身各项社会活动。王志莘曾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联合票据承兑所和联合征信所的主任委员和总经理等职,追随黄炎培等进步人士呼吁团结抗日。
王志莘通过银行业务,从经济上支持各种爱国进步活动,如资助中华职业教育社;生活书店出版进步书刊受到国民党迫害,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新华银行一次贷款10万元,帮助该店渡过了难关。国民党特务诬陷生活书店接受共产党津贴,搜查该店,后又查封该店,王志莘由此受到特务的监视。
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胁迫各界知名人士去香港或台湾。王志莘不为所动,电令各地分行经理坚守岗位,对储户绝对负责。他本人带头留在上海迎接解放,因而新华银行的主要负责人无一人去台湾或香港。
上海解放以后,王志莘担任华东财经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财经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金融业同业公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51年5月,成立新五行联合总管理处,任第一副主任。1952年成立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任副董事长和第一副总经理。在私营金融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王志莘起了骨干和带头作用。
王志莘还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常委、中国银行常务董事、财经出版社副社长。1953年3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分会成立,王志莘当选为常务委员。1955年,王志莘身患胃癌,但仍豁达乐观地表示“愿以有生之日,尽可能为国家效力”,抱病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以投身于工作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1957年2月2日,王志莘在上海病逝,享年61岁。(王 荣 王抒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