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资格框架” 实现“人尽其才”
发布时间:2023-03-25 11:49:07 来源:团结报 作者:罗丹
建立“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的大教育体系,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共二十大报告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队伍,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也已明确写下“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但目前,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仍然未能真正有效提升,“技能宝贵”的社会文化依然未成蔚然之风,根源在于我国缺乏一个基础性制度框架,落实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等值互认”,这就是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国家资格框架”是国际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提升的基础性制度框架。这是一个统筹各类型教育、培训与学习,实现学历、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等级、其他学习成果等“等值互认”的基础性制度。它要求建立国家资格等级及相应标准要求,用于衡量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学习成果并建立其相互关系。
基于国家资格等级标准,个体无论是从普通教育体系获得学历证书,还是从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都可以对应到相应的国家资格等级,社会依据国家资格等级判断个体的能力水平,兑现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国家资格框架”是中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制度安排。这是一项事关全社会人力资源发展,事关我国能否加快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制度安排。
其实,“十三五”规划已正式提出“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只是文件中用的是“资历”而非“资格”。2018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天津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探索完善国家资历框架,推动学历、学位与职业资格及其他学习成果互认衔接”。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中都有提及建设国家资历框架。
“资历”表示的是“资格和经历”,其语义范围较之“资格”更大,在国家资格框架中,用“资格”表示从事某种活动所应具备的条件、身份等更为准确。基于国家资格框架,才能真正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少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才能真正落实职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推动职普协调发展;才能有效缓解中考分流带来的全民基础教育焦虑,让职业技术教育真正成为一种选择;才能引导社会真正树立“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现代人才观和成才观,建成终身学习社会。当前全球已超过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国家资格框架,只有加快建成我们的国家资格框架,才能真正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有效开展国际交流,实现“制度型开放”。
目前,我国国家资格框架建设整体仍处于酝酿阶段,尚没有清晰的推进时间表。究其原因,在于这一制度体系的设计十分复杂。加快推进国家资格框架建设,需要整合教育部门、人社部门乃至社会各行各业力量共同参与研制。
因此笔者建议,在国务院下设相关专门机构,或者赋予现有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国家资格框架的职能,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系统设计和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作者系民建会员、佛山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 责任编辑:李艳鹤 ]
建立“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的大教育体系,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共二十大报告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队伍,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也已明确写下“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但目前,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仍然未能真正有效提升,“技能宝贵”的社会文化依然未成蔚然之风,根源在于我国缺乏一个基础性制度框架,落实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等值互认”,这就是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国家资格框架”是国际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提升的基础性制度框架。这是一个统筹各类型教育、培训与学习,实现学历、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等级、其他学习成果等“等值互认”的基础性制度。它要求建立国家资格等级及相应标准要求,用于衡量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学习成果并建立其相互关系。
基于国家资格等级标准,个体无论是从普通教育体系获得学历证书,还是从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都可以对应到相应的国家资格等级,社会依据国家资格等级判断个体的能力水平,兑现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国家资格框架”是中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制度安排。这是一项事关全社会人力资源发展,事关我国能否加快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制度安排。
其实,“十三五”规划已正式提出“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只是文件中用的是“资历”而非“资格”。2018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天津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探索完善国家资历框架,推动学历、学位与职业资格及其他学习成果互认衔接”。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中都有提及建设国家资历框架。
“资历”表示的是“资格和经历”,其语义范围较之“资格”更大,在国家资格框架中,用“资格”表示从事某种活动所应具备的条件、身份等更为准确。基于国家资格框架,才能真正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少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才能真正落实职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推动职普协调发展;才能有效缓解中考分流带来的全民基础教育焦虑,让职业技术教育真正成为一种选择;才能引导社会真正树立“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现代人才观和成才观,建成终身学习社会。当前全球已超过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国家资格框架,只有加快建成我们的国家资格框架,才能真正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有效开展国际交流,实现“制度型开放”。
目前,我国国家资格框架建设整体仍处于酝酿阶段,尚没有清晰的推进时间表。究其原因,在于这一制度体系的设计十分复杂。加快推进国家资格框架建设,需要整合教育部门、人社部门乃至社会各行各业力量共同参与研制。
因此笔者建议,在国务院下设相关专门机构,或者赋予现有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国家资格框架的职能,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系统设计和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作者系民建会员、佛山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