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E家  >  

北京爱国卫生运动七十年历程

发布时间:2023-03-23 08:59:28 来源:团结报

毛泽东同志在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上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

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创建了中国特色的卫生工作方式。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爱国卫生运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为改变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有效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提升社会健康治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作为首都,爱国卫生运动经过70年的坚持发展,为首都卫生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爱国卫生运动的兴起

1952年1月至2月,美国在朝鲜及我国东北等地连续投掷苍蝇、蚊虫等带菌媒介物。为反对美国的细菌战,3月14日政务院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随即向各大行政区及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反细菌战的指示,由此全国城乡广泛展开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当年12月,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明确“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为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北京市委统一领导下,北京市从市、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到企事业单位、工厂等各级组织都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专门负责领导卫生运动的开展,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地展开。

北京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历程

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北京的爱国卫生运动始终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突出的卫生相关问题,根据不同时期防治疾病和改善卫生状况的形势需要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70年来,北京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

1952年至1954年为初期阶段,主要任务是粉碎美国的细菌战,集中全力消除传播鼠疫、霍乱、伤寒等传染病的媒介物。1955年至1965年进入第二阶段,为配合《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实施,确定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主要内容。1966年至1976年间,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一度撤销,灭蝇灭蚊工作停滞,后来在周恩来总理多次指示下,爱国卫生运动得以继续开展,城市环境卫生有所改善,在农村着重进行“两管五改”(即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环境)。

1978年后进入崭新时期,卫生运动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经常化,工作方法不断改进,社会卫生管理更加科学。从1987年起,爱国卫生运动与“五讲四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促进城市环境卫生面貌不断改善。1988年6月,北京市被正式命名为“无鼠害城市”。自1989年始,每年4月份设为爱国卫生月,以后一直持续至今。1990年,为迎接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北京爱国卫生运动掀起新高潮,被评为“全国十佳城市”。

进入2000年,创建国家卫生城镇成为新时期北京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内容,北京市较早开展控制吸烟工作,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目前北京市已有14个区和2个地区(天安门、西站)获得国家卫生区命名,有37个乡镇获得国家卫生乡镇命名。中共十九大以来,北京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注重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从关注社区环境卫生治理着手,从实施垃圾分类做起,共创共享健康卫生大局面,实行依法科学治理。

北京爱国卫生运动的工作经验

经过70年的发展历程,北京爱国卫生运动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是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北京市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过程中,从一开始即着重强调党委统一领导,对卫生运动工作予以充分重视。1958年,针对疫病流行情况,中共北京市委批示要求“各级党委应把防治疾病、扑灭已发生的传染病、保护人民的健康当作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1959年11月,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作出部署,要求各地区、各单位在党的领导下,干部、医务人员和群众密切结合,提早加强对可能发生的传染性肝炎、流行性感冒、慢性痢疾、麻疹等疾病开展预防工作。1961年,卫生部在部署当年卫生工作方针任务时,再次强调“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搞好以治病防病为中心的群众卫生运动”。1981年4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卫生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卫生预防工作纳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划”。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随后,中共北京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指出要完善爱国卫生工作常态化机制,全面推动“健康北京”建设。

二是注重宣传,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真正做到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经过70年的发展,总结其经验,根本的一条即是“要做好卫生工作,必须发动群众,这是决定一切的关键。”唯有加强宣传动员,使广大群众自觉地积极参与,才可能使卫生工作走向普遍、深入。自1952年起,北京市在推进爱国卫生运动过程中,特别注重宣传,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除报刊报道、广播电视电影播映、街头讲演、标语传单发放、举办卫生展览、开展卫生文艺演出等形式外,负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相关工作人员还通过家庭访问、居委会座谈等方式进一步深入群众,宣讲爱国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卫生基础知识及其对城市环境、社会建设与民众生活的重要意义,引导群众卫生观念转变,进而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参与到卫生运动中。通过广泛宣传,到1958年北京市开展的一次卫生大检查中,调查了3万多名老幼居民,95%都知道四害的名字和为什么要除四害,可见北京爱国卫生运动之深入人心。

三是立法保障,依法科学治理卫生。爱国卫生运动兴起后,北京市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运动顺利开展。例如,1954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奖惩实施办法》,对奖惩对象、实施奖励与惩罚的情形、奖励办法、惩处办法等均进行了详细规定。1979年,北京市政府先后颁布《城市卫生管理的试行规定》《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这些法规、办法为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开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指导办法,筑起了法律保障。

四是持之以恒,工作形式不断探索,注重实效。北京爱国卫生运动开展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的卫生状况不断探索合适的工作形式,积累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办法,值得后续借鉴。首先,实施卫生检查,这是北京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卫生执法人员日查、各业自检自查和各业间互查、各部门间联合检查、全市卫生大检查、国家卫生大检查等多种检查活动,对各单位、部门的卫生工作情况进行优劣奖惩,有效督促全市爱国卫生工作的深入展开。其次,开展竞赛评比也是爱国卫生治理的有效手段。爱国卫生运动开始后,北京市先在社会单位和居民户中开展卫生红旗竞赛,后来扩展到北京市与全国其他城市间评比,卫生工作成绩更优者获得红旗表彰。通过评比活动,激发了群众勇争先进的进取心,推动卫生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例如,1958年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决定要在“五一”节前改变全区的卫生面貌,赶上全国卫生工作先进的佛山市,争取全市的卫生红旗,确定发展目标后,全区群众的卫生工作热情倍增,为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注入活力。第三,领导带头,典型示范。爱国卫生运动在北京展开后,市委、市政府及卫生局的领导干部如彭真、刘仁等同志经常亲自视察检查卫生工作,有的还亲自向群众做报告,讲演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使群众深受教育,对爱国卫生运动予以积极响应。此外,北京爱国卫生运动中,注意榜样的带动作用,对先进典型人物及典型事例加强宣传,充分发挥了其积极引导和示范效应。例如,自1959年全市环境卫生系统全面开展学习劳动模范时传祥活动,以时传祥为榜样,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精神为动力,有效推动了环境卫生面貌的改善。

北京爱国卫生运动经过70年的发展,促使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根本改善,广大群众的卫生观念日益增强,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讲卫生、爱清洁的社会风尚,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1950年北京市区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52.84岁,1990年增至73.84岁,到2012年达到81.35岁,2021年提高到82.47岁。回首北京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历程,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坚定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道路,坚持预防为主方针,依法科学管理,这些爱国卫生运动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不断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为健康中国建设助力。

李自典,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历史文博系)

[ 责任编辑:赵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